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清華大學歷史系附錄二

清華大學歷史系附錄二

(1)

在清華大學早期實施“通識教育”和建立綜合性大學的歷史中(1925-1952),先後建立了文、理、工、法(商)、農等多所學院,但藝術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在清華大學是壹片空白。2001出版的《清華大學年鑒》在“體育與校園文化”專章中列出了清華大學的藝術教育,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攝影等門類,通過通識課程和校園文化活動實現美育。然而,這遠遠不是清華大學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科的全部歷史。

從1947到1950,圍繞中國美術史研究這壹主題,清華大學整合了校內的研究力量(人才、機構、資金、研究對象等。),並相繼組織了“中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創建美術系、建立文物博物館等壹系列實踐,從而開啟了清華大學美術史收藏、整理、研究並重的傳統。回顧這段歷史,是對清華大學人文藝術學科起源的必要延伸,揭示藝術史學科建立的過程,也有利於充分認識藝術史研究與人文科學的內在同壹性,理解陳、梁思成等壹批清華學者的科學人文精神和文化使命。清華大學有意設立藝術系,源於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與國內現實的強烈反差。自1968+1920年代以來,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動亂導致大量中國古董流失海外。歐洲和美國的大多數主要博物館都在遠東設立了收藏和展覽中國古董的機構,壹些歐洲和美國的大學開設了教授中國藝術史的課程。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舉辦建校200周年東方研究國際會議,其中“藝術考古組”的主題是中國的青銅器、繪畫和建築。這促使清華大學教授陳、梁思成和馮友蘭思考中國的學術界和社會應該如何承擔起研究和傳承中國藝術的使命,他們意識到中國的藝術品是溝通中西文化的最佳媒介,贏得世界的尊重在於其民族精神。在國情虛弱的時候,要重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中國大學和學者迫切需要承擔起保存和研究中國藝術的使命。

但當時國內高校要麽受限於對中國藝術價值的片面認識,要麽受限於經費不足或缺乏專門人才,尚未成立專門機構從事中國藝術研究。在大學設立藝術系和大學博物館是中國的必由之路。清華大學應依托其獨特的人才和資金優勢,營造國內藝術史研究的氛圍。從1947年4月到1948年9月,清華大學建立藝術系的所有工作開始。清華大學藝術系在科學規劃和重組學校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教授、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調整經費使用方向、購買文物、建立文物陳列室、籌集藝術研究經費等措施,逐步建立了藝術史研究的學術體系。

1.“中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成立。

在清華大學的教授中,梁思成專攻中國建築,擅長中國書畫,陳對鐘鼎的彜器有很深的品味,他們都是在1940年代成名的。因為分屬清華大學建築系、中文系、歷史系,中國的壹些藝術專長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導致研究分散,集中。學生有學習興趣但沒有條件獲得統壹指導。1947 165438+10月,梁思成、鄧以蟄* * *與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壹起,提出創建,聘請了中國文學、哲學、人類學、歷史、地質、社會學、外語系等部門的10名教授,負責藝術部門的建立。65438+2月,梁思成教授、教授、陳教授共同起草了《藝術(歷史)系及研究室組建方案》,正式提交學校審議:

壹是成立藝術(歷史)系,“集合校內原創人才,合作研究。”在學校裏,普通學生受到中國藝術的熏陶,懂得保存和尊重固有的文物;對外,負責推廣和倡導中國文化。“其次,在設立藝術(歷史)系的條件尚未完備之前,應設立藝術史研究室,作為“中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之下的研究機構,是“範工作的中心,也是小班講堂、實習和讀書(瀏覽)的場所。“文物陳列室籌建期間,研究室臨時管理展覽工作。第三,重新整合分散在各個院系的藝術史相關課程,形成藝術史課程體系,“讓有誌之士可以選擇全套這樣的課程。“第四,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增設藝術史系,招收本校和其他專門藝術學校的畢業生,為他們創造出國深造的機會,培養欣賞和研究中國藝術的專業人才1947 12 18清華大學鑒定會決定:“為促進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學校擬設立藝術史研究室,相關業務將開設選修課,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

2.用專門的書籍購買文物和建立“文物陳列室”

