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豐臺照相館
北京第壹家照相館“豐臺”照相館,創建於1892(光緒十八年),創始人是從日本歸國的任景豐。豐臺照相館規模很大,有10多名員工,並聘請了攝影師劉、許等人。在拍攝方面,豐臺做了很多嘗試,在北京以拍照和合影出名。
6月9日,1929,北京壹家報紙《畫報周刊》刊登了壹張由豐臺照相館拍攝的中國戲曲演員的隨意肖像。照片是清末田紀雲、朱素雲、魯的中年照。原標題是:
光緒二十年攝於琉璃廠鳳臺照相館。
這張照片拍攝於1894,是豐臺照相館最早拍攝的照片。
除了拍攝話劇照片,豐臺影樓還嘗試拍攝話劇電影。為此,任景豐從德國商人奇洛夫洋行購買了壹架裝有14卷膠卷的法國產木殼手搖照相機,開始準備拍攝。1905年秋,電影《定軍山》在豐臺影樓室外庭院開拍。這是壹部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豐臺照相館技術員劉擔任攝影師的戲劇紀錄片。電影* * *拍攝了三天,包括“刀舞”、“對抗”、“誌願”等場景。
《定軍山》是第壹部國產電影。之後豐臺照相館連續拍攝了7部,直到壹場大火讓豐臺傷得很重,才停止拍攝活動。
(2)艷芳照相館
廣州艷芳照相館是清末辦銀行的黃若雲創辦的。
艷芳照相館主要拍人像和家庭,也拍大團體。艷芳因為拍攝質量好,在廣州、香港、澳門、海外華人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有顧客小時候在燕芳拍照,多年後扶老攜幼回燕芳拍“全家福”留念。
值得壹提的是,顏芳還為幾位名人拍過照。孫中山早年在廣州革命活動的照片,很多都是顏芳拍的。比如1923,孫中山先生在永豐艦上與宋慶齡女士等人的合影。艷芳照相館還把壹張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像放大到36寸並精心裝飾,掛在大廳供人觀賞。
1927年,魯迅先生在中山大學教書的時候,也在艷芳照相館拍過照。魯迅在日記中這樣記錄:
9月11日,晴。下午,江清三來到艷芳與他合影...
這張珍貴的照片現在在廣州魯迅博物館展出。
(3)張定照相館
天津張定照相館的前身是廣東人黃國華創辦的“常恒”照相館。
後來,在天津鹽商王的犧牲下,攝影家王接管了,並於1904改名為鼎昌。由於規模的擴大和新布景的加入,鼎昌照相館躍居天津之首,為上流社會名流拍攝人像。
1912年,王去世,鼎昌由店內徒弟王潤泉、李接手,改名為“”。此後,張定照相館再次擴大規模,業務蒸蒸日上。
多年的實踐經驗使張定照相館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工作程序。那時候其他大的影樓都是流水線作業,每個人負責拍照、沖印、烘幹、放大,彼此不接觸,照片質量不好保證。張定影樓多年的做法是專人配合,把拍攝和後期處理作為壹個整體,各個環節互相配合。這種方法既保證了照片的優良品質,又體現了壹定的藝術風格,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
張定照相館為許多名人拍過照片。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學習期間,多次在張定照相館與老師和同學合影。1920年初,周恩來等學生領袖因組織學生開展愛國運動被當局拘留。7月出獄時,受到天津學界的熱烈歡迎。張定照相館聞訊後,立即派攝影師前往現場,免費為獲釋代表合影留念,以示支持。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最後壹張照片也是由張定照相館拍攝的。時間是2月4日下午,在天津曹家花園。
(4)華鑰照相館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上海在短短的50年時間裏發展成為壹個繁榮的工商業城市,攝影業也蓬勃發展,居南方各省之首。上海攝影界有四大影樓,號稱“四大天王”。其中,最著名的是華鑰照相館。
