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墓葬的特點簡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墓葬的特點簡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陵墓工程

漢末三國兩晉

漢末三國兩晉,由於戰亂不斷,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曹操、曹丕、司馬懿都主張節葬,不建墳、睡堂、圍城。

雖然西晉時期又重新修建了墓葬,但規定和墓葬都比東漢時期小得多。

東晉南渡後,國力更弱。南京已發現的東晉陵墓多依山而建,長約7米、寬僅5米的長方形圓柱形墓,高約10米的靈山僅相當於東漢時期的官墓。

南朝陵墓

進入南朝以後,經濟發展了,陵墓比東晉時期大了。

宋陳時期的墓葬散列在南京,而齊梁時期的墓葬集中在丹陽,形成了壹個很大的陵區。

根據最近的發掘和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大多數墓葬都建在山上,正面朝向平地。

墓葬壹般出土於地面以上10米的高度,平面呈橢圓形,頂部為橢圓形穹頂的磚墻,長約10米,寬約6米。墓室正面與地道相連,配有兩道石門,並用封門墻封閉。墓上有厚度約10米的封泥,或與山體齊平,或為5米左右的靈山。墓室和坑道的墻壁上鑲嵌著模壓的花紋磚,並雕刻著獅子、神仙和“竹林七賢”的壁紋。墓前有壹個享受廳,前面有壹個陵門,三個門並列,左右各有壹面陵墻。

門外左右各有壹闕,門前有壹墓,長壹公裏多,名曰神道。神道從外端到陵門依次立著壹對石獸、石柱、石碑。南朝墓葬損毀嚴重,墓室坍塌,地面上只保留了少量的石獸,石柱、石碑也被破壞。

石獸有兩種,壹種體瘦,頭足長,上面刻有許多花紋,只在陵墓中使用,壹般稱為麒麟。另壹種比較胖,頸短領長,略像獅子,雕刻不多。只在王侯墓中使用,壹般稱為“驅魔”。現存的麒麟是梁武帝陵前最大的,長3.32米,腰2.4米,高2.7米。它的下面有壹個長方形的座位,是用整塊石頭雕刻的,非常壯觀。

石柱又稱墓臺,底部有雙雕柱基,基上有壹根立柱。雕刻分為三段:下段雕刻有幾個凹邊,如古希臘多立克柱體;在中段雕壹個從柱身凸出的長方形扶乩,在柱身四周雕繩紋並與扶乩連接捆綁,在銘文中刻“某某神道”字樣;上段雕刻有與下段相對的圓形凸邊,柱頂支撐著壹個雕刻有壹圈蓮花的圓盤,圓盤上雕刻著壹只小獸,與神道入口處的石獸相同。整個圓柱有大有小,比例優美,雕刻精美。是優秀的建築石雕。

再看南朝墓前現存的石獸、石柱,獸形似獅,有翼,源於東漢惡靈,可能是東漢經過西域時受西亞影響所致。石柱下半部的凹邊在東漢墓葬中也有發現,也可能是從古羅馬間接傳下來的。但經過東漢南北朝幾百年的加工轉化,已經中國化,顯示了古代中國吸收和同化外來文化的能力。

馮·文成帝皇後陵墓

北魏初年,僅在大同方山發現了馮的陵墓。

這座陵墓建於公元484年。先築土臺,在臺面上掘墓。裏面建有磚砌的方形前室和後室,中間連有地道。前室筒殼頂部和後室方錐頂部都有7米高。墓室上部封閉,下部呈圓形,底部約120米,高近23米,比南朝墓葬大得多。嶺南南600米的原石堂叫永固堂。大殿前有石獸石碑,四周有圍墻,南門外有闕。這是傳統陵墓的布局,但它已經被完全破壞了。

洛陽邙山部落埋葬區

北魏遷都洛陽後,孝文帝選擇了洛陽西北的邙山,後來的宣武帝和小明陵被壹分為二,將原七世魏帝的後代和同宗的後代以及建國前屬於同宗的其他人全部葬在這個陵區,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部落葬區。這種部落集中埋葬的方式是鮮卑族的習俗,沿用了幾代,成為壹種傳統,這就是唐陵大量陪葬墓的由來。

北朝崖墓

北朝晚期仍有少數崖墓。公元540年,西魏文帝王後伊夫去世後,在天水麥積山的懸崖上開鑿了壹座墳墓進行安葬,也就是現在的麥積山第43窟。洞檐雕成三廳,前室有佛像,後室有低矮的長方形墓室。東魏權臣高歡死後,葬於鄴城西北的平陵,葬於孤山石窟寺,也就是現在北方的響堂山石窟,但他的墓至今不清楚。

  • 上一篇:漳州民居的建築特色
  • 下一篇: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離婚。是男人變了還是女人變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