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中國文化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中國文化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的別稱很多,其中最為常見和常用的是這樣幾個:華夏,九州,赤縣神州,中華,中夏等。與這些別稱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還有四海,宇內,海內,天下等。下面就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別稱分別解說之。

華夏。也稱諸夏。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夏是:“中國之人。”但夏還有另外壹個意思,就是“大”。華是“榮華”的意思。可見華與夏連用其意思非常美好。“華夏”壹詞通常認為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楚失華夏”。《左傳.定公十年》中還有這樣的話:“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唐孔穎達對此註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這其實還是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而言的。他強調的是華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禮儀之周備,有壹種文化上的優越感。

九州。九州這壹別稱的起源同樣古老。先秦著作《尚書》、《周禮》、《呂氏春秋》、《爾雅》等都有關於九州的記載。但盡管記載很多,這壹別稱的傳說色彩卻最濃。這涉及到了上古大禹治水的故事。相傳四、五千年前,中國大地上發生過壹次大洪水,人民流離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過程中依照山形水勢,把天下分成九州,它們是: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也有體現。但他劃分的九州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它們只是當時學者們的壹種政治理想而已。

但是九州這種理想觀念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已經從心理上、文化上認同並接受了它。以致後代文人經常在詩文中提到它。比如南宋大詩人陸遊的《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代大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等等 赤縣神州。簡稱赤縣或神州。這壹別稱最早起於戰國。戰國有壹個人叫鄒衍,他創立了壹種“大九州”學說。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壹分居其壹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壹區中者,乃為壹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鄒衍的這壹學說具有很濃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壹種政治理想,並不是純粹的地理觀念。這與當時諸侯紛爭,戰亂頻繁有關。赤縣神州的說法與上述九州的思想既有聯系,又有發展,但其對後世的影響同樣巨大。所以後人也把赤縣神州用來指稱中國。

中華。相比上面提到的華夏、九州、赤縣神州,“中華”壹詞作為中國的別稱出現是比較晚的。現在能夠見到的最早的“中華”壹詞出現在《三國誌》中。《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的裴松之註裏有壹句:“若使遊步中華。”另外,《魏書.禮誌》也有這樣的話:“下迄魏晉,趙秦二燕,雖地據中華,德祚微淺。”這裏的“中華”更多地是壹種地理概念,僅僅指華夏族、漢族所居的黃河中下遊壹帶地區,還沒有後來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征意義。隨著中原各王朝統治區域的不斷向外擴展,漸漸地,凡是它們所統轄的地域就都稱中華了。而且,“中華”壹詞雖然晚出,而用它來指稱中國卻似乎更加普遍。

天下。古人認為的“天下”也多指全中國範圍內的全部土地,有時也直接指代全國。比如,《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論語.憲問》:“霸諸侯,壹匡天下。”但是,“天下”雖也指中國,其範圍卻似乎比中國更大。因此,它的義項裏還有“全世界”的意思。

以上解說的幾個中國的別稱是最為常見和常用的,實際上,除了我們上面已經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內、宇內等別稱外,還有幾個詞在古代也指中國。比如:函夏,《漢書》引揚雄《河東賦》雲:“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協《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即是此意。而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畡(垓)、九牧、九區、九域等詞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間接指代中國,也算得上中國的別稱。與傳說中大禹劃分九州相關的壹個詞“禹域”,後世相沿,也以此稱中國。還有壹個詞:“八州”,也指全中國,如《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然而,這幾個中國的別稱比較少見,人們用得也不多,因此,對於壹般人來講也就相對陌生壹點了。

  • 上一篇:紅巖飯店的歷史發展
  • 下一篇:中國古代的基本審美形式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