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廣大農村有著豐富的養蠶習俗,人們視含山為“養蠶聖地”。每年清明節,四鄉養蠶農民都會蟻山成群,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俗稱“滾蠶花”。“卷蠶花”是江南蠶鄉崇拜蠶神的表現形式,也是中國絲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浙北蠶鄉的“白馬蠶”傳說流傳最廣。民間將寒山視為蠶神的誕生地或到達地,寒山清明“卷蠶花”的民俗由此產生。寒山“滾蠶花”的傳統活動主要有:扛“蠶卵”、上山徒步、買賣蠶花、穿蠶花、祭祀蠶神、水上運動表演等。含山“卷蠶花”民俗活動保留了杭嘉湖蠶鄉的地方文化習俗,具有社會學和民俗學價值。2007年5月,浙江省文化廳推薦寒山蠶花(含德清新城蠶花)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防風神話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延續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嘉靖《武康縣誌序》:“方豐古國在壹隅,即今武康之地”。“封角”指位於今德清縣三合鄉的防風山。方鳳的神話傳說最早見於國語?《魯》中,孔子在回答壹位客人提問時的談話中說:“聽說,從前虞使壹群神在會稽山上,風家後來,虞殺之,其關節特殊。”他還說:“山川之氣,足以管教世人,是神也。”客人問“如何守風”,孔子答“守山封山者也”。歷代文人的語錄也是基於此。20世紀90年代在德清三河鄉周邊收集發現的防風神話,填補了防風神話的歷史空缺,內容廣泛,想象豐富,遠超文人的刻板印象,比中國古代神話更具演繹性。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風神話”和“風廟會”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月,被推薦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房峰山南麓秋祭是房峰家的廟會,在舊歷八月二十五(即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前後壹天舉行,受到歷代官民的高度重視。秋祭禦風首先由官員祭出,然後經過“埋”、“舉”和祭祀的儀式後,出寺巡禮。各社各就各位,搖旗吶喊,在廟會廣場集合;老龍在前,青龍在後,亭子、高蹺、燈籠鋪開;“四兄弟”前有硬卡執事;鋼叉開道,鑼開炮;遊行隊伍中有各種龍燈、漁燈、燈籠,稱為“龍燈節”。街上有三個拳擊俱樂部,表演鋼叉、頂缸和各種武術。遊覽桂花廳,然後用當地的熏豆茶“坐茶”“獻茶”;在壹些地方,我們必須走浮橋。在連續表演了三場社戲後,村民們這幾天也紛紛進村參觀,“做客”,喝“烤豆茶”。攤販小販擺地攤,滿街都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整個廟會,村民都是“客人”
古民居的特征
湖州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有濕熱的雨季。所以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臨水而建。箬溪兩岸有湖州四大名宅。
在宋代,盤宮橋北的“混街”是中國著名的糧食交易市場,房屋雲集。現在已經改造成了“河畔住宅”住宅區。
馬軍巷因太平天國在此駐軍,飼養軍馬而得名。新的居住區沿襲了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的居住特色。
因眾多服裝店而得名的服裝街,早在唐朝時就是壹個非常集中的地方,有許多富有的房子。這裏水陸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沿河客棧是歷代管家下榻的地方。
小西街的民居,面對石門街,臨江的亭臺樓閣,臨江的港口,大和的白墻,壹直都是名門大族聚居的地方。
中國流浪文化節德清,是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故鄉。他的《流浪歌》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以“弘揚遊子文化,向世界講述遊子的愛”為主題的中國遊子文化節,已經成為德清獨特的人文資源。
時間:每年4月
甘龍甘源鎮元宵節舞龍的民俗自古就有,自南宋以來極為盛行。至今,活躍在德清的民間龍燈隊有幾十支,保留著淳樸而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自2001以來,甘源鎮每年都舉辦龍燈節,影響力越來越大。
時間:每年元宵節
德清縣新城的絹花廟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相傳越國派美女石到姑蘇,途經新城,給養蠶的姑娘和嫂子送去鮮花,祝她們風調雨順,蠶繭豐收。從那以後,百裏的蠶農每年清明節都要舉行盛大的蠶花廟會來紀念師。遊客可以體驗獨特的養蠶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