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工藝精美美觀。
葫蘆絲是壹種具有獨特形狀和結構的特色樂器,其制作體現了精湛的工藝。葫蘆絲由壹個完整的葫蘆、三根竹筒和三根金屬簧片組成,總長約30厘米。在葫蘆的柄端插入壹根竹筒作為通氣孔,整個葫蘆作為風箱使用。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筒插在葫蘆的底部,每根插在葫蘆裏的竹筒都鑲嵌著壹根銅或銀的蘆葦。中間主管最粗,上面有7個音孔(正6背1),可以演奏g-g1的旋律音。兩側副管只有簧片沒有音孔,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和聲,通常較細的竹管發出A音,最細的發出e1音。
1,外觀優雅
葫蘆絲有竹葉黃、核桃棕,或兩種色調形成的自然花紋,配以紫色竹筒,有各種迷人的造型和不同的自然色彩。它的外殼光滑,皮質堅硬,容易雕刻,可用於繪畫和詩歌。其結構具有裝飾性,體現了古樸典雅的自然氣息。
葫蘆瓜外形圓潤飽滿,象征著和諧幸福,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惜。它是中國吉祥文化的代表符號,具有渾厚、樸實、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葫蘆和甜瓜是專門用來做葫蘆絲氣盒的。選擇成熟的葫蘆、瓜,色澤黃黃,皮厚而結實,美觀、密實、不易破碎。葫蘆絲的形狀與調性有關,葫蘆絲的音高比葫蘆絲小。聲音低沈的葫蘆絲比葫蘆瓜大。以常用的五鍵為例,葫蘆和甜瓜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小D鍵、c鍵、bB鍵、G鍵、F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竹子象征著生命的彈性、長壽和幸福。它的形狀又高又細長,壹年四季都是綠色的。被譽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壹,梅松竹三友之壹。制作葫蘆絲所用的竹筒直接影響音色,以紫竹最好,苦竹和鳳竹次之。壹般竹子堅實、老、幹、圓無裂紋,兩端粗細相差不大。最好有壹定的分量。竹筒的內徑要與相應的調性大小基本匹配,相差不能太大(壹般不超過兩毫米)。
2、高超的技術美
葫蘆絲要求發音準確,音色柔和,音程流暢,易於演奏,這與制作工藝密切相關。它的制作材料成本雖然不高,但對技術要求極高,是精細的手工絕技。發音是葫蘆絲的核心部分,決定了它的音色、音量和持久性。歷史上葫蘆絲發音的選材經歷了壹個從樹葉到竹片再到銅片的過程。葫蘆絲的制作者楊勝老師做了很多改動,把葫蘆絲的讀音改成了銅。這種銅簧舌擴大了音域和音量,音色也很美。發音的改變使葫蘆絲在生產上有了壹個大的飛躍。銅皮的實際厚度壹般為0.1 mm,但最好選擇0.2 mm的銅皮,鍛造後最好使其達到0.1 mm。銅簧片也有黃銅和銅兩種,其中銅簧片更好。近年來,雲南羽泉工作室的楊誌宇老師將子彈殼加工成簧片,提高了簧片的抗疲勞能力。音量也比普通簧片高,音色更亮。這是目前雲南制造的葫蘆絲中質量最好、耐用性最高的。
第二,民族文化的豐富美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精神資源,是對其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科學總結。民族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的精神遺產,是推動民族進步的創新意識。葫蘆絲音樂展現了民族生活的真實之美,民族風格的深刻之美,民族文化的豐富之美。
1,展現國民生活的真實之美。
音樂可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激發人對美的追求;音樂能反映社會現實,展示各種各樣的世界。音樂可以描繪自然,呈現生機勃勃的意境,展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風俗。葫蘆絲在傣族中有壹種特殊的說法“竹子象征男人,葫蘆象征女人”。葫蘆絲是“葫蘆”和“竹子”的組合,寓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生活無災”。傣族中還有壹個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山洪暴發時,阿呆家的小不點舉著壹個大葫蘆,冒著驚濤駭浪,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他忠貞的愛感動了佛陀。佛祖在金葫蘆裏插了壹根竹筒,送給了勇敢的小不點。小不點拿起金葫蘆,吹出美妙的音樂。突然,風平浪靜,鮮花盛開,驕傲如孔雀。雖然我們無法考證它的具體真實性,但從這些美麗的傳說和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葫蘆絲的音樂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月光下的斑竹》:月色如水,微風習習,美麗的杜詩梅深情地凝視窗外,聽著竹樓外癡情哥哥仰慕的葫蘆絲聲,他們在互訴愛意。葫蘆絲的音色時而醇厚深情,時而纏綿悠遠,時而婉轉明亮,營造出壹幅柔美、恬靜、純凈的傣族生活畫卷,使人們在葫蘆絲音樂中真正體會到民族生活的美好。
2.體現了深厚的民族之美。
民族風格是壹個民族的民族特征,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思想感情、語言特點、歷史文化。人們經常稱傣族為“水之民族”。他們住在水邊,慶祝潑水節。“水”是傣族民族氣質和文化性格的生動寫照――溫柔、恬靜、細膩、美麗。葫蘆絲在演奏技法上有壹系列特殊的技巧,如虛指顫音、腹顫音、彈奏、重疊、滑音、循環換氣等,可以表現出不同主題、體裁、意境、情感所體現的民族風格,如演奏葫蘆絲名曲《竹林深處》的前兩段:
其中第二段的“3”音要用虛擬的手指顫音來演奏,根據民風的要求來使用。彈音的手指不能彈得太快、太實,以產生類似搓弦時的顫音效果,表現出濃郁的傣韻。傣族人的民族氣質和文化性格,如“水”,深深地滲透和體現在葫蘆絲音樂文化中。他們通過具有民族特色的形式和技法,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領域處處顯示出獨特的民族風格,與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渾然天成,給人壹種非常和諧寧靜的感覺。
第三,音樂獨特的藝術美
音樂內容是人類思想、情感和社會實踐之美的藝術展示。音樂藝術的美體現在旋律的纏綿,和聲的協調,節奏的起伏。音樂藝術的美離不開音樂家的創作和欣賞者的欣賞。源於生活的葫蘆絲音樂細膩溫柔,恰恰表現了這種藝術美。
1,優美的聲音形式
音樂是有聲音表現的藝術,聲音是承載音樂的物質基礎,是作曲家藝術思維、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情感的手段。是表演者將音樂作品轉化為聲音形式傳達給觀眾的基礎;它是聽眾通過聽覺感知音樂藝術美的音頻中介。葫蘆絲常用於演奏民歌等民間曲調,最適合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壹般曲調多為長音,音樂柔和和諧,更能表達演奏者的思想感情。葫蘆絲以其流暢的氣息、柔和細膩的音色、醇厚質樸的演奏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使用的葫蘆絲分為單管和雙管。單管葫蘆絲除了主管外,右附管上還設計有“3”音,通常用軟塞塞住,需要發音時可拉軟塞。雙管葫蘆絲除了主管和“3”音附管之外,還在左附管上設計了壹個“6”音附管,需要時可以同時打開兩個軟塞。葫蘆絲的音域雖然很窄,但有壹定的和聲效果,能在有限的音域內表現出完美的音樂形象。與其他中國傳統樂器相比,它獨特的音色非常清新,具有濃郁醇厚的鄉土氣息。隨著時代的發展,壹些葫蘆絲樂器和現代電子樂器也能體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給人以全新的感受。
2.主題很美。
繪畫和雕塑中的視覺形象可以直接表現出客觀事物的某種形狀和色彩的特征。音樂利用聲音變化與情感起伏的對應關系,間接反映社會生活與人們思想情感變化的復雜關系,喚起審美感受,喚起壹定的情感意象。葫蘆絲在傣族、阿昌族和其他民族中最受歡迎。青年男女表達感情或人們走在路上、在田裏勞作,他們經常演奏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如《婚誓》:兄妹情長,仿佛流水日夜響,流水有時會流盡,哥哥永遠在我身邊...;蝴蝶泉邊:大理三月風景美,蝴蝶泉好穿衣。蝴蝶來采集花朵和蜂蜜。杜詩梅梳頭發的原因是什麽?蝴蝶來采花采蜜,杜詩梅在給什麽樣的堆梳頭……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葫蘆絲名曲。葫蘆絲音樂的表演範圍很廣,題材豐富,如青年男女的真摯愛情,美麗的竹林風光,迷人的月光夜景,節日的民族風情等...葫蘆絲音樂所表達的主題柔和優美,讓人心曠神怡,體現了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
3.內在的情感美
音樂不是對自然聲音的簡單模仿。音樂作品必須結合特殊的主觀感受才能有意義,要體現外在的技巧之美和思想感情之美。音樂不僅要有“音樂性”,更要有“情感性”,這是音樂與生俱來的美。由於結構本身的限制,葫蘆絲的演奏相對竹笛、嗩吶等民族管樂器來說有些簡單,沒有那麽多復雜的技法,但卻是壹種音色甜美、表現力極強的情感樂器。比如《竹樓情歌》就是壹部具有強烈民族魅力的音樂作品,表現了少數民族青年男女之間愛情的甜蜜。引子部分:男青年在竹樓下等待心上人,美少女在梳妝打扮;第壹部分:上下呼應,兩個人互相依偎,互相訴說心聲;間歇和第二部分:較快,活潑開朗,載歌載舞;結語:第壹部分的變化重復,音樂弱化,兩人依依不舍。音樂的美不僅有音符的節奏,還包含情感。葫蘆絲的音樂不僅僅是節奏、旋律、和聲以及聲部的交織,更是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的效果使人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加深對音樂內涵的感受。
總之,葫蘆絲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它既滲透了數百年的民族文化內涵,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藝術風格。無論是音色還是外在結構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家不斷對葫蘆絲進行改革,湧現出壹大批著名的葫蘆絲民間音樂創作者和表演者。中國有幾千年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葫蘆絲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應該繼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讓葫蘆絲從民間走向社會,從國內走向國際,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壹顆璀璨的明珠。
張建莊:湖南女子職業學院
張奎奎:湖南女子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趙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