建立大學博物館是建立藝術系進行藝術史研究的必要條件。“中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正在整體籌劃成立清華大學藝術系,同時正在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豐富文物藏品。清華大學以美元給院系和圖書館發放圖書專項經費,這是購買文物的主要資金來源。參與美術史研究的部門,可以利用圖書專項經費“轉讓和購買具有示範性作用的古代古物”。中文系牽頭提出3000美元專項資金購買古物,“準備成立學校藝術考古陳列室,供中文系、歷史系、人類學系教學科研參考。”1947 12 15朱自清就此事寫信給學校。各部門和圖書館也投資購買。如社會學系吳教授委托京城振德行劉從紐約購買兩尊“甘龍禦織佛像”。

陳利用他在歐美學習和收藏的舊知識,聯系美國捐贈文物。比如紐約最大的古董商魯在美國選了幾件銅桿送給清華;阿甘在舊金山的公司,美國西海岸最大的東西方藝術公司的經理來信,希望向清華贈送壹大批現代西方工藝美術產品。

大學博物館旨在收集示範器物作為教學標本和研究對象,所以特別註重各個時期、不同地域、各種器物、不同形態的示範意義。由於購買文物的資金有限,不能只求精品,而要求精品做示範。經過1947 65438+2月至1948 4月,清華大學所有文物已初具規模,其中商周青銅器122件,玉器15件,石器29件,陶器73件,骨器730件(包括大量隱藏的甲骨文)。根據20世紀40年代歐美博物館收藏中國古物的記錄,當時大學博物館或有自己研究機構的博物館並不多,其中以美國哈佛大學福柯博物館最為著名,賓夕法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都有美術館收藏中國古物,但數量不多。當時清華大學的藏品不亞於歐美中等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物。

4月29日清華37周年校慶,1948,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正式成立,馮友蘭任主席,陳列室設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第二閱覽室。作為藝術系成立的必要條件之壹,文物陳列室的建立標誌著清華大學文物收藏和藝術史研究的開始。1948 5月21日,校長在清華大學校務會上報告“學校成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文物陳列室由委員會設立”,陳就清華大學設立文物陳列室壹事向媒體寫信,試圖喚起全社會的文物意識。

3.唐藝術基金

同時成立清華大學藝術系,積極籌集藝術發展基金和藝術獎學金。唐亮(子鐘鳴),1926清華留美學生,藝術成就突出。唐於上世紀40年代去世後,他的遺族將他的部分書畫作品捐贈給他的母校,並成立了唐藝術基金。為此,清華大學組織了唐書畫作品保存委員會,並制定了唐作品保存辦法。局勢穩定後,唐的部分作品陸續售出,所得款項全部用作唐紀念獎學金。《紀念畫家唐獎學基金保管原則》規定:“獎學基金應妥善保管,並應在最短時間內整合相當數量以備申請;獎學金的發放僅限於對藝術感興趣的貧困生,“獎學金是母校為將來對藝術感興趣的人培養的。“這些規定都體現了基金創始人和管理人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執著情懷。

(2)

在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的策劃下,成立美術系的相關部門和教授密切配合,不到半年就正式成立了文物陳列室。通過專業人才的培養、學術指導機構、學術組織、配套資金等實質性工作,已經具備了成立清華大學藝術系的基本條件。

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大學章程,清華大學藝術系隸屬於文學院,其宗旨是“不註重技術訓練,切實提高青年人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認識,陶冶他們的品格”。藝術系有三個組:藝術史,考古和音樂。藝術史組是教學和研究的核心。與考古組緊密合作,將學校原有的音樂室拓展為音樂組,“培養音樂人才,普及學校美育”。鑒於當時國內藝術院校以藝術創作為主,而忽視了對歷代藝術的研究,藝術史科著重於“研究中國藝術史的發展,對歷代藝術作品進行學術研究,以培養這方面的專家和中外博物館所需要的人才。”這是清華大學藝術系營造國內藝術史研究氛圍的關鍵點。

美術史課程“教授美術史、考古、藝術品的鑒別與鑒賞,註重歷史與理論研究。”該系側重於中國藝術的研究,但為了了解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地位,有必要與西方藝術和明初藝術進行比較研究,因此也開設與這兩方面相關的課程。“顯然,清華大學藝術系的成立在於對中國藝術的歷史和學術研究,既涵蓋了該地區的西方藝術,也涵蓋了該時代的原始藝術。通過跨時間、跨文化的比較,才能真正獲得對中國藝術的理性認知和審美。