華鑰照相館是由攝影家施德誌創辦的,在滬上頗有名氣。庚子年後,華鑰照相館分為東館和西館。東館位於“投擲場”,史德誌拍照。因為來這裏的人太多,史德誌不得不聲明自己每天早上只拍三個小時。史德誌熟悉化學,對攝影用光很有講究。他主張色調要有深度的變化,突出主體的立體形態。這個創意突破了中國攝影師只用平面照明的傳統。史德誌擅長放大巨幅照片,讓人像更生動。此外,他還拍攝了許多女士的彩色照片,很受顧客的歡迎。
西館位於室內裝飾華麗的“馬場”,攝影師是史德誌的女兒。那時候的中國,影樓裏還沒有女攝影師。華鑰開創了這壹先例,並宣揚:
為女人拍女人的照片和男人女人的照片有著深刻的區別。
史德誌的女兒也精通攝影。"他的技術和他父親壹樣好。"父女* * *壹起經營照相館,在當時是壹段佳話。
(5)王凱照相館
王鍇照相館也是上海著名的照相館。它的主人名叫王遲開,所以取名“王鍇”。
1927期間,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運動會主辦方以招標的方式招商承包運動會各類體育攝影。
王鍇照相館以高價競標,贏得了遠東運動會的攝影權。《王鍇》挑選了技術高超的攝影師組成四個小組在運動會上拍攝。這些活躍在運動會各個角落的攝影師,在比賽過程中,用嶄新的小相機捕捉到許多精彩的場景。“王鍇”連夜將這些照片沖洗出來,低價賣給報社,條件是在刊登的照片下面印上“上海王鍇拍照”的字樣。
由於遠東運動會的巨大影響,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這壹事件,王鍇照相館拍攝的體育照片自然受到報紙的青睞。從8月27日到9月7日,1927,上海申報刊登了49張體育照片,其中37張是王鍇照相館拍攝的。“王鍇”因此聞名全國。
王凱照相館以質優價廉和服務態度好而聞名。當時全國各地攝影師月薪普遍在20 ~ 60元,而王鍇則以100銀元的高薪聘請名師,提高拍攝水平。攝影器材也用名牌產品,劣質器材堅決不用。為了避免震動對拍攝的影響,王鍇影樓還在樓梯和攝影棚上鋪設了橡膠墊。在燈光方面,王鍇也做了改進,拍出的照片清晰明亮,精神飽滿。
王鍇照相館對照片的質量要求非常嚴格。王熾凱經常親自檢查照片。如果他發現有壹些缺陷,如眉毛斷裂,眼睛大小不同,反光眼鏡,形狀不好,色調不正確,他要求攝影師重拍,重印和重建,直到客戶滿意。
(6)中國照相館
中國攝影公司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1956從上海遷至北京,並更名為中國照相館。
姚,本館著名攝影師,曾於1938至1956在上海中國攝影公司任攝影師。後遷居北京,任中國照相館副經理、經理,北服(集團)公司攝影行業技術顧問。
姚刻苦鉆研攝影技術,精益求精,先後為總理、委員長、朱德委員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拍照,留下了人們永遠銘記的照片。還編著過《人像攝影》、《如何拍好光線人像》等專業書籍。,孜孜不倦、滿腔熱情地向全國的同行和攝影愛好者傳授技術,在人像攝影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第三,劈叉照和化妝照的盛行
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使照片更富有戲劇性,我國早期的影樓不斷更新影樓的布局,同時推出了“二人照”和“化妝照”。這兩種攝影風格曾經風靡中國。
“化妝照”是指拍攝者按照壹定的意圖或觀念,讓拍攝對象穿上特定的衣服,然後以各種身份充當“角色”進行拍照。扮演的角色有很多種,有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有各行各業的典型形象,有理想人物等等。
魯迅先生曾這樣描述“雙照”。
自己拍兩張照片比較常見,服裝態度也不壹樣。然後把它們合二為壹。兩個自我就像客人和主人,或者像主人和仆人。它被稱為“二自圖”,但如果壹個人驕傲地坐著,壹個人可憐地向坐著的人跪下,名稱和顏色就會不同:“尋找自己。”
除了魯迅先生提到的兩張底片合成的方法,有些照相館還采用兩次或兩次以上屏蔽曝光的方法。可見當時的攝影師有著嫻熟的攝影技術和暗房制作水平。
化妝照和分鏡照對中國的攝影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今天的照相館裏,依然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