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七夕節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壹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壹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二、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壹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壹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
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裏有壹頭病倒的老牛,妳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妳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壹捆捆草,壹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擡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壹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壹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壹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壹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壹男壹女兩個孩子,壹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壹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
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壹揮,壹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壹年壹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三、關於七夕節詩句: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傑《乞巧》
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佚名《迢迢牽牛星》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壹鉤。德容《七夕二首·其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壹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傑《乞巧》
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張埜《奪錦標·七夕》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沈醉東風·七夕》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其二》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王建《七夕曲》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範成大《鵲橋仙·七夕》
擴展資料: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壹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