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中國書院的起源、發展、特點及評價2。簡述十七大報告中關於教育的重要內容。

1.中國書院的起源、發展、特點及評價2。簡述十七大報告中關於教育的重要內容。

長江流域書院與長江文化

長江流域書院歷史發展概述

書院作為古代獨特的文化教育機構,在唐宋時期奠定了基石。從書院的萌芽到書院的形成和定型,這壹過程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

書院作為古代的壹種民間文化教育組織,最早萌芽於唐中期至五代。雖然這些早期書院的性質、規模、具體制度和教學活動尚不清楚;但從這些最早的“書院”來看,包括其讀書、講學、論文、藏書、著書等與“書”相關的文化教育活動,無疑是中國書院的早期形態,已經初步具備了壹個完整書院形態的壹些特征。

書院與長江流域有著不解之緣,這在書院萌芽時就有所體現。早在唐朝中期,中國就出現了壹些書院。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書院大多萌芽於長江流域,與壹直是文化中心的黃河流域形成鮮明對比。根據我們從全國地方誌中搜集到的唐五代著名書院,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浙江(6所)、福建(6所)、江西(13)、湖南(8所)、四川(5所)等省份。

書院制度的形成是在北宋時期。宋初官學未興時,書院逐漸在全國興起。與唐五代不同,書院主要是個人學習的場所,但也有壹些聚集弟子講學的教育活動。北宋的書院基本上是民間力量創辦的正規學校。這裏不僅有專門從事教學和行政管理的山長,還有規範的講堂、宿舍、寺廟、書屋,以及壹定規模的藏書。這樣壹個正規完整的教育機構,雖然主要是民間力量創辦的,但也得到了朝廷和政府的表彰和支持,所以很快風靡全國。

在北宋創辦書院的熱潮中,長江流域走在全國前列,成為書院早期繁榮的發源地。相反,向來人文文化發達的黃河流域,在北宋的設書院熱潮中表現不俗,但與長江流域相比仍有相當的距離。例如,河南是北宋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但北宋時期河南只有10個書院,與長江流域的許多省區明顯不同,如江西39個,浙江32個,湖南12個,福建12個。至於黃河流域的其他省區,書院就更少了,河北3所,山西4所,山東7所,陜西4所。

同時,北宋時期創辦的著名書院大多集中在長江流域。比如湖南有嶽麓書院、石鼓書院,規模大,影響大。嶽麓書院有著悠久的周式風格,所以也被北方的召見,並受到了書籍和禮物的禮遇。石鼓書院也因其辦學影響巨大而被朝廷所賦。因此,湖南的嶽麓書院和石鼓書院在宋初被列入四大書院。江西也有很多著名的書院,如白鹿洞書院,被朝廷賜九經,是宋初四大書院之壹。此外,江西還有許多著名的書院,如南豐縣的華林書院、安義縣的唐磊書院、南城縣的胥江書院等。有人把江西的華林書院、董家書館、唐磊書院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校。此外,江蘇的茅山書院和浙江的稷山書院是北宋著名的書院。當然,北宋時期,黃河流域也產生了壹些著名的書院,如河南嵩陽書院、睢陽書院、山東泰山書院、徂徠書院等。因辦學規模大或有名人主持,被列入宋初四大書院或名書院名單。但與長江流域的著名書院相比,其規模和影響力仍顯遜色。

到南宋時,由於政治軍事形勢的劇烈變化,中原地區已被金兵占領,作為新興的民間書院教育遭到嚴重破壞。除了少數地方,在中原地區很難找到弦歌的聲音。相反,江南地區的書院建設被推向了新的高潮。長江流域各地都建立了書院,在數量和規模上都超過了北宋。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南宋江南書院有壹個顯著特點,即書院教育與理學的融合。也就是說,這壹時期積極創辦和主持書院的人,主要是當時活躍在學術思想界的理學家。他們往往標榜自己在書院的獨立辦學宗旨,發揮自己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利用書院展開學術討論。同時,在學院的管理體制和辦學特色上也有新的特點。應該說,直到南宋時期,書院教育制度才真正成型,並影響了數百年。

