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和起源
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皇帝和將軍的“掃墓”儀式,後來民間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祀祖先和掃墓,世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
清明最初只是壹個節氣名稱,它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的早期節日,相傳是春秋時期為紀念晉國忠臣介休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現實來看,禁火寒食主要反映了我國古代改火習俗的遺存。
原始社會,先民鉆木取火,火來之不易。由於季節變化,用於生火的樹種經常不斷變化。所以改火換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壹件大事。春天和三月是換火的季節,在新火到來之前,禁止人們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壹天不允許人們生火,晚上在宮中點燃蠟燭,火勢蔓延到達官貴人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包括禁火寒食和祭祀掃墓,後來成為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中國的古人非常重視祭祀祖先。在古代,家裏有人去世,只挖墳安葬,不建墳。祭祀主要在祠堂舉行。後來挖墳坑的時候,建了土堆,在墓地安排祭祖,提供了物質支持。戰國時期,墓葬祭祀之風漸盛。
秦漢時期,掃墓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顏延年這位大臣即使遠在北京千裏之外,也定期回到家鄉祭奠墓地。在唐代,無論是文人還是平民,都把寒食節掃墓視為壹種追求祖先儀式的節日。因為清明節離寒食節很近,所以人們往往把掃墓延至清明節。詩人的作品往往是寒食和清明。比如魏有句詩說“清明好寒食,春園百花開。”
白居易也有壹句詩是這樣說的,“雞鳴樹昏,清明寒食泣。”鑒於民間寒食和清明節都已成為壹種習慣,朝廷以公文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節來了,可以和寒食節壹起放假。這壹規定至今已有1200多年,可見清明從此有了壹些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從附屬於寒食節上升為取代寒食節。這不僅僅是餐桌上的掃墓儀式,寒食節原有的習俗和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都被清明節接管了。
後續發展
清明節融合了兩個古代節日的精華,最終在宋元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習俗與上思踏青等活動融為壹體的傳統節日。
明清時期,清明節大體上繼承了前代的舊制度,仍然堅持和發展了它在春天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民國時期,在清明節這壹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外,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其實只是官方對植樹這壹民俗長期延續的認可。
受漢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和羌族也有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詩
1,庭軒寂寞近清明,花與酒,去年病了。——張喜安《清門吟春思》
2,舞煙眠雨太清。——嚴《浣溪沙二月清風到》
3.聽風雨聲。——吳文英《風信子,聽風聽雨》
4、形勢明朗晴好的天氣,妳不妨去旅遊,忘了回來。——程顥《郊區是物》
5.誰把鈸箏搬到玉柱上了?透過窗簾的海燕驚恐地飛走了。——馮延巳《鵲踏清明》
6.清逸畫扇中,春樹為余錦紅。——文的《清明上河圖》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節》
8.清明時節,出門遠郊,孤山城柳影門。——楊惠芝《寒食令政祈侍郎》
九二月江南花滿枝頭,外地寒食遠非悲。——孟雲卿《寒食》
10,樓前綠蔭路,壹抹柳,壹寸柔情。——吳文英《風信子,聽風聽雨》
11,皇帝強調清明,百姓自憂。——孟浩然《清明是事》
12,到處是熄滅的火焰,到處是隱藏的煙霧。——沈全起《寒食》
13,宜川桃李芬芳新,寒食山酒回春。——宋·文誌《寒食歸呂渾》
14,白蕓山壹萬余裏綠,愁長安直北。——杜甫《舟中小寒食》
15,杏泥變紅變濕,閆妍無言。——吳文英《掃花·西湖寒食》
16,黃昏濕蕩。——李清照《浣溪沙·丹當春寒食日》
17,春寒料峭,飲著酒,夢裏唱著鶯。——吳文英《風信子,聽風聽雨》
18,寵溺柳花又吃寒食,各種討厭的天氣。——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19,青柳竹輪拉車。——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思西湖好》
20.南北山墓田多,清明節不壹樣。——高柱《清明日來酒》
21,風雨催寒食,櫻花開壹夜。——納蘭性德《菩薩蠻,雨雨催寒食》
22、白茫茫中有環山,清明無不思家客。——高琦《清明上河圖》
23.壹只閃光的藍知更鳥叫我來到紅松精靈的居所。——孟浩然《在梅道長家宴飲》
24.在壹個風和日麗的夜晚,紅館是用青磚砌成的,用來刺歷史學家。——白居易《清明上河圖》
25、惆悵不可及,幽階壹夜長青苔。——吳文英《風信子,聽風聽雨》
26.洛陽城花似雪,陸渾山發源於今。——宋·文誌《寒食歸呂渾》
27、六曲枯近綠樹,柳風輕,顯金燦燦光芒。——馮延巳《鵲踏清明》
28.官初給清明火,上相分白錢。——韋莊《長安清明節》
29、巾雪,鏡早亡。——王安石《陳辰寒食》
30.吃了冷飯,喝了酒就醒了。——蘇軾《遙望江南,超越臺灣》
擴展數據:
介之推傳奇
據傳說,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放途中,他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吃的。在大家極度焦慮的時候,我把大臣推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公子喝。重耳逐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被介子推腿切下來的時候,他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即位後,文公賞賜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卻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爭功的人。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綿山山高且險,樹木茂密。很難找到兩個人。有人提供了壹個方案,從三面燒綿山,逼壹個介子推出去。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身影。火被撲滅後,人們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壹個樹洞裏發現了壹個,上面寫著:“願我的主人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爬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他給老柳以“清明柳”的稱號,並告訴世人,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