清華大學的藝術史研究註重中外交流,從交流研究資料或展覽,到邀請外國專家講學、招收外國留學生研究中國藝術,清華大學藝術系的創始人深信,隨著中國藝術史研究的發展,“壹定會引起國外的高度重視,將來尋求各方資助也不會很困難。”在有效整合清華大學現有藝術史研究力量的基礎上,建立藝術系需要做的是“僅在學校經費上增加十余名教師,其效果就能培養出這種專門人才,並使學校其他系的學生在美育上得到相當的培養,是事半功倍的。”

1948 9月17清華大學向國民政府教育部請願,要求設立藝術系。165438+10月5日,教育部回復:“要盡量充實現有的院系,不方便的按照邀請。”清華大學雖然具備設立藝術系的必要條件,但未能獲得國民政府的批準。1948前後,發展國防和軍事工業是國民政府的戰略重點,高等教育緊緊圍繞這壹戰略。在此期間,教育部批準在清華大學農學院(1947.6.28)設立四個系,資源委與清華大學合作設立國內工程材料實驗室(1947.8.13)和北平水泥研究實驗室(1948.6438+0.6438)。清華大學受國防科工委委托,開展了煤加氫、壹般食品脫水、士兵營養、穿甲力學、強力電微波、強力塑料體、輕合金、彈性體空氣動力學等9個專題(10)的研究。由此看來,很難將藝術史研究的迫切性納入國民政府主導的專業範疇,也很難將清華大學藝術系的設立超越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語境而擱置。

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藝術史研究在轉折中繼續。

新中國成立後被擱置的清華大學藝術史研究重新啟動。通過建立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將藝術作品的收藏和藝術史的研究與各個系的教學結合起來,增強了文物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用性。1949年9月7日,清華大學第22屆校務委員會決定成立“文物博物館籌備委員會”,由解放前的“中國美術史研究委員會”改組而來,梁思成為召集人。1949 10 10月14日至1950 4月26日,“文物館籌備委員會”召開四次會議,分別做好館舍、經費、組織、人員等準備工作,成立臨時工作組,配合新中國成立組織展覽。1950年7月,“文物博物館委員會”正式成立,解放前“文物陳列室”的藏品、盈余資金、原貌全部並入文物博物館。“博物館委員會”已成為清華大學常設學術委員會之壹。

1,職能和組織

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是文物收藏、整理、研究、保存和影像教學的統壹領導機構。《文物博物館組織章程》明確了其組織構成:文物博物館委員會由梁思成、潘光旦、金、吳晗、袁復禮、、吳、邵洵正、費孝通、陳、王迅組成,11位教授任主任委員。常務委員會由主任和各課題組(室)主任組成,負責處理實際事務。文物博物館委員會由考古組、民族組、民間藝術組、檔案整理組和綜合研究室組成。清華大學內原屬於各個系的文物,本著不打亂原系的原則,統壹納入文物博物館,分為五個專業組:

“考古組包括原文物陳列室和壹部分與考古有關的地質系;

族群包括現社部西南民族、蒙藏民族、高山族的文物收藏;

曲藝組包括現行社會部門(少數民族除外)收藏的各種曲藝和建設部門收藏的壹部分;

檔案整理組包括歷史系收藏的檔案,受圖書館委托整理圖片拓片;

綜合研究室集中了以前各系(尤其是哲學系、建築系)購買的有關考古、藝術史的各類圖片和必備參考書,並補充了哲學系收藏的各類圖片。經常做中國美術和物質文化史的研究,為全館或相關部門和課程提供參考、研究和教學。"

與清華大學文物館直接相關的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社會學系、人類學系、地理系、建築系、圖書館參與文物館的工作,是文物館與學校各部門合作的基礎。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是配合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的。“它是有目的地收集某壹類研究材料,經過研究整理後,有條不紊地整理出來,作為例證的教材。它使學生能夠直接看到實物中對生產、藝術、制度以及壹切人類活動的記錄。它用於測試我們從書本知識中獲得的理論或推論的物理證明。”

