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漢語拼音的發明是專家和群眾廣泛討論的結果。它不是壹個人的發明,而是集體的智慧。1949年10月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壹在北京成立,就立即開始研究漢語拼音方案。從這個時候到1958年正式公布計劃,圍繞計劃的功能、制定計劃的原則以及壹些細節問題進行了壹系列的討論。經過反復論證,設計方案輕而易舉,廣大中國工人和有關部門付出了大量心血,經歷了壹個極其嚴肅認真的探索過程。首先,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經歷了討論階段。1.漢字筆畫方案探討。1949年底,長期致力於文字改革的積極分子開始制定統壹拼音方案。1952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後,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成立了拼音方案組,共有12名成員:、馬敘倫、吳、胡喬木、羅昌培、、丁錫麟、路誌偉、魏、陳、和。在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馬敘倫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因此,會上決定制定國家拼音文字方案。但是,對民族形式的認識還沒有形成統壹的認識。1952年3月,拼音方案小組召開第壹次會議,討論什麽是國家形式。經過論證,大多數人認為所謂民族形式主要是指文字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語言。新方案應以中文為基礎,並考慮到少數民族語言。對於字母形式,大多數人傾向於力求美觀,易於識別,便於從左到右書寫,不受漢字束縛。具體有三種意見:黎錦熙主張稍微修改音標;丁西林和陳主張創造新的字母;吳、魏泰、等人主張打破界限,不局限於音標,而是用已有的漢字和壹些外國字母。此後,拼音方案組召開了多次會議,討論了拼音字母制作的幾個原則,如:在拼音字母民族化的原則下,是否對音標進行壹些必要的改動;拼音字母是否要音素化,如何實現這個音素;是否標註,在哪裏標註等。同時,開始了設計方案的工作。1952年8月,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馬敘倫傳達了毛主席關於拼音方案的新思想。10月,拼音方案組提出了壹套漢字筆畫拼音方案,包括24個聲母和37個韻母。1953年初,毛主席審閱了拼音方案組擬定的《漢語拼音方案》。他認為這套拼音字母的拼音方法雖然簡單,但筆畫還是太復雜,有些比音標字母還難寫。拼音文字不需要做成復雜的方形,不方便書寫,尤其是鏈接。正是因為漢字的筆畫雜亂無章,才產生了草書。草書是破方體。無論如何,拼音字要簡單,用原漢字的簡筆畫和草書筆畫,筆畫基本上盡量朝壹個方向(單面),不要復雜,方案要多咨詢,壹定要真的簡單易行才能實施。(壹)根據毛主席指示,拼音方案組召開會議,決定分組擬定拼音字母方案,在十月壹日前擬出壹稿或多稿,供篩選。會上,委員們對國家形式仍有不同看法:壹種觀點認為,凡是能用壹組字母拼出漢語特點的,都是國家形式;另壹種觀點認為,應該以漢字的筆畫為基礎,字母形式必須接近漢字,才能稱為民族形式。會上還討論了方案需要音素還是音節。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吳、、丁西林、和秘書處分別制定了拼音方案。6月,拼音方案組召開第八次會議,審議了五個方案,並決定在吳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在10月舉行的第九次會議上,拼音方案組基本同意吳方案的音位三拼制原則,並提出修改意見。吳將根據討論意見進壹步修改方案。同時還決定擬定另壹個雙拼方案,以便與三拼方案進行比較,做出最終選擇。1954年上半年,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將吳的修改方案發給有關部門征求意見。1954年7月1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會議時,拼音方案組提出了五種國家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其中有四個是雙拼的,壹個是三拼的,供會上討論。會上決定,委員們會後單獨研究,然後開會討論。但會後無法確定壹個滿意的方案,因為這些“方案草案”都需要40-60封信。在學習中使用非常不方便。新構造的漢字筆畫字母與漢字有壹定的區別,群眾不那麽容易接受。有了草書的幫助,書寫起來很容易橫平豎直,但是很難做到簡潔易認。尤其是拼出來的字不能保持方形漢字的特征,失去了所謂“民族形式”的意義。從1952年初到1954年底,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持試制了國家形體,即漢字筆畫拼音書寫方案,但壹直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在實踐中,人們逐漸覺得用漢字的拼音字母來表現民族性並不理想,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1954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1955年2月成立後,拼音方案委員會於1955年2月成立,吳、為副主任,委員:魏巍、丁錫麟、、羅昌培、盧誌偉、、王力、倪海曙、葉來石、周有光。2.對群眾提出的各種拼音方案的討論。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致力於漢語拼音方案的同時,社會上許多熱心於文字改革的人也在潛心探索和研究,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制定出壹個更加完善的漢語拼音方案。到195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及其前身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共收到各界633人提交的655個拼音方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從655個方案中篩選出264個方案,編制了《全國人民寄來的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匯編》兩卷,作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因此,可以說,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不僅僅是壹個國家機關的研究團隊,全國各行各業的廣大漢字改革愛好者都參與了方案的制定。