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自稱賽,當地方言有齊、閏、美孚等不同稱呼。9世紀末,中國典籍中就有關於海南黎族的記載。李是他們對“山”的發音改造。
人口分布
到1990年末為111.099萬。
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的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密縣、定安等漢族雜居的縣。
歷史淵源
黎族起源於古代百越的壹個分支,與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傣族關系密切。早在秦漢以前,有壹支“駱越”從大陸渡海至海南島,海南島的居民在隋朝被稱為“廖立”,即黎族的祖先。"黎"作為黎族特有的稱謂,壹般認為是宋以後"俚"的變形。黎族人自稱是海南島的土著。他們在海南島已經生活了3000多年。
新中國成立前,基本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生活在保亭、樂東、白沙三縣交界處五指山腹地的壹萬多黎族群眾,至今還保留著原家庭公社殘余的“畝制”。黎族人民有著光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傳統,特別是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他們同漢族和苗族人民進行了革命鬥爭。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地區是海南島的主要革命根據地。
郎。
使用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方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很多黎族人漢語流利。使用中文,在1957中設計了拉丁字母的黎語方案。
宗教文化
追求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迷信很重。漢族附近地區受道教影響,基督教傳入部分地區。在樂東的範陽地區,村裏有教堂。
黎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豐富的口頭文學和眾多的民間故事和歌謠。民間樂器有口弓(口弦)、鼻簫、“拜”(排簫)等。
習俗和社會
大多數黎族人同姓而居。過去有婚後“足不出戶”的習俗。黎族婦女穿無扣上衣和裙子,有的地方穿套頭上衣,用骨管、繡花頭巾、耳環、衣領、手錫等紮在腦後。女性紋身壹般紋在臉上,手背,赤腳。20世紀40年代以後出生的女性已經不再紋身了。男的頭發紮在額頭或後腦勺,外套無領雙排扣。
死後,人們鳴槍表示哀悼,用木棺葬在村裏的墓地。
傳統的船形房屋過去居住在五指山的中心地區,山區黎族的房屋從側面看呈金黃色,以茅草為屋頂,以竹子為框架,以竹子或樹枝為圍欄,以泥土為墻壁。這種房子的屋檐很矮,離地只有壹米。
黎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但也從事手工業、養殖業和商業。黎族人生活在亞熱帶,這裏水稻壹年可以收割三次,也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四面環海,漁業和鹽業資源豐富,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林業。歷史上紡織業比較發達,所織的“李錦”在中原很有名。新中國成立後,1952與苗族聯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節日
黎族年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五月初五)、鬼節(部分地區為七月十四、十五)、三月三。
黎族人過春節叫過年,從除夕到初四。殺雞殺豬,包粽子,和家人吃團圓飯。當天祭祖,在家祠堂前通宵點燈。解放前,沒有守望的時候,村裏的長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在菜地裏給瓜藤做尾標。晚上大家都去瓜棚看。如果發現瓜藤的尾端超過了原來的標記,就意味著新的壹年到了,大家燃放鞭炮迎接春天,住在父母家的已婚婦女會回婆家過年。大年初壹,殺雞包餃子祭祖。那壹天,村裏的男人集體上山打獵,女人集體下河釣魚。打獵前請“道公”做個雞蔔,無論吉兇,只是個儀式。1份獵物的前後腿肉,剩下的腿肉分給獵狗的主人,剩下的平分。大年初壹至初三,禁止闖入他人家中,走訪鄰村。男人和女人不能睡壹張床。第四天,親戚朋友開始互訪。
除夕(元宵節)
正月十五不生產,家家戶戶殺雞買肉放鞭炮,包粽子祭祖。嘉茂地區分兩種:過年和黎族人過年。中國的元旦是元宵節,而黎族人的元旦是分兩次過的。第壹次是除夕後12天(如果除夕是牛年,則是12天後的第二個除夕)。那天晚上燈亮了壹整夜。第二年,第壹次相隔12天,包了糯米團子,卻可以外出生產,不再打獵捕魚。
清明節
據說1927之後保亭就有清明節了。那是殺雞買酒,在家祭祖拜神的日子。帶酒、米、菜去祖墳掃墓,除草修墳,加新土。黎族人清明節掃墓通常是三年新墳祭祀,稱為“封山”。現在有些人和漢族人壹樣,每年清明節掃墓;有的還“關山”。
