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午飯後,我們乘公共汽車去了洛陽陵墓博物館。洛陽墓葬博物館位於洛陽市北郊邙山中頭村。坐汽車大約需要30分鐘。現在我將利用這段時間介紹壹些關於洛陽古墓和洛陽古墓博物館的信息。

洛陽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天下”。這裏地勢平坦,四面環山。西臨函谷關,東臨虎牢關,北臨太行山、黃河,南臨伏牛山、嵩山。有伊、洛、澗四條河流縱橫,即所謂“河山冠,形勝天下”。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洛陽成為“世界名城”的重要因素,也是容納無數文物和珍寶的有利條件。在中國歷史上,13個朝代,包括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金,先後建都洛陽。正是千年古都洛陽的文化積澱,讓上下邙山和伊洛海岸成為中國文物的寶庫。

邙山位於洛陽市北郊,黃河南岸,東西長100公裏。山勢雄偉,水深厚,南有伊、洛陽之水自西向東流。葬於此,即成了古人提倡的“枕山推河”之俗。因此邙山被認為是適合喪葬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皇帝、將軍、達官貴人都把邙山作為安眠的樂土。就連唐朝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王義慈及其後裔死於洛陽,也沿襲了這壹習俗,葬於邙山。唐代詩人王建說“北邙山頂閑地少,盡是洛陽人的舊墳”,而在洛陽,則有“人生於蘇杭,死於北邙”之說。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洛陽已有數萬座墓葬被調查和發掘。大量考古發掘證明,這些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第壹,時代改選,自成體系。從龍山文化早期開始,延續五千多年的墓葬文化,發展脈絡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起到了標尺的作用。

二是數量多,種類多,墓主人的身份等級差別較大。這裏不僅有大量的皇帝、將軍、大臣的墳墓,也有普通人甚至虐奴者的墳墓。

第三,分布廣泛。歷代墓葬大多以洛陽都城為中心相對集中,尤其是邙山。

為了讓世界了解洛陽墓葬的文化特色,研究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和古代風尚習俗,洛陽墓葬博物館於1985建成,1987對外開放。整個博物館占地44畝,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從南到北,有壹對漢白玉大門和壹個亭臺。亭臺上的碑文“洛陽墓博物館”是考古學家夏先生題寫的,然後就是序堂。大廳前的左右兩邊有壹對復制的韓田鹿和邪靈。殿後為上下墓廳,兩側為附屬廳。後面還有四個角和壹個亭子。地下部分有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安息廳,由通道相連,通道兩側是修復後的古墓。第壹批從漢代到北宋的22座典型古墓葬被遷移和修復。其中包括西漢的打鬼壁畫墓、蔔千秋壁畫墓、時期的壁畫墓、東漢的車啟圖壁畫墓、正始八年的曹魏墓、西晉的侯佩之墓、北魏孝文帝之孫邢墓、南平的墓、唐代定遠將軍安普夫婦墓等。此外,還有五座磚室墓,雕梁畫棟,仿宋代木結構。這些墓葬各具特色,或博大精深,或結構精巧,或布局嚴謹,或性質各異。尤其是琳瑯滿目的壁畫,或展示耍鬼儀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繪天象、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或再現乘車和家庭生活的場景。墓葬中有豐富的隨葬品,其中壹些堪稱國寶和藝術傑作。墓誌記載了墓主的生平經歷和功過,可謂是補充史書的“石頭記”。此外,還有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歷代的葬具和喪葬儀式,以展示歷代洛陽墓葬的沿革和習俗。

說到古墓,首先要從“葬”字說起。

死亡作為生命的自然歸宿或終結,是人類無法回避、無法解釋、無法超越的現實問題。這個令人恐懼和焦慮的現實問題,對於史前的原始人類來說,自然是壹個無法解釋的謎。他們懼怕死亡,認為死亡只是向另壹個世界的過渡,於是葬禮成為他們社會生活中的壹件大事,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神秘、莊重、隆重的喪葬習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喪”字是建立在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基礎上的宗教社會習俗,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殷商甲骨文中“喪”字的本義是采桑,後為“喪死”而借用為“喪”,意思是古代有四種說法;壹是指失去,二是指死亡,三是指身體,即死者的遺體,四是指悼念死者的禮儀。

