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三從四德的演變

三從四德的演變

“四德”原本是對宮廷女性的四種必備素養——德(德)、言(言)、容(容)、術(功)的培養和修養,包含了“女學”的四項傳統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之為“四教”,也叫“四行”。起源於宮廷對女性的教育,屬於“陰禮”(女性遵守的禮儀)和“陰職”(女性承擔的責任),很快擴展到上層家庭承擔女性角色的培養。

女孩十歲時,在家受女師教育——教“溫柔交付、順從”(德、言、忍、柔順、順從)、抱麻(紡麻線,古代衣服多為麻、葛、絲),治蠶繭、織布、做衣服,婚前三個月學壹系列工作(工、織、縫、備),宗親請女師訓女,“教女德、言、貌、功”;訓練完成後,會舉行祭祀儀式,讓女方聽話。

可見,“四德”是為“三從”的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被概括為對所有女性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婦德即貞節,婦言即辭令,婦容即溫柔交付,婦功即屌絲。”後人壹直在做新的解釋。“婦德”是女子教育中最重要的壹條,鄭玄的“貞節順從”是婦德的核心。“貞操”就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忠於丈夫。“順”在《禮記》中是“順從、服從”的意思,對公婆、丈夫甚至家人都是有禮貌的。

漢代女教育家班昭在《女誡》中特別指出:“婦德不必獨尊”(意思是不必有特殊才能,這是明代流行語“婦無才則德”的原始依據),而且是指自己有婦德。班昭更註重女性道德品質的培養。到了清末,“婦德”的標準更加具體細致,對不同情況、不同角色的女性都有詳細的規範:作為妻子,丈夫、叔伯(公婆)要順從溫柔,作為妻子要“除妒”,幫助丈夫納妾;作為母親,妳要會“教兒子”,“善待後媽”;和家人相處時,要“和叔叔、姐姐(姐夫、嫂子)相處”,“和睦相處”。家裏窮,就要“窮”,要富裕,要節儉。還包括“對身體的尊重”、“忠誠”、“貞操”和“復仇”...有壹系列的美德。起初,出於害怕“巧舌如簧的女人會顛覆國家”,禮教規定了女人的話。在《詩經》中,周幽王被罵被贊為“舌長女才驕”(壹句閑話就是亡國的罪魁禍首)。但是,演講(發言)也是壹種必要的素養和技能。鄭玄對“女人話”的解釋是“修辭”,意思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班昭認為“女人的話”不需要油腔滑調,口若懸河,只要考慮到用詞是否恰當,不要用難聽的話傷人,不要搶話,不要多說,不要讓人討厭就行。大家族討厭女人的話在家族成員中挑撥離間,多嘴多舌的女人會受到懲罰,這就構成了“七滅”之壹。

蘭定遠的《女學》對“女言”作了具體而積極的指導,說“女言不貴,貴(宜)”。各種場合需要不同的合適的詞語,比如鼓勵丈夫、教導孩子、委婉勸誡、兢兢業業、顯示智慧、避禍等等。所以“女人的話”需要智慧和知識的培養。儒家對女性的外貌修飾有特殊的標準。孔子提倡重德輕色,要求丈夫“賢惠易變色”是看重妻子的人品而不是美貌。對女性外貌的要求是強調簡約和裝飾,而“冶容”則接近“教淫”(刻意打扮等於誘惑男性的氣質欲望)。

鄭玄對女性外貌的解釋是“優雅的分娩”,意思是溫柔的表情。班昭認為,女性的容貌並不意味著顏色漂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女性的容貌來說,“洗去塵垢,穿得清爽幹凈,洗澡及時,不臟不辱”——即勤於掃地,衣著整潔,按時洗澡,註意衛生,才是符合女性的容貌標準。

蘭定遠對女子容貌的要求,側重於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如“女子容貌要端莊恭敬,生兒育女要溫婉恭敬”,“尊夫”等,懷孕時端莊,喪時哀怨克制,避亂時從容淡定,必要時死得狠。女學四德中的“婦工”是指女性所從事的勞動和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女工”的標準千百年來變化不大——采桑養蠶,紡紗織布,經商過程中餵飯、備酒漿;我還要養活公婆和老公,生孩子,招待客人;還有準備祭祀用品,協助祭祀儀式的重要工作。

班昭認為“女人的工作不需要技巧”“專心紡線表演,不搞笑;為了招待客人而吃喝,這叫女人的工作。”然而,出於家庭需要,聰明的妻子壹直被人稱道,“懶”和“笨”的女人則是被譴責和嘲笑的對象。蘭定遠也分了序和旨,說“婦工,先蠶織,後飼;支持,犧牲——從彼此的努力中學習..."

事實上,婦女對婦女工作的貢獻不僅是家庭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歷代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古有“女不耕天下饑,女不織天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誌》中指出,女性夜間工作,相當於每月45個工作日,比男性辛苦。關於“三從四德”,首先要看到這些對女性的要求和規範是在特定的時代產生的,是出於某種需要,也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的。周代宗法婚姻家庭確立,男女界限明確後,出現了要求女性服從父親、丈夫、子女的“三從”道德規範,即家庭的女性角色從屬於男性。而“四德”是女性踐行“三從”道德目標所必須具備的禮儀、舉止和操作技能。“三從”道德的相互作用,“四德”的提倡和培養,“七出”規則的恐嚇和懲罰,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逐漸規訓了傳統女性的美德。

隨著時間的推移,男權對女性的控制逐漸讓位於丈夫的權力,婆家的利益高於父家,更強調對女性的沈默和犧牲,更細化的條條框框,更多的為女性付出的代價。但也要看到,在儒家整體文化框架下,“三從四德”在強調“從父從命”的同時,也需要服從母親;強調的是作為丈夫,妻子也是“和丈夫平等的。”尤其是“孝文化”的推廣,兒子對母親尤其是喪偶母親的孝順,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儒家的孝道,在“家事是女人的事”的觀念下,很多男人不問家事,說自己愛母親,卻從來沒有為母親做過什麽;再加上“以夫為生”的觀念,結婚時就自動默認妻子是自己在原籍家庭中的勞動力,於是認為自己有責任繼續享受母親的勞動果實,兒媳婦有責任對母親的辛苦做出補償。至於“四德”,註重女性的道德儀容和修辭修養,如果在今天能換成新的時代內容(如“德”重在文明舉止,“言”“功”重在才情和創造力的培養,“容”重在修飾適當而不刻意化妝和美容等)。),也很有參考意義。

舊社會的性別特權是傳統糟粕的體現。很多對女性“德”的要求,在於只要求女性,不要求男性自己的雙重標準。

  • 上一篇:深圳慶祝春節的習俗
  • 下一篇:如何裝飾班級文化墻_班級文化墻簡潔美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