當然,南宋書院教育的成就主要在長江流域。自從中原落入遊牧民族之手,北方書院就消失了。嶽麓、白鷺、李澤、香山四大書院崛起於長江流域,成為“南宋四大書院”。值得註意的是,這四所書院均由名師主持,張楠軒負責嶽麓山,朱負責白鹿洞,負責,陸九淵負責香山。因為他們四人是南宋理學四大流派的集大成者,所以這四所書院成為當時理學四大著名流派的根據地。

由於南宋時江南書院都與理學結合,隨著理學的進壹步發展,特別是宋理宗之後,理學的地位得到了確認,書院如雨後春筍般蔓延開來。全宋書院數量顯示,長江流域的書院數量已占全國總數的74.43%,而黃河流域僅占3.25%。

元代的書院教育得到了充分的推廣和普及,所以有“書院之盛,超越元代”之說。這種推廣和普及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人民的力量。元代相當多的書院仍然保留著這種民間教育組織的特點。大量不願做官的宋遺民,主要通過在民間興辦書院,從事獨立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此外,元當局對這種民間學習的熱情並沒有停止,反而是鼓勵。

其次,政府對書院教育的大力支持,也使書院得以推廣和普及。元代修建的第壹所書院是朝廷修建的燕京太極書院,表明了元政府對書院教育的認可,為以後的書院推廣政策開了先河。此後,各級地方政府紛紛效仿,官員們在自己的地方建起了書院。長江流域大量書院由地方官員主辦,地方財政出資創辦。比如浮梁的少文書院、冀州的白鷺洲書院、潭州的嶽麓書院、婺源的惠安書院、南康的白鹿洞書院、浙江青田的石門書院等。都是由地方官員修復或建造的。為了保證書院教育的建設和發展,元政府還特別重視對書院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將主持書院教育的山長列為朝廷官員:周帆郡立書院的山長與學正、學錄、教學訓令相同,由禮部任命;各省的學院院長和所在縣的壹樣,由各省和宣傳部任命。此外,該學院的學生與政府學校的學生待遇平等。這些政策雖然導致書院官學程度的加強,使書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但確實起到了促進和普及書院的作用。

民間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是明清時期書院大力推廣和普及的主要原因。壹方面,由於對書院教育的極度熱情和向往,民間士紳普遍將資助和創辦書院視為自己的社會責任、文化使命和“厚德載物”的歷史功績,因此往往將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書院建設中。另壹方面,政府雖然對書院講學的自由有所限制,但也肯定了書院在發揮基礎教育、精英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的作用,因此也致力於加強對書院的支持,希望借助書院教育達到“立國敬民,教學優先”的目的。在這股書院普及的熱潮中,長江流域壹直走在全國前列。

第二,長江文化的發展是長江流域書院興起的歷史條件。

唐宋以後,長江流域書院的興起與當時長江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唐宋以來,長江流域書院教育萌芽、產生、發展、全面推進,始終走在全國前列,這與唐宋以來文化重心南移、長江文化興盛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這裏有幾個主要條件來說明書院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文化原因。

(1)士紳社會的發展

唐宋以後的壹千多年裏,士紳社會與書院教育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互動關系:士紳社會的發展必然通過積極創辦書院來表達其對社會的責任和對文化的關懷;發展書院教育可以培養和再生新壹代士紳。長江流域的書院之所以如此發達,是因為唐宋以後這壹地區的士紳社會發展迅速,士紳的社會力量推動了長江流域創辦書院的熱潮。

