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鄂溫克族分為三個支系:壹個是在訥河流域從事農業生產的“索倫”鄂溫克族,人數最多;壹個是在草原上從事遊牧的“通古斯”鄂溫克族;另壹個是在根河市敖魯古雅鄉從事狩獵和飼養馴鹿的雅庫特鄂倫春族鄂溫克族。2003年8月10,敖魯古雅的鄂溫克族搬遷到根河市郊區的第三車間。
三個部落雖然都是鄂溫克族,但由於歷史變遷和戰亂,形成了不同的發展狀態。作為雅庫特人數量最少的鄂溫克族後裔,我對這個鄂溫克族了解很多。雅庫特人使呂文基人有四個主要的姓氏:布利托天、索羅、古德林、格力克。經常聽老人說:“我們是俄羅斯的。”相關資料證實,“少數鄂溫克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稱為鄂溫克族。”
1998,第壹次拿起相機,拍下了鄂溫克族獵人的生活。我壹開始並不知道它的價值,但我逐漸意識到,鄂溫克族是壹個很小的民族。最終會在這個地球上消失嗎?我感到悲傷和害怕。每次去山上的狩獵點,都會發現少了點什麽。比如撮子(鄂溫克族稱之為“神仙柱”的原始房屋,呈圓錐形,由20至30棵直徑25尺的落葉樹用樺樹皮和帆布覆蓋而成)、樺樹皮船(以樹皮和木材為龍骨架,外面包裹樺樹皮,長約5至6米,可坐四五人)、滑雪板(松木制成,約長)孩子不會說鄂溫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族分支,與獵人分不清獵物的腳印,不會用獵刀,不會做樺樹皮船;女人不會煮皮,不會打面包(壹種從俄羅斯進口的面食)。
這時,我明白了劉巴阿姨(雅庫特第壹位鄂溫克族畫家,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就職於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去世)短暫而矛盾的壹生。雖然她離開了自己心愛的民族,但鄂溫克族人永遠不會忘記她,她的“皮畫”為鄂溫克族的“皮毛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鄂溫克族著名作家烏格爾圖曾稱贊敖魯古雅:“我熱愛這裏的壹切。我生在這片土地,長在這片森林,在這裏的山裏狩獵。我經常把自己想象成壹個嬰兒,把森林、山脈和大地比作我的母親。現在,只有這位偉大的母親能撫慰我被雜草掩埋的心。”他說出了我們的想法。
除了皮毛文化,鄂溫克族還有數百年歷史的森林文化、狩獵文化、薩滿文化、馴鹿文化、樺樹皮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
提到“狩獵文化”,讓我想起很多老獵人講的狩獵故事。據老人說,早些時候,壹個鄂溫克族獵人和他的妻子去打獵,但在那個收獲的季節,他什麽也沒釣到。之後,鄂溫克族規定婦女不得狩獵。這個故事挺悲劇的。
“馴鹿文化”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過去鄂溫克族人在轉場時用馴鹿搬東西,轉場的場面十分壯觀。馴鹿的背上寫滿了鄂溫克族的美好生活,鹿鈴響徹整個大興安嶺。現在,車輛取代了馴鹿,公路取代了山路,現代文明悄然進入了鄂溫克族的原始生活。
鄂溫克族對馴鹿的命名有壹定的含義。比如達瓦大叔家的兩只馴鹿,因為參加了“那達慕大會”,所以取名“那達慕”和“大會”;彈幕外婆家今年有壹頭頭上有月亮形狀的小牛,所以取名“包青天”;瑪麗娜·索奶奶的馴鹿中有壹只是上壹代的俄羅斯馴鹿,所以取名為“外來者”。它的幼崽“貓頭鷹”在夏季搬遷中不幸夭折,讓我們著實難過了壹陣子。在救鹿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鄂溫克族人真實堅強的壹面,體會到了他們對馴鹿的特殊感情。
