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前代相比,清代的語言學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清代的著作和研究成果都堪稱中國近代語言學研究的巔峰階段。
關鍵詞:顧,戴震,甘家學派,段玉裁,清代語言學訓詁與古音學
對於清朝來說,語言學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彌補了前朝語言學研究的不足。梁啟超說“清學的起點在於對宋明理學的壹次大反動。”(《清代學術研究概論》)可見,語言學研究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也充當了政權更叠的標誌。另外,由於清朝剛剛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成為首要任務。因此,清初朝廷采取高壓政策,文字獄盛行,導致知識分子放棄文學創作和研究,轉而致力於古籍,復古地閱讀經典。“大家都試圖從古籍中探尋古聖先賢的真諦,以此來糾正明末不學之弊,大改學風”[1]。梁啟超說:“清學的起點在於對宋明理學的壹次大反動。”(《清代學術概論》)宋明知識分子對理學的批判,直接推動了清代語言學的發展。
清代儒學以古音學為基礎,涉及語言學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古音學領域。他們以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務實的思維、樸實的風格培育了語言學,為後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遺產。
首先,壹個好的開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這句話用在清代的語言研究上最合適不過了。清代語言學研究風氣的最大特點可以概括為實事求是,重證據、重材料,不主觀臆測。梁啟超說:“沒有考證,就沒有明學。”(《清代學術研究概論》)以顧為代表的前輩開創了清代淳樸的學術風氣,奠定了整個清代語言研究的原始傳統,這是清代語言學研究取得輝煌成就的最根本保證。
清代儒學在明代學者的基礎上,著手構建完整的古音體系。作為古音學的奠基人,顧以其獨到的見解開創了古韻分類的先河。顧認為“讀經典始於自省。考恩始於知音。”壹方面,他繼承了晚明學者昌迪的研究成果;另壹方面,他通過對古籍的註釋、查找、辨偽和整理,結合實際調查和考證,研究古音。在古音學研究的道路上,顧為後世學者開辟了壹個全新的平臺。他從實際材料出發,得出這樣壹個結論:即使“考古成果很多,考音韻成果淺薄”,即使後世學者精益求精,學術研究做得更好,古對語言學研究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說到顧,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兩部堪稱清代音韻學和訓詁學奠基之作——《五音》和《日知錄》。梁啟超這樣評價《日本國知識誌》:林挺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概括在這本書裏。每壹類裏說的東西,都會為後人打開壹條不同學科的研究之路。《音韻五書》可視為清代音韻學研究的源頭,“無人不把開拓的功勞歸於顧”。
以顧為代表的清代學者為語言學研究,尤其是古音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行為和學識為後來的學者樹立了好榜樣。
第二,優秀的傳承
康乾盛世的和諧局面也為學術研究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後來甘家派的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乾嘉時期的語言學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壯麗景象。著名的語言學家有江永、戴震、錢大昕、段玉裁、桂馥、王念孫、蔣友諒等。語言學名著有《古韻規範》、《四聲表》、《聲韻調考》、《爾雅正義》、《訓詁》等。
乾嘉時期,古音學研究壓倒了切韻、考音研究,占據了語言學研究的主導地位。何九英認為“古音學的發展是幹嘉語言學繁榮的決定性原因”。乾嘉時期的古音學是在顧建立的古音學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除了前人的充分準備之外,幹嘉學者對它也十分重視,“這壹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3。
青年戴震在《談話十二章序》壹書中指出:“疑義者以聲求之,疑聲者以義正之。”這說明他很早就意識到了古意和古聲密不可分的聯系。戴震後來提出了“以聲知意”等論點,為自己和後來的學者指明了壹個研究方向。
乾嘉時期,古聲問題基本解決。在顧的基礎上,江永將古韻分為十三部,段玉裁分為十七部,王念孫分為二十壹部。古韻的劃分更加細致,戴震、孔廣森提出了古韻倒置理論,都為古義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乾嘉時期的古義研究達到了與古音研究同等的高度。古義研究以段玉裁和王念孫為代表,他們沿襲顧的實學方法,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段玉裁歷時19年的《說文解字註》在當時是壹個很大的進步,雖然在今天看來有很多偏頗和錯誤。段《說文》直接繼承了戴震求形、求音、求意的研究方法。他闡述了許慎的編纂體例,能夠以語言學理論為基礎,從整體上分析語言和文字的形、音、義,並提出了規律性的認識。此外,段玉裁在詞匯學研究方面也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與段玉裁壹同出戴門的王念孫,擅長經學,作品不多,如《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師達》。王念孫的主要成就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以古聲求古意,引申類比,不限制形式”。其次,註重雙音詞的研究,對漢語雙音詞的內部語義構成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壹類同義語素,即“連語”,揭示了“連語所有詞上下同義,離不開訓練”的本質特征。第三,歸納和演繹的結合揭示了許多修辭規律和語法規律,尤其是在虛詞的訓詁中。
第三,後代的繼承
道光以後,清朝的統治逐漸衰落,這壹時期的語言學研究也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壹定程度的變化。但在整個研究範圍上並沒有突破以往的研究領域,晚清學者依然保持著清初傳承下來的樸素的治學思想和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他們註重根據聲音尋找意義,註意追溯考試的來源,並努力借鑒其他來源。
被譽為“道鹽之冠”的俞樾繼承和發揚了樸學的學風,他提出和運用的壹些思想和方法對晚清及後世訓詁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註意到了詞義與訓詁的聯系與區別,詞的存義與用義的區別,認為訓詁在訓詁實踐中應該“隨文解”,他反對求新求異的做法,認為只要訓詁通俗易懂,符合文義,
作為晚清訓詁學的代表人物,俞樾提出了《字正經》的訓詁方法。他還試圖找到相同的起源、語法和語義。此外,在訓詁實踐中,他廣泛運用了話輪理論和對文理論。
總之,清代語言學研究取得的突出成就,與清代儒者對語言學研究的重視、科學正確的方法、腳踏實地、樸實無華的學術風格以及有的放矢、重點突出的研究是分不開的。
摘自新浪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