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有吃年夜飯、祭祀和守年夜飯。另外,正月初壹、初二、初三是過年的三天,也要祭祀。這三天,我平時除了做飯什麽都不幹,不想說不吉利的話。我必須拜訪我的近親和尊貴的親戚。從春節的初壹到十五,各地還會舉行廟會、社火、鄉村戲曲等各種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奢侈的節日。
正月,又稱元旦,或正月初壹。正月初壹是壹年、四季、十二個月開始的日子。在《春秋傳》中,正月被稱為端月。當公雞打鳴時,法庭前會燃放鞭炮以辟邪。所以,正月是壹個從古至今自有歷法以來就存在的節日。在第壹個月有許多習俗,例如,年輕人和老年人都穿得很好,這個習俗壹直保持到今天。喝花椒酒是用花椒酒或柏樹酒制成的酒。但是,壹些特定的活動現在已經被放棄了,包括漢和晉。如周初在《風土誌》中說:“吞壹雞,謂之練形。”《東京夢中華》記載,北宋政府會在正月舉行盛大的朝會,皇帝和官員會舉行大規模的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韓使團的宴會待遇。這壹活動壹直保留至今。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合法保留的傳統節日只有正月,但改名為“春節”,元旦放在西歷1月1日。只是政府和人民更重視春節,人民和中國政府有壹個四天的法定假日。然而,許多私營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延長了春節,有些甚至延長到1月15日,包括周末。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元宵節。在節日裏,有吃元宵、看燈籠、玩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了吃元宵,不同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同的吃法。陜西人吃“元宵茶”,就是把各種蔬菜水果放進面湯裏;河南洛陽、靈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
農歷二月初二
俗稱“龍擡頭”,又稱青龍節,是壹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招龍、熏蟲、摘菜、避縫(以防“傷桂圓”)。這種習俗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唐朝。至於二月二的吃喝,春節期間不吃不喝油膩的,要吃素。
寒食節
清明節前兩天和冬季至日後壹百零五天供應冷食。這壹天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等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的燃燒介子的故事,其中說:
金的兒子帶著介退逃到了國外。晉之子過魏,饑腸轆轆,缺糧。他的隨從解推把他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了文公。文公回國稱帝後,只有介子推壹個人沒得到位置。子推寫了《龍蛇之歌》,隱居起來。晉文公去探望子推,子推不願意出來,於是文公放火燒子推幽山周圍的樹,希望逼子推出來,子推抱住枯柳,讓它燒死。晉文公哀悼他,並命令人民不要在五月五日生火。後來5月5日改成了漢代寫在上面的時間。
這個故事在《左傳》和《史記》中沒有記載,但在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中有專門考證。張遠·楊浩的歌曲《鐘路》。和瑤族民歌。在冷食路上,冷食似乎來自唐堯的傳說。不知道今天山西農村是否還保留著寒食節的紀念?
清明節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已故親人是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南朝宗谷所著《荊楚紀年》中沒有記載。北宋時,家家戶戶都被要求在門口貼上柳枝,政府舉行所謂的“鉆火”儀式,也就是用榆木鉆木生火,還舉行賽龍舟,非常熱鬧,不是單純的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好難過。清明活動依然維持上下。
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據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等活動。在青海等壹些地方,還有紮繩(用五色絲線撚成,紮在手、腳、腕上)、插柳、戴香囊等習俗,以驅除昆蟲,祈求吉祥平安。五月五日是壹年壹度的端午節,非常熱鬧。人們應該自發地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在院子裏掛艾草。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投河自盡的故事。人們把糯米用棕櫚葉包起來,扔進河裏做誘餌,這樣魚和烏龜就不會吃他們尊敬的屈博士了。但據韓丹春《曹娥碑》“五月五日,吳郡迎水。”這是吳國流傳下來的習俗,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說》說,這個習俗源於越王勾踐。端午節似乎起源於吳越的習俗。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藥的習俗,可能是從古代就有了。夏:“本月儲藥以除毒氣。”我告訴過妳。
喬奇節
又稱乞巧節,相傳牛郎織女相會於鵲橋。總的來說,當晚百姓設壇,女人們為了給好女工們討巧。還有青年男女相愛,也叫中國的愛情情節。7月7日晚,天上的牛郎和織女將從分離的銀河跨過喜鵲搭成的橋相遇。當然,這不是真的。銀河系的距離是以百萬光年計算的。即使乘坐光速的飛行器,也絕對不可能在壹夜之間穿越銀河系。
中秋節
又稱中秋節、中秋節、八月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在這壹天,全家團聚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香”、“走月”、“點燈”、“點燈塔燈”、“舞龍”。這個節日更受海外旅行者的關註,許多少數民族也過這個節日。
重陽節
就拿重陽節的意義來說。主要活動有爬山、賞菊、飲酒等。,很受老年人的歡迎,所以它也被稱為“老人節”。9月9日是傳統的重陽節,恰逢秋高氣爽,是踏青的好時節。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寫道:“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遠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表現出他對親人的真情實感。九月九日,戴著山茱萸草,在壹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爬上坡頂,喝著菊花酒,使人聯想到生命與自然的融合,於是想到了長壽。
十月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的節日。俗話說“十月壹日送寒衣”。在這壹天晚上,每個家庭都會去掃墓祭祖。因某種原因不能上墳或離家在外的人,會在田間地頭或十字路口畫個圈,燒紙錢。
冬季至日節
冬季至日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冬季的至日俗稱“冬節”、“龍至日節”、“亞歲節”。北方地區有在冬季至日宰羊、吃餃子和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地區有在這壹天在冬季至日吃湯圓和長面條的習慣。各地區還有在冬季至日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將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初八稱為臘月或臘八,並將其作為傳統節日,即臘八節。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往往被貼上“臘”的標簽。在這壹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實際上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夕守歲
除夕是壹年的最後壹天。在這壹天,普通家庭盡可能地聚在壹起,圍在火爐旁,喝酒,吃美味的食物來告別舊年,迎接新年,而戶外的聲音是鞭炮聲。壹家人在壹起度過了溫暖的壹年的最後壹夜,這在中國仍然是強烈的,但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暖的氣氛。《荊楚歲月紀事》中記載,家家準備美味佳肴,到年關之地,迎接新年的到來,全家人壹起開懷暢飲。留壹些生日大米,在新年的10月12日撒在路邊或街道上;認為它的意思是去舊迎新。好像當時的青團和現在的人差不多,都要保齡。
此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裏創造了許多民間節日,既有生產,也有生活,包括飲食文化、禮儀文化和簡單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發揚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