鄂溫克族最初不養馴鹿。傳說八個獵人在山裏抓了六只野鹿崽帶回家,搭起柵欄,慢慢養起來,當作交通工具。在秋天的交配期,獵人們把這些馴養的家鹿帶進了森林。家養的鹿壹叫,野生的鹿就來了,漸漸的鄂溫克族開始養馴鹿。馴鹿俗稱“四不像”(鹿角、蹄子、馬耳、驢身),溫順,壽命20年左右。壹頭馴鹿的體重在120公斤到140公斤之間。馴鹿喜歡吃蘑菇、苔蘚、鹽、草和灌木。馴鹿的肉、毛、奶、血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
“森林文化”孕育了鄂溫克族人的聰明才智。獵人,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大森林裏輕快地行走,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迷路。他們對大興安嶺的壹山壹水壹樹壹草了如指掌。正如壹位年輕的獵人所描述的,“落葉松向我敬禮,鳥兒為我指路,壹排樟子松列隊歡迎我,雪山也在向我敞開心扉。”“自然是音樂的殿堂。聽聽綠色的聲音。森林不時發出模糊的語言,綠色的針指向藍天白雲。”
薩滿文化是壹種以圖騰崇拜為中心的原始文化,充分體現在薩滿服飾上,服飾上飾有太陽、月亮、星星、雷電、鳥、熊、狼、野豬等圖案。牛拉薩是雅庫特鄂溫克族最後壹個薩滿。幾年前她離開了她祝福了壹輩子的國家和土地。過去,鄂溫克族人在無能為力的時候,不得不向薩滿神求助。薩滿的選拔非常嚴格,壹般都是由本民族有天賦有靈氣的人擔任,所以薩滿的聲望很高。我原來的鄂溫克族名字也叫牛拉。牛拉瑪去世後,奶奶瑪裏牛索說:“先不要叫牛拉,就叫牛裏卡吧。”我很喜歡這個新名字。但我想,什麽時候該叫我牛拉?
“樺樹皮文化”與鄂溫克族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的“樺樹皮文化”已有3000年的歷史,北方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樺樹皮文化”。鄂溫克族的“樺樹皮文化”是其中最輝煌的。最典型的就是“撮子”。最初的“撮子”是用壹整塊樺樹皮煮熟縫合而成,是原始時期鄂溫克族人用自己的智慧創造的奇跡。
如果走進壹個獵人的家裏,隨處可見精美的樺樹皮工藝品,碗、盒(偶像盒、針線盒、帽盒、煙盒)、壺、搖籃、挎包等大大小小的樺樹皮制品。有馴鹿、角、蝴蝶等動物圖案,也有花、葉等植物圖案。形狀多為三角形、圓形、菱形、半圓形、鋸齒形、十字形等。在眾多圖案中,馴鹿圖案在鄂溫克族中最受歡迎。
在過去的300年裏,雅庫特的鄂溫克族經歷了三次大遷徙。第壹次是從貝加爾湖遷移到埃爾貢河流域;第二次是在1965年9月,他從錢起鄉遷到根河市奧盧古雅鄉。2003年8月10,我們從生活了近38年的敖魯古雅搬到了根河市郊區的第三車間。獵人們對這次大遷徙充滿了矛盾。他們將告別寧靜的大山,面對喧囂的世界。他們的獵槍不再是生活的工具,而可能成為壹種裝飾品。他們的馴鹿會逐漸面對更多像其他地區牛羊壹樣的人。
鄂溫克族才是大興安嶺真正的主人。他們生活在這片養育了他們幾代人的土地上。他們熱愛這片土地,同時保護它的和平。但是,無數事實證明,鄂溫克族人應該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把自己的民族帶上壹個新的臺階。
離開家鄉後,我接觸了各族人民。他們和我壹樣熱愛自己的民族、家鄉和親人。我告訴他們我的國家的故事。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也都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我們的國家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幫助和關心我們發展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