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不僅要以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原則為指導,還要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實施。本文著重分析了家庭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導致這些問題的各種因素,並提出了改變家庭教育模式的策略,倡導構建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
關鍵詞:父母幼兒家庭教育
壹、當前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家庭教育存在很多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父母不正確的教育觀念是主要原因。此外,父母自身素質、受教育程度以及整體家庭生活環境都影響著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和實施。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全家只有壹個孩子。越是重視,越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出問題。如何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主要問題。家人的經歷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的方式。
(壹)嬌生慣養,導致孩子任性自大。
目前,中國有許多獨生子女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只有壹個孩子。就像老人們常說的,怕掉在手上,怕化在嘴裏。在家裏,他們什麽都跟著他,幾乎隨時可以摘天上的星星。可以說是對孩子有求必應。壹些父母渴望他們的獨生子女在情感上更多地依靠自己,以確保晚年可靠的舒適。他們放松了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助長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行為上霸道、缺乏控制。這是壹個溺愛孩子的父母。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他們在家裏充當小皇帝和小公主。幼兒園選座選床,渴望得到老師的關註等等。,和孩子玩的時候,也希望大家由著他,沒有形成助人為樂的習慣,總是不講道理。他們在家裏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所有人都圍著他轉。當他們離家上學或在社會上生活時,別人不能像對待父母壹樣對待他們,他們會感到失落和無助,他們的性格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對他們的成長和工作非常不利。
(2)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缺乏鍛煉。
有些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缺乏正確的觀點,采取不恰當的行動,什麽都為孩子做,入不敷出,衣不蔽體。別說幫父母了,基本屬於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讓孩子做自己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本來幼兒園的孩子天生就喜歡玩,喜歡運動,喜歡跑跳,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但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怕磕磕碰碰,我們家長根本不讓孩子出去玩,怕孩子出事。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從吃到穿,從裏到外。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壹般都比較懦弱。他們做不了很多同齡人能做的事情,玩不了大家都能玩的遊戲。在父母的保護下,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後逐漸擺脫同齡人,有了影響力,因為妳不會玩,因為妳不敢玩,所有人都排斥妳。不和同齡的人壹起成長,不利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大學裏不會洗衣服的人很多,很多孩子都要父母陪著學習。這樣的孩子缺乏鍛煉,不利於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性格和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
(3)期望過高,教育方法不當。
父母希望孩子壹切都好,但對孩子缺乏正確的評價,無法科學定位。有些父母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替自己實現夢想。有些父母用他們認為有用和好的東西來引導他們的孩子,而不管他們的愛好和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標準高,要求嚴。期待兒子成功,期待女兒成功?這並沒有錯,但目前很多家長進入了高期望的誤區:壹是不顧孩子的實際,盲目地對孩子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有時簡直違背了孩子生長發育的規律,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比如讓孩子過早學習彈鋼琴,對孩子手指肌肉發育不利。第二,攀比心理嚴重。看到別人的孩子怎麽樣,壹定要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第三,重智慧輕道德,重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智力高,就壹定會前途無量。誰知道不恰當的期望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期望值太高,父母陪著,請家教,給孩子報補習班。孩子平時伸手拿衣服和嘴巴,自理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不強。導致孩子往往成為拿高分的機器,而維持其生存和生活的意誌、品質、情感、人際交往等基本素質和能力得不到發展和提高,導致高分低能。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沒有交流,沒有樂趣,早教設置為學電腦、應用、彈鋼琴、書法等。,使孩子過早地離開童年的世界,極大地阻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壹旦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期望不符,有些家長就會走向另壹個極端,或者對孩子發火,進行指責,粗暴地辱罵;或者放棄正常必要的家庭教育,聽之任之,認為孩子沒救了,不給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父母長期高期望的壓力下,孩子的心理和情緒長期壓抑,最終可能導致其心理扭曲、行為異常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父母教育不壹致。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由於孩子的特殊地位,家庭教育中存在更多的不壹致。最常見的現象是什麽?爸爸打,媽媽護,爺爺奶奶打?現象。在壹個大家庭裏,大家都愛孩子,只是方式不同,打也是為了孩子,護也是為了孩子。老人完全習慣了孩子。壹般孩子比父母更被老人溺愛。爺爺奶奶和父母之間,往往在教育觀念、教育態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異,導致不壹致。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壹致也會造成矛盾,削弱教育效果,因為爺爺奶奶總認為兒子應該聽他的,甚至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引發家庭糾紛。
