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周村街非常熱鬧,壹年壹度的周村核心演出就在這條街上上演。據考證,周村核心起源於明清時期,當時被乾隆皇帝賦予“天下第壹村”的稱號。周村經常舉行廟會,各種形式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聚集在壹起,單獨表演。由於觀眾眾多,很多人踮起腳尖,無法在人群前觀看演員的表演。於是,周村壹些老藝術家受高蹺和蠟燭燈臺的啟發,模仿清康熙元年燈芯上晃動的幻影,將鐵棒牢牢插在類似燈臺的基座上。鐵欄頂上站著壹個打扮成戲劇人物的小孩,遠遠看去像是在燭芯上跳舞。周村核心形成並發展,逐漸向周村周邊地區擴散。
後來周村人把核心這種獨特的民間表演形式搬到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上,逐漸演變成周村燈會的壹大亮點。周村的“核心”表演主要以戲劇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主,如《西廂記》、《呂布與丟西姆的故事》、《羅成賣羊毛》、《八仙過海》、《宮女醉酒》等。2008年,周村“核心”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9年2月至今年3月9日(農歷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九),周村“天下第壹鑼”將開業,再現當年商業中心“旱碼頭”的商業繁華;民俗展示體驗活動;敲鑼打鼓迎客;民間技能表演。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五下午,周村核心將在周村區正陽路演出。
博山的“元宵”體現了孝文化。
自古以來就有南有自貢恐龍燈籠,北有哈爾濱冰雪燈籠,東有淄博彩燈的說法。博山花燈是淄博花燈的起源之壹,代表性的是博山的《符曉河傳說》,由顏文江被虐、太白金星賜鞭、救公婆成神、唱孝經四套花燈組成,向人們展示了孝道起源的故事,塑造了古代孝順妻子的形象。
據了解,今年3月5日,博山燈會將在城市公園舉行。
看桓臺“戲”看索貞高蹺
喬裝是桓臺縣元宵節的傳統節目,主要有索鎮鎮東村百年高蹺、果裏鎮後爐村百年靈感、孝文化中的爐姑傳說、民間舞蹈《踩高蹺》、釣魚文化《秋柳四章》、湖泊民俗《水上空竹》、馬橋文化《猴戲》等節目。
此外,唐山、京佳、田莊等地的民俗表演也增添了更多時尚元素。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民俗節目有索貞吉的《青年獻國策》、鳳舞雙龍和快板、新城和田莊的雄壯鑼鼓、馬橋的“獅子爬桿”。3月5日,桓臺縣文體中心廣場將上演壹場玩樂活動。
淄川大鐵花
看淄川的《打鐵花》,體會壹下那種快感。
淄川打鐵花是西關村的傳統娛樂活動,始於清代道光元年。當時西關六龍橋冶煉、鑄造、造車(木制獨輪車)等行業繁榮,能工巧匠雲集於此。歲末年初,工匠們聚在壹起,玩得不亦樂乎。陶工們別出心裁,將剩余的鐵汁打向空中,濺起鐵花,極具娛樂性和觀賞性。從此,這種娛樂形式在西關村代代相傳,成為傳統節目,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演技日臻完善。
據了解,每年元宵節期間,每當夜幕降臨,西關村都會選擇壹處近水的河灘平坦地段,貼上壹扇松門,搭上壹座火爐,將碎鐵熔成鐵汁。表演者手裏拿著特制的木板,木板周圍鋪上鋸末,站在爐邊,用坩堝勺舀入鐵汁,面向河面,將鐵汁拋上來,落下時用木板擊向空中。隨著砰砰的聲音,壹朵朵鐵花飛上了天空。細看,似拋金銀,女神散;從遠處看,它就像壹條金色的蛇瘋狂地跳舞,閃電劈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看看臨淄的《踩壹寸》
“村子”是民間舞蹈的木制道具。它是10-20cm短,30-50cm長,底部套著尖頭繡花鞋。演員踩村子表演,叫踩村子,也叫“唱秧歌”。表演時,長長的褲腿遮住了木樁,只露出底下的繡花鞋,幽默俏皮,迎合了古代社會“三寸金蓮”的審美觀。
臨淄區的踩寸,起源於清末七都鎮瓜瀝莊(今永順村)和張家莊壹代。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經傳承了8代以上。目前張家裝的踩寸比較積極。
傳說小花在踩寸中的舞蹈是由隋代的旱船演變而來的。隋朝時,宮中有壹艘精致的旱船。楊迪皇帝坐在上面,命令侍女跟著它走,壹邊走壹邊唱著“姐妹調”。他為了好玩,讓人把紅栗子撒在地上,丫鬟們步履艱難,表現出往前走然後摔倒的尷尬。這就是寸上“往前走,往後倒”的舞蹈動作的雛形。踩壹寸主要是跳唱“姊妹調”,包括跳舞、唱小調、滾軸劃船、打花鼓、打霸王鞭、智能捉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