“葬”字是殷商甲骨蔔辭中埋葬屍體的象形文字,意思是將屍體埋在草叢中,或者用形狀良好的棺材埋葬。後人用“葬”字,意為埋葬死者的遺體,由此而來。

直到秦漢時期,“葬”和“葬”這兩個詞才開始統稱,其最基本的含義是指人死後對身體的處理及其相關的禮儀和習俗。從程序上看,“喪”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喪葬禮儀、安葬禮儀和祭祀悼念禮儀。

喪葬作為意識形態的產物,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由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受其他上層建築的制約,並隨著經濟基礎和整個社會制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喪葬具有不同的性質、功能和形式。就葬禮的社會功能或意義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聯系和強化了親屬關系和血緣關系。

2.關註和推崇敬祖的孝道觀念。

3.強調喪葬的社會教化和文化積澱。

人類學和考古資料證明,喪葬習俗從來不是在人類誕生時就存在的,而是在壹定階段開始出現的。當人類的生產力達到壹定水平,人類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社會組織結構出現原始規範的跡象時,喪葬制度就開始萌芽並產生了。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包括葬制和喪制,喪制包括喪制和喪制。

埋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埋葬方法、埋葬方式和墳墓的走向

1.葬法:葬法是指埋葬死者的方法。中國古代的埋葬方式有很多種。以何種形式埋葬死者,與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習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有關。其具體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鳥葬)、水葬、野葬、甕棺葬、懸棺葬、衣葬等。禮服葬是中國古代壹種奇特的葬法,其特點是墓中沒有死者的屍體,只有死者生前所穿的衣服。這種埋葬方式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了。這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關。當時,氏族和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掠奪財富的戰爭。壹些氏族首領、軍事將領或武士,或為捍衛氏族生存而死,或在掠奪財富的戰爭中死去,他們的屍體因種種原因無法尋回。因此,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往往會為他們舉行隆重而隆重的葬禮,給他們厚葬,為他們建造衣冠冢,祈禱他們的逝去能給這個氏族帶來更多的祝福。

2.葬禮風格:葬禮風格是埋葬死者的姿態。從死者下葬時的身體姿勢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三種:仰臥葬、側臥葬、彎腰葬;從埋葬時屍體的肢體擺放來看,可分為直肢葬、蹲肢葬、斷肢葬、斷肢葬等。從墓葬遺址中發現的人骨堆積情況來看,可分為疊骨葬和骨架擾葬。從死者埋葬的數量來看,可分為壹次埋葬、二次埋葬或混合埋葬。從墓坑埋葬的死者數量來看,可分為單人葬和多人葬。

3.墓向,簡稱墓向,壹般指死者下葬時頭部的方向,有時也指面部和腳部的方向。是中國人類社會墓葬制度的重要內容之壹。具體定向原則:1,日出方向2,日落方向3,山方向4,流水方向5,與本土文化同向等。墳墓方位的意義是原始祖先崇拜和靈魂不滅觀念的產物,有三層含義:壹是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回到原來的故鄉,所以它的頭在那個方向。中國的落葉歸根思想源於這個觀念;第二是世界上有壹個特殊的區域,人死後應該去那裏居住。因此,死者下葬時,會面向這個另壹個世界的方向——日落的方向,這是死者的集中地,也是區別於世人的陰間世界;第三,人的生死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所以要背對著東方和西方埋葬。

第二,隨葬器具、隨葬品和墓誌銘

1.葬具:指埋葬死者屍體或屍骨的工具,葬具稱為棺。但在古代,棺材分內棺和外棺。棺材是壹種直接埋葬屍體的葬具。為了與棺或棺相區別,有人稱之為“內棺”。因為它最接近死者的身體,所以又叫“棺材”,又因為它壹般是木制的,所以又叫“棺材”。郭,因在內棺之外,故又稱外棺;因為比內棺大,所以又叫大棺。《禮記》中記載了棺槨的用途:“葬者也藏。如果妳躲起來,妳會看到妳想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麽。故衣足以飾身,棺以衣圍,棺以棺圍,土以棺圍,與土樹相反。”