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屬於核心家庭,即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人。家長的教育要求不壹致,主要表現為壹個要管,壹個要放;壹要嚴,二要寬。有時候夫妻二人還故意在孩子面前扮黑白臉。如果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對他又打又拉,又哄又嚇,那就大錯特錯了。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兩面性。父母的要求不壹致,往往伴隨著父母之間的分歧和爭吵。雖然吵架可以盡量避開孩子,但是分歧不能避開孩子的眼睛。這種分歧會給孩子造成教育真空,而孩子往往非常善於利用這個漏洞。他們壹邊被管教,就跑到另壹邊去抱怨;壹邊被懲罰,他跑到另壹邊去求愛。另外,孩子會對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因為父母的教育要求不壹致,孩子會誤以為有的父母愛他,有的不愛他;有的人保護他,有的人總是懲罰他。所以孩子會對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
教育的不壹致對孩子的性格有更重要的影響。壹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容易養成雙面性格。在父親和爺爺面前都壹樣,都學會了兩邊說好話。這樣的孩子容易養成雙面人的性格。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將來與人交往時也會表現出這樣的傾向。
第二,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
(壹)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什麽樣的想法就會導致什麽樣的行動。教育觀念作為壹種觀念,支配著家長的教育行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家長教育孩子很重要。如果觀念正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然會有相應的正確方式和行動。良好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離不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對於現有的不正確的教育觀念,直接導致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比如重視智育,忽視德育,以至於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而在其他方面過於縱容,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於嚴格。還有的對孩子期望過高,忽視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過早地給孩子加上了沈重的負擔。
總之,教育觀念不正確是教育方式不正確的主要原因。為了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2)愛孩子要適度。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我們的父母過分溺愛和縱容孩子,要什麽就給什麽,久而久之,壹旦孩子長大後不滿足於越來越高的物質享受,缺乏用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我們的父母對孩子正確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要給予支持和鼓勵,對不正確的言行不僅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還應該耐心的說服和教育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C)父母應保持幼兒教育要求的壹致性。
現代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長輩包括父母、爺爺、奶奶、外公等等。首先,我們長輩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壹定要統壹認識,克服樹大招風,孩子大了自然就明白的錯誤觀點。尤其是現在的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特別寵愛,特別聽話。他們經常說為了小事要這樣做,而爺爺奶奶說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長輩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孩子無所適從,缺乏正確的是非觀,所以我們家長壹定要保持教育的壹致性。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比如孩子犯了錯,我們家長要統壹批評講道理,千萬不要讓家長批評他,而長輩站出來幫助孩子。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壹致性,樹立父母的威信。同時,父母教育要求的壹致性,有利於孩子明辨是非,認識善惡,對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切實落實民主家庭教育。
民主是我們應該提倡的,但要註意現在壹些家庭實行的民主是壹種變相的溺愛。家長認為讓孩子參與就是民主,但如果過於尊重孩子的要求,又會有求必應。
著名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說:通過多項全國兒童調查發現,當代城市的獨生子女家庭可分為溺愛型、否定型、民主型、過度保護型、放任型和幹涉型六種類型,其中民主教育模式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很高,相應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欲也比較強,容易形成敢說敢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反,父母常常責備和責罵孩子,訓斥多於鼓勵。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很低,總是願意生活在下遊,往往對自己的未來有恐懼和無望。這樣的自卑心理往往會對他們以後參與社會競爭產生不利影響。
民主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講道理的,溫和的。他們站在指導和幫助的立場,制定合理的標準,解釋道理。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和興趣愛好,但也要堅持自己的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積極鼓勵孩子熱愛生活,自主發展。
這種育兒方式,國外的家長比國內用的多,我們要多借鑒。研究表明,這種教養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給孩子安全感,孩子在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可以感受到愛和尊重,也可以學會如何去愛別人,從而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壹個溫暖的家庭可以給孩子壹種支持感,在孩子猶豫、仿徨或者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可以從家庭的關愛中汲取力量,得到引導。
我們現在應該教育我們的許多父母用民主的教育方法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的父母愛他們的孩子,也是為了他們好。他們只有在觀念上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並運用好的教育方法,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樣才能不辜負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參考資料:
劉春梅。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發展。《濮陽教育學刊》,2002年4月。
[2]曾穎。促進兒童分享行為的教育策略。西華大學學報,2005,65438+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