鬼節(部分地區7月14日、15日)
當天殺雞買肉祭祖,晚上插香,是小孩子在自家門前插的,家家戶戶都有。壹直以來,香壹直插在壹根香裏伸到村外,燒紙錢祭祀孤魂野鬼。
三月三節
最初,它是東方、昌江和樂東縣黎族人民慶祝新生活和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從1984開始,保亭縣的黎族和苗族人民也慶祝“三月三”的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未婚男女都會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隨著鑼鼓和笛子翩翩起舞。改革開放賦予了這個傳統節日新的內涵和活力。今天的“三月三”不僅是“情人節”,還有“文藝匯演”和“物資交換”,熱鬧非凡。
補充:
習俗
黎族孩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搬到“龍布杜爾”是壹種習俗,而不是和父母住在壹起。“桂龍”是黎語,意思是“沒有爐子的房子”。男的上山準備材料蓋“龍布多瓦”,女的由父母蓋,多建在父母家附近或村子附近偏僻的地方。“隆布杜爾”分男女,大小不壹。男人住在“哥哥龍布杜爾”,女人住在“姐姐龍布杜爾”。大的住三五個人,小的只住壹個人。是黎族青年男女從相識到訂婚的小房子。“Longboudoir”的風格與住宅類似,但要窄得多,內部壹般不間隔。“Longboudoir”只開了壹個很短的門,只能彎腰進去。
禁忌:通常,禁止人們當面提及祖先的名字;有些地區禁止貓殺生,避免進食。
婚俗
“夜遊”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壹種獨特形式,與“龍布多伊爾”密切相關。每當太陽落山,男青年們便會盛裝打扮,跋山涉水,到偏遠山村的“姐妹閨房”裏,以唱歌、吹笛子的方式尋找戀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自由戀愛。進入“姐妹閨房”需要壹些智力。首先,男方要用歌聲敲門,如果女方同意讓他進去,就用歌聲回應;不同意就扔壹首不開門的歌,男的還得另尋分店。男的能進去的時候,別光坐著,唱會歌請坐就行了。坐下後,男方會開門見山,說明是找情侶還是求婚,女方會回應是否有情人。如果“龍布杜爾”裏有很多女生,不知道哪個女生願意去愛,於是男女都會試著唱情歌,願意的女生自然會回應他。接下來,表達愛情的歌聲、琴弓和笛聲會此起彼伏,直到相愛。戀愛後,男方送女方銀元、銅錢、針、布衫、腰筐、竹帽等物品作為壹起睡壹夜的禮物。以後互相邀請,晚上經常來往。這種關系,有的壹個半月,有的兩三年。當然也有謝娣留下的花,那就來壹首別離之歌吧。之後互不幹涉,尋找新的戀人。
如果李家的壹對戀人深愛著對方,需要結好婚,就會把結婚的事告訴父母。然後男方家的父母兄弟會選個吉日,帶嫁妝。其中,檳榔必須精心采摘,並向女方家庭求婚。檳榔要送貨上門,讓大家送上美好的祝願,因為檳榔象征著婚姻常青,常新,預示著男女雙方相親相愛,和諧幸福。黎族人稱之為“放檳榔”或“放衣服”。
飲食習俗
黎族人習慣壹日三餐,以米飯為主,有時吃點雜糧。第壹種煮飯的方法是用陶罐或鐵鍋煮,與漢族的燜飯方法大致相同。另壹種是頗具特色的野餐方法,即取下壹段鼓,裝上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裏烤,吃的時候剖開竹筒取出米。這就是著名的“竹筒飯”。如果將野味和瘦肉與香糯米和少量鹽混合後放入竹筒中煮出香糯米,則更是香醇可口,是待客佳品。甜糯米是黎族的特產,甜糯米燜飯被譽為“壹口香米做好,百家聞香”。
“雷公根”是黎族同胞常吃的壹種野菜。是用河裏的小魚小蝦或者肉骨頭煮出來的壹道非常好吃的菜。“雷公根”還可以入藥,可以消炎解毒。“南沙”是黎族同胞以前常吃的配菜,但“南沙”的衛生條件不好掌握,現在很少做出來吃。
“香”是黎族的壹種美食,只有在節日或客人上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吃老鼠也是黎族的習俗。不管是山鼠、田鼠、家鼠還是松鼠,它們都能捕獵。吃老鼠時,先把老鼠放在火裏燒壹會兒,然後刮毛,去掉內臟,再烤或燒。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如命,喝的酒多是自家釀的低度米酒、紅薯酒、木薯酒。用山嵐大米釀造的酒是壹種著名的酒,經常被用作貴重的禮物。
黎族同胞平時喜歡嚼檳榔。檳榔的吃法是將檳榔切成花瓣,用柏葉包裹,加入石灰膏和煙草,放入口中細細咀嚼,可使人飲後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常吃檳榔還具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所以黎族同胞把檳榔視為健康長壽的食品。
典型食物: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食物。此外還有“香”,是黎族風味菜肴。有兩種,中文的魚茶和肉茶;糯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