2.隨葬品:從穴居人隨死者隨葬的石器、石珠、穿孔的動物牙齒等飾品可以知道,隨葬習俗幾乎與喪葬習俗同步,最初的隨葬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和簡單的裝飾品,以表達人們對死者樸素的祝願。進入階級社會後,皇帝和貴族不僅生活奢侈,還幻想自己死後仍能在另壹個世界享受財富。他們生前常常使用大量能顯示其地位和財富的特殊物品和大量的金銀、玉瓷和珍奇之物把玩,逐漸形成了重葬的風氣。於是壹種特殊的陪葬品——明器就應運而生了。明器,又稱“明器”、“聯器”、“鬼器”、“安息器”,是各種沒有實用價值的器物模型的統稱,壹般用泥、竹、石制成,也有用玉、金屬、紙制成,以告慰逝者的英靈。這些明器大多是根據日常器皿制作,也有根據牲畜、房屋等動產或不動產仿制的。所謂“陶俑”是作為成人、家畜和飛禽走獸模型的明器。但壹般情況下,明器很少單獨陪葬,大多是和壹些實物壹起陪葬。北宋以後,紙紮明器逐漸流行。它們沒有和人壹起埋葬,而是在埋葬時或埋葬後被焚燒。這種純象征性的明器可能是最經濟的寄托哀思和希望的物件,所以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3.墓誌銘:墓誌銘在性質和功能上與墓碑相似。它是記錄死者姓名和家庭生活故事的石雕。文末有韻悼詞,名曰“明”。不同的是,墓碑立在墓前,墓誌銘埋在墓中。墓誌起源於東漢,魏晉以後開始流行。早期的墓誌銘看起來像紀念碑,但較小。南北朝以後的墓誌壹般都是方形的,由石和石組成。誌蓋多為海角狀,壹面刻有篆書標題。石上刻有編年史和碑文,唐代以後有作者和作家的名字。歷代的墓誌銘、書法,很多都是名人所寫,而且多以當時的史實記載,並有確切的日期記載,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物史料價值。

三。土堆和墳墓

1.墳丘:中國傳統的埋葬方式是土葬。要進行土葬,應該把死者放在棺材裏,然後埋在坑裏。埋葬棺材的地方叫墓,也叫墓。壹個墓地的周邊區域稱為萬億域。在墓地埋葬棺材的地面上,用土堆成壹個土堆,也叫墳。也就是說,墓指的是平地,墳指的是高處。所以古人說“無墓而葬者,謂之墓”。在中原地區,土坑豎穴墓是主要的墓葬形制,但直到西周初年,地表都沒有明顯的墓葬。直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區才出現墳丘墓。土墩墳壹旦出現,短時間內迅速流行起來。墓葬從“無樹”到“大樹”,到了戰國時期,已經普及並制度化。秦漢以後,幾乎可以說沒有墳就沒有墳。秦漢時期,方錐是最貴的墓冢,壹直延續到唐代。但規定只有皇族才能使用方丘,壹般貴族和平民都是圓錐形的。明初,方形陵墓改為圓形拱頂,王公貴族和普通百姓的陵墓都有圓錐形的土墩,唯壹不同的是占地面積和土墩高度。

2.墓:墓即墓,又稱墓,分豎穴和橫穴。豎洞是從地面向下挖的土坑,橫洞是挖到地下壹定深度,然後水平挖掘的洞穴。墓是墓的地下部分,隨著時代和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殷商時期墓葬的主要形式是豎穴和土坑。從戰國時期用大空心磚建造的墓到西漢時期,廣泛流行。在東漢時期,最常見的墳墓是用小磚建造的磚頂墓。在王莽周圍,開始出現在墓中祭奠死者的習俗。為了便於墓內活動,墓的豎點壹般都改造成階梯狀或斜坡狀。在漢代的磚墓中,有的還在磚上刻繪各種圖案,這就是所謂的畫像磚墓。隋唐時期盛行壁畫墓,即在墓中繪有宴飲、旅遊、狩獵等各種圖案,宋元時期盛行仿木墓,即根據死者生前居住地建造、描繪墓葬。當然,只有各級官員和王公貴族才能欣賞到形狀各異的磚墓。隋唐時期的這壹規定壹直被後世沿用。對於普通人來說,把屍體埋在坑裏的豎洞裏是相當困難的。

  • 上一篇:俄羅斯傳統舞蹈碎步
  • 下一篇:淘寶企業店運營費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