(2)學術思想的繁榮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中心,也是學術思想的研究中心。所以書院的興衰與宋代以後學術思想的興衰是同步的。唐宋以來,中國學術史上最顯著的發展是出現了壹種更為全面的學術形態——理學,它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理學起源於中唐,創立於北宋,興盛於南宋。它的發展過程幾乎與學院同步。唐代以前,長江流域的學術思想壹直處於邊緣地位。然而,理學出現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理學形成於北宋。周敦頤,理學創始人,道州英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他的學術活動主要在長江流域。周敦頤奠定的理學成為宋代以後的主導學術,標誌著長江流域學術地位的上升。特別是南宋時期,理學的學術重心完全向南方轉移,長江流域成為理學重鎮。理學史上的幾個重要學派,如朱的考廷學派、陸九淵的象山學派、胡宏張煒的湖湘學派、的吳學派,都活躍在長江流域,浙東也有與理學進行學術爭鳴的學派,包括永嘉學派、永康學派。他們在這裏研究經典的歷史,解釋原理,辯論,寫書。書院成為他們從事學術研究、傳播思想和創建學派的最佳場所。

(3)佛教和道教的發展。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的教育機構,壹方面具有傳統私塾免費授課和完備官學體系的雙重優勢,另壹方面又融合了儒家人文教育和佛道宗教教育的特點。同時,佛教和道教對理學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因此,佛教和道教的發展構成了書院建設和理學學術發展的重要文化條件。

佛教和道教在長江流域廣泛而深入地傳播。由於佛寺道觀聳立在名山之中,早期書院在佛道影響下創立於名山之中,佛道的宗教理論和修煉方法也影響了理學學術和書院教學。因此,佛教和道教在長江流域的盛行是書院繁榮的重要文化條件。

(4)造紙和印刷的發展。

書院作為壹種獨特的教育機構,能夠在唐宋時期形成和發展,有壹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書籍的普及。書院首先要能藏書,然後才能圍繞藏書開展教學、讀書、寫作、出書等壹系列文化教育活動。

由於長江流域造紙業和印刷業的發展,原本十分珍貴的書籍得到了極大的普及。人們壹般都有收藏書籍和典籍的可能,所以有可能使先秦兩漢時期流行的各種私塾演變為書院,是比較有特色的教育機構。

第三,長江流域書院推動了長江文化的發展

(1)文化創新功能

這主要體現在宋元明清時期學術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上。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長江流域的書院與理學緊密結合,導致了理學的蓬勃發展及其學術地位的確立。元明清時期,長江流域的學術發展持續繁榮,這也與這壹時期書院的學術重要性密切相關。明中期以後,長江流域心學思潮興盛,這是由於明中期書院教育與當時心學思潮相結合的結果。代表明代思潮的有兩大流派:王雪和湛學。王雪是指王陽明及其後學形成的學派。由於王陽明在長江流域各書院講學,其弟子遍布江南,形成了浙江、江油、南中、楚中等地的王門。這些王門弟子是長江流域創辦或主持書院講學的主要力量。湛學是指湛若水創辦的學校。詹若水留學陳憲章,後成為獨立門戶,並在各地建書院講學。黃宗羲說“他壹生走過的地方,都要建書院拜白沙,他就從遊客走遍天下。”從明代到清代,學術思想發生了壹系列重要變化。起初,標榜“實學”的壹代學者活躍在當時的學術思想界,他們也利用書院研究學術。如無錫東林書院是明末影響較大的著名書院,清初浙東學派也以尚勇見證書院為學術研究基地。清朝以後,以研究經典、考察歷史為特征的漢學思潮興起。他們還利用書院,浙江杭州精舍是其中最有影響的壹個。

(2)書院的文化積澱功能。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個是寫作。寫作是實現書院文化積澱的壹個重要方面。那些學術大師在主持書院工作的同時,也在從事學術工作,他們的很多代表作也是在書院完成的。同時,他們還經常把各種講座和講稿整理成書,供學生學習和參考。很多大學生把自己對老師提問和困難的對話記錄下來,編成《語錄》《問答》等書。此外,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寫論文或作品。這樣,書院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學術文化。宋代朱的《齋藤優子流派》、張儀的《南玄孟子》和的《李澤講義》,以及清代紫陽書院的《課藝》、《尊經書院第壹集》、《敬經精舍集》,都是長江流域書院積累的學術文化成果。

