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3 .2 2 - |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2 .1 1 - |2 2 3 1 | 2 3 4 3 1 | 2 3 4 3 1 | 1 2 5 - |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2 .1 1 - ||
《歡樂頌》在德語中也被稱為Ode an die Freude,是德國詩人席勒在1785年寫的壹首詩。貝多芬為此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體部分,包括四個獨立的聲部,合唱隊和管弦樂隊。
貝多芬創作的這首樂曲(不包括歌詞)已成為歐盟的聯盟歌和歐洲委員會會歌,還被用作羅得西亞1974-1979國歌《提高羅得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創作背景:
他的作品創作於1819年至1824年之間,是貝多芬整個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聞名。貝多芬在22歲時(1792)就有了為這首長詩譜曲的想法,但他在53歲(1823)完成第九交響曲時,只選擇了第壹節、第二節前半段、第三節和第四節後半段作為最後樂章的歌詞。
歡樂頌實際上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最後壹個樂章。第九交響曲於1822年秋進入寫作階段。但是貝多芬幾乎花了半輩子的時間來醞釀和計劃。直到莊嚴的彌撒完成後,作曲家才開始創作這部凝聚了他壹生力量和信念的傑作。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