2、研究計劃和日常工作

根據文物博物館的收藏情況,結合當時的研究和教學重點,文物博物館近期的研究計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壹,整理研究80多箱地質考古藏品是文物博物館的首要工作。1925至1937七七事變前,清華大學地質系袁復禮教授及其同事代表學校參加了國內外科學團體的調查活動。多年來,在山西、河南、陜西、綏遠、寧夏、甘肅、新疆等地收集了約80箱地質考古資料,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重視。但由於時間、空間和人力的限制,無法進行整理和研究,詳細的書籍和記錄在抗戰時期丟失。鑒於此,急需整理80箱地質考古資料。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在中科院的協助下,重啟了對這些文物的整理和研究。

第二,繼續整理研究社會發展史的形象教材。當時,文物博物館進行了“歷代農村經濟主要生產工具研究”,包括農具和紡織工具,並附有對貨幣的研究,以說明各個時代的經濟概況。文物館做了詳細的研究計劃,盡可能地收集了古今所有相關的圖像資料,如甲骨、銘文中表現的農耕工具和勞動狀況,漢代的畫像石,唐宋以來的歷代繪畫,元明清木刻書籍中的農耕圖像(如各種農書),並收集了相關的實物標本,如各種紡織標本和仍在使用的農耕工具。對於體積巨大或難以獲取的標本,通過模仿模型、建模或攝影的方式保存圖像數據。1950下半年,文物博物館綜合研究室以此為中心,與社會歷史系合作。這項工作完成後,我們將繼續關註社會發展史的其他方面。此外,個人可以進行補充教學的自己的研究。

文物博物館的研究計劃透露了壹些藝術史的研究信息:例如,通過“歷代農村經濟主要生產工具研究”來解釋社會發展史,從各種形式的文物中探索歷代生產工具的演變,從歷代藝術作品中探索人類文明進步的足跡,這是文物博物館綜合研究室“經常做中國藝術史和物質文化史研究”工作的壹部分。但隨著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定位為全校影像教學的主導機構,影像教學與通識教學相結合,研究重點轉移到滿足新中國成立的現實文化需求——通過文物闡釋社會發展。很明顯,1950年文物博物館的藝術史研究和美術系成立時期是不壹樣的。清華大學“在哲學系臨時成立藝術哲學組,配合其他系開設的相關課程,培養藝術史人才。”這樣的安排只持續到1952的院系調整。

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圍繞新中國成立的文化宣傳,舉辦各種現實主義專題展覽和展演。1949 165438+10月5日至7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禮堂,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舉辦西南少數民族及臺灣省高山族文物展覽,觀眾達4000余人。被京津各大媒體報道,光明日報還出了特刊。1950期間,清華校園文物館舉辦年畫、手工藝品、早期社會發展史、石雕等各種專題展覽。同時面向西南少數民族、高山族、西藏開放了三個文物陳列室。

3.文物博物館的發展受阻。

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的經費來源於學校撥付的文物購置費,不再用於圖書專項經費購買文物。壹般文物購置費會保持不變,不會增減。如有特殊需要,可向校委會申請“特殊補助”。文物的收藏和維修是壹筆巨大的支出,而解放初期清華大學的物質和財力的短缺,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物博物館的發展。據清華大學文物博物館成立時各部門收集的文物統計,文物陳列室現有文物2880件,比1,948年初的1,000件藏品增加了近3倍。社會部門陳列室中有5647件文物,其中包括4228件民間藝術文物和1239件人類學和少數民族文物。地質系有80多箱考古和地質藏品。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文物博物館作為壹個全校性的機構,雖然分散在各個院系的文物都在統壹管理之下,其藏品又分散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二院各處,但缺乏相應的場地進行集中保存和展示。文物館委員會積極向校委員會申請館舍,力爭把文物館逐步建成有館舍、有設備、有事務管理、有技術人員的完整有形的機構。

但隨著65438到0952的全國高校調整,清華由綜合性大學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歷史系、社會系、地理系、哲學系、人類學系和清華文物博物館委員會的大部分成員在調整中調離清華,文物博物館的所有工作不得不終止。但遺產委員會主席梁思成在清華大學主持建築系工作。從美術系成立到文物館成立壹直倡導的美術史研究思路,也與梁思成、高莊、莫、李宗進教授(後三位為遺產委員會民間美術組成員)壹起融入建築系建築藝術與建築史的教學研究中。

  • 上一篇:七夕情人節快樂
  • 下一篇:15煤炭板塊金花(附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