1953年11月號的《中國語言》上,發表了由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秘書處署名的《關於各地寄來的拼音方案整理的報告》。報告將征集到的方案按字母順序分為七類:(1)從漢字來看,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偏旁漢字或筆畫少的漢字,壹類是基本筆畫的漢字。(2)使用外來字母: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大部分借用斯拉夫字母,也有壹部分夾雜拼音字母和漢字筆畫,並對拉丁字母進行修飾或將漢字或拼音字母改為拉丁字母或斯拉夫字母。(3)音標:有的是種草音標。(4)速記:用速記符號作為字母。(5)方位字母:其音值由字母的位置決定。例如,AA A可以是ㄣㄢ.(6)數字:用阿拉伯數字代替字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寫“429-321 607-317 129-324-124”。(7)圖案化:字母由幾條基本線條構成。從音節結構來看,主要分為四種方式:(1)音位:即以音位為單位。(2)半音位:模仿音標(三拼制)。(3)雙拼:這壹類分為兩種,壹種是音媒母;壹種是韻母結合。(4)音節字母:壹個字母代表壹個音節。這些方案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各有各的獨到見解。在漢語拼音文字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問題上,我們可以說已經觸及到了每個角落。事實上,我們已經進行了全面的探索和實驗,並進行了最廣泛的比較和篩選。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拼音方案組在討論民族形式的同時,社會上也在爭論漢語拼音方案應該采用什麽字母形式,“國際化”還是“民族形式”。許多直接從事文字改革的工作者也加入了這場討論。有人認為,國家形體是根據漢字形體創造的、與漢字有關的音標。同時也指出,人們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這種書信形式,因此有望在群眾中迅速普及。但是,大多數人主張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字母。他們認為民族形式主要表現在語言上,文字形式是另壹回事。改革文字不是改革語言。如果新的書寫符號系統能更好地為漢語服務,只會鞏固民族形式而不會破壞它。在這方面,周有光寫了壹篇文章,題目是《什麽是民族形式》。他認為廣義的民族文字形式包括兩個方面:符號形式和語言形式。語言形式是壹個民族的主要特征。改變並不容易,改變是壹點壹點循序漸進的。符號形式不壹樣,很容易改變,有時短時間內就能徹底改變。民族形式的形成往往要經歷壹段時間的習慣養成。所謂約定俗成,就是習慣的養成。經過訓練,胡琴可以轉化為民族音樂,旗袍可以轉化為漢服,外國字母可以轉化為民族字母。國家形態形成後,進入了壹個固定的時期。這個時候,人們就把民族形式視為“不可改變”的東西。但是過了壹段時間或者很長時間,舊的形態變得過時了,同時新的形態被培養成熟了,於是國家形態就變了。周有光認為,沒有永久的國家形式。他指出,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人物,在國際上或廣或窄地流傳過。國際流通使原本壹個民族專用的文字符號成為幾個民族共同的文字符號,從而產生了文字符號的國際形式。文字(符號)的民族形式和國際形式並存,相互轉化。經過國際流通,民族文字(符號)成為國際文字(符號),國際文字(符號)適應民族語言的特點,成為民族文字(符號)。除少數例外,現代國家的民族文字都是適應本國語言特點的國際文字。在幾種國際字母表中,拉丁字母是最常見的。拼音字母的價值不在於稀有,而在於實用;不是說它有獨特的傳統形式,而是它有促進文化交流的相同形式。漢字的形體不適合現代字母的要求,任意創造不能算傳統形體。今天,世界上最常見的拉丁字母是幾十個民族在過去三千年的實踐中逐漸完善的國際集體創造。與其另起爐竈,我們還不如采用它。當時有人主張用表意文字和拼音設計壹個表音形聲字,模仿漢字中形聲字的結構模式。圍繞這個問題也進行了討論。大多數參與討論的人認為,表意文字(象形文字)沒有能力對世界上所有復雜的事物進行分類和標記,尤其是文字在實際應用中往往突破了表意文字的規範,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來自民間的大量拼音方案和社會上關於拼音文字的討論,對漢語拼音方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3.國家語言改革會議討論了文化改革委員會提出的各種拼音方案。在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漢字改革會議上,中國文化改革委員會秘書長葉來石匯報了近年來發展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提出了六個漢語拼音方案的初稿,征求代表們的意見。此時提出的方案不僅是漢字筆畫方案,還有斯拉夫字母方案和拉丁字母方案。當時提交會議討論的拉丁字母方案被稱為《漢語拼音方案(拉丁字母)》初稿,在此之前制定的拼音方案全部發展為拼音方案。“初稿”包括:(1)封信;(2)語氣;
(3)拼音壹般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漢語,統壹發音標準而發明的。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語言多樣。為了方便交流,統壹學習漢語,考慮到漢語可能有多種版本,所以發明了拼音來規範學習。這樣才能真正消除溝通的障礙。
拼音的發明主要是為了解決啟蒙教育識字部分沒有標準發音,教育過程必須口口相傳的制約。
如果妳滿意,請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