二是刻字出版。書院的另壹個重要功能是刻書出版。其刻書範圍除了積累自身的文化學術成果,如出版書院主持人的著作、講義、語錄、課藝、書院誌等記載外,還包括出版各種能服務於書院教學、研究、交流的經史子集書籍。這樣,書院事實上成了各地刻書的出版中心。在古代出版業中,出現了以校勘嚴謹、質地優良著稱的“袁殊本”書籍,長江流域的江浙、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許多書院都刊刻了這種“袁殊本”書籍。明清以來,書院刊刻圖書的數量不斷增加,因此壹些書院還成立了出版社,承擔地方圖書的刊刻任務。

三是藏書。藏書是書院的三大章程之壹,因此是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遍布長江流域的大大小小的書院,通過收藏和借閱的方式收藏各種書籍和典籍,並通過捐贈、印刷、購買等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藏書,使書院藏書成為地方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書院藏書精良,數量眾多,在地方藏書中並不多見。

第四是犧牲。祭祀也是古代書院的規定。在幾千年的辦學歷程中,書院形成了自己的祭祀制度。祭祀對象除了祭祀至聖先師孔子外,還包括尊重書院學制的相關人物、當地著名儒生、創辦書院的功臣等。這樣,書院祭祀就具有了傳承學術體系、彰顯地方文化的強大文化積澱功能。長江流域各地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方學術傳統和地域文化,如蜀學與巴蜀文化、湖湘學與湖湘文化、徽學與徽文化、江西學與江西文化、浙江學與浙江文化等。這些地方學術和地域文化,往往是書院辦學過程中學術思想積澱的結果。全國各地的書院祭祀在保存和加強這種地方學術和地方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四川的書院祭祀蘇三父子、魏遼翁等。;湖南書院祭周濂溪、胡安國、胡宏、張煒;江西書院祭祀朱和陸九淵;浙江的書院向呂祖謙和陳亮獻祭。

(3)文化傳播的功能

書院是壹個多功能的文化組織,但其基本功能仍然是教育,教育的特點是傳播文化。因此,長江流域興盛的書院群體極大地促進了這壹地區的文化傳播。

書院能夠在文化傳播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與這種教育組織的特性分不開的。首先,該學院將精英高等教育與普及基礎教育相結合。在中國古代,壹般情況下,由朝廷主持的官學體系承擔高等教育的職能;然而,基礎教育沒有納入正規教育系統,主要由家庭和民間社會承擔。宋代以後建立的書院制度承擔了上述兩種教育職能。壹方面,各地的書院,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書院,大多是古代的高等學府。授課者都是國內的名家,受教育者也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學者,有的甚至是地方官員。其中傳播的內容也是高度的“成人學習”。另壹方面,大量建在村鎮和家庭中的書院屬於那種具有基礎教育水平的書院,在發展地方基礎教育和促進文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書院可以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書院是壹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其教育主要是壹種學校教育,以補充或取代官方教育的不足。

第三,書院可以把經學和歷史的教育與各種專門教育結合起來。在中國傳統的教學內容體系中,經學、文史壹直是教學的主體,書院的教學內容也是以此為基礎。但書院畢竟是壹個相對自由靈活的教育體系,所以也產生了很多專門的教育,包括專門學普通話的尹正書院,專門學武術的彰武書院,專門學醫學的醫學院。晚清時期,各地建立了許多專門研究西學和藝術的書院。

總之,長江流域的書院對長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事實上,書院不僅充分發揮了推動長江文化發展的作用,而且是長江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

  • 上一篇:清明節的文案是80個短句。
  • 下一篇:熱幹面米粉湯的熬制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