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度捕撈對環境的影響
1.1海洋生態系統退化
2017年9月的壹條新聞引發了人們的評論——148000!50多厘米長、4.9公斤重的大黃魚賣個車價。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石魚出水可鳴”,“每年四月從海洋而來,聲如驚雷,害人以竹筒探水底。當他們聽到它的聲音時,他們就被網隔絕了”。據統計,我國大黃魚捕撈產量為1974噸,為歷史最高,之後產量逐年下降。1986年只有17200噸,只有12年前的8.7%。短短二三十年,東海的大黃魚已經全部被捕殺,令人驚嘆。大黃魚,當初在中國產量非常高,曾經是中國近海的“四大海產”之壹。現在,事情變了,消失了。大黃魚的消失可能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壓力。2003年,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過度捕撈導致大西洋鯊魚數量急劇下降。近年來,從黃海到日本海的水母數量大大增加,過度捕撈海魚是原因之壹。水母的爆發式增長不僅會影響浮遊動物種群的變化,還會影響食草橈足類的減少,導致次生水華的發生,這無疑對生態系統構成了重大威脅。《中國海洋發展報告》指出,長期過度捕撈導致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難以逆轉。目前,世界上87%的魚類被認為是過度開發或完全開發。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0的報告,如果世界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捕魚,2050年前所有魚類可能滅絕。據文獻統計,全球約有1/5的海洋哺乳動物瀕臨滅絕。由於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環環相扣,壹個物種的數量銳減甚至滅絕,必然導致該物種所在食物鏈中某壹環節的斷裂,必然導致相關生物的生存威脅,進而導致海洋生物多樣性銳減,最終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2065438年3月1日起,廣西將在珠江實施史上最嚴禁漁制度;賀州有最嚴格的“禁漁令”,非法捕魚可處罰;6月31日前,韶關三江江面禁止壹切捕撈作業...壹系列新聞報道等。,充分顯示政府加強了對捕魚的管制,以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英國海洋生物學家保羅說,“包括旗魚和鯰魚在內的大魚正在消失。如果我們不阻止它,我們將看到壹個充滿可怕的小東西的海洋,沒有人想吃。我們最終可能得到的是壹個充滿浮遊生物的垃圾場。”
1.2“海洋垃圾帶”的形成
在捕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大部分垃圾會被排放到海洋中。海洋漁業活動產生的海洋塑料廢棄物已經成為破壞環境的重要因素之壹。據《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發表的壹項統計,全球每年通過河流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有115-2410000噸,亞洲占全球汙染總量的67%。20條汙染最嚴重的河流大部分位於亞洲,超過90%的海洋塑料垃圾來自汙染最嚴重的122條河流,其中103也位於亞洲。受東亞季風影響,每年5月至10,74%的垃圾通過河流入海。據英國《鏡報》3月6日報道,英國45歲的前機械設計工程師理查德?霍納在印度尼西亞美麗的夢嵐島海岸附近遊泳時,發現水裏滿是瓶子、包裝紙和袋子。巴厘島曾經風景如畫,現在卻被海水汙染得如此嚴重。
2.近海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
2.1水資源富營養化和海洋災害頻發
近海水產養殖產生的殘留餌料和排泄物進入水體,殘留餌料和排泄物中含有的N、P營養物質、懸浮顆粒物和有機物會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汙染源。水體富營養化加速了藻類的生長,形成了適宜的環境,為赤潮、水華等災害提供了廉價的條件。以赤潮為例,2008年至2012年,年均發生赤潮災害66.6次,赤潮災害面積約10556km2。
2.2生物多樣性和沿海生態系統的破壞
近海養殖對生態系統影響很大,養蝦對紅樹林影響顯著。然而,紅樹林在大陸-沿海水體交換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緩沖作用。比如深圳福田的紅樹林被破壞後,棲息覓食的鳥類種類和數量都會減少,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也會被破壞。害蟲,尤其是鱗翅目昆蟲,缺少天敵,害蟲大量發生,甚至降低水的pH值,對大部分水生生物產生毒害作用,導致許多環境變化。可見,不合理的海洋漁業活動的影響,不僅導致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和棲息地的破壞,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科學證據是無可辯駁的:地球的氣候正在發生變化,奇怪的事情正在地球各地發生——珊瑚礁死亡,大規模泥石流,不尋常的暴雨,壹些地區持續幹旱...可以說,海洋生態系統參與了整個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全球氣候、水體和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結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海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海洋漁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被稱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卻忽視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對環境的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統退化、海洋垃圾泛濫、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海洋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下降、沿海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等壹系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果在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信中國的海洋經濟會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