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特色農業的“魂”,是自我存在,還是自我尊重。我國自古就有“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發展特色農業,只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特”。
第二,特色農業的“根”是人才,即自然地理和環境條件。自古以來各地的自然條件就不壹樣。如果不切實際的盲目模仿別人,只會有壹個浪費人家錢的後果。
第三,特色農業的“基礎”是傳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種植、養殖或者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科技興農”要依靠科技進步。如果不管農民有沒有技術都強行搞專項扶持,必然事與願違,事倍功半。當然也不排除後天形成壹些飼養傳統。關鍵是,要真正形成傳統,不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逐步培育,還必須符合人民的意願,即農民願意做。報告中,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宜居環境、改善民生、弘揚特色文化、構建社會治理、夯實基礎的“六大工程”仍是幸福村居2015的首要推進工作。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特色農業是珠海幸福鄉村建設的基礎。
報告提出了2015年珠海幸福鄉村住宅建設產業發展的兩個重點:“依托太創園、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平臺,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壹村壹品”、“多村壹品”,建設100平方公裏的特色農業產業區,實現農業特色化、市場化、品牌化”。
“我註意到珠海在建設幸福鄉村的過程中,強調壹個核心就是產業發展。我們可能會建設壹個美麗的村莊,很好地改善環境,但這必須有工業的支持。”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發展經濟學教研室主任石弘建議,繼續確保產業發展在幸福鄉村建設中的作用。
當前,全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農業現代化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具有重要意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業要引入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促進壹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在中國鄉村建設學會會長李昌平看來,依托太創園、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平臺,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壹村壹品”、“多村壹品”,是珠海農業產業向農業服務業升級轉型的嘗試,符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推進農村壹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建設100平方公裏特色農業產業區,是為了整合全市特色農業生產,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100平方公裏的特色農業產業區,看似規模很大,實則是珠海農村分散的產業根據自身特色產業重新整合。只要在特色工業區的大定位下合理規劃各村的小定位,依托珠海無汙染農村的自然稟賦,珠海的農村產業就會迎來新的大發展。”李昌平認為,通過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珠海可以形成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幸福鄉村的“引擎”,農村綜合改革領域的土地流轉和“三資經營”將大膽探索創新,力爭在2015年取得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是重點之壹。
過去,由於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珠海的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東部主城區,而西部農村的金融服務相對匱乏甚至空白。如今,隨著幸福村居的不斷推進,農村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村金融服務供需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農村缺少的不僅僅是固定的金融服務網點和簡單的存取款,還需要為農村提供保險、投融資等金融服務。”李昌平認為,珠海重視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是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的必然選擇。
報告顯示,示範村建立農村金融服務站、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成為幸福村2015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主要難點。
其實早在2014,珠海就開始進行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鬥門區通過內置金融合作社設立了全市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站,金灣區打造了全國首個“農村金融吧”,將投融資、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壹站式打包進村。
2014年試點後,2015年,珠海將以幸福村為依托,在示範村建設金融服務站。以金灣的“鄉村金融吧”為例。這種集多種業務於壹體的金融服務,將為村屋產業的發展帶來資金支持和經濟活力,幫助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債權、股權融資等方式為符合標準的企業啟動上市融資,激活民間資本,引導信托、基金、擔保、租賃等金融機構促進農村融資格局多元化,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豐富資金渠道來源。
同時,這個便民服務站點還可以完善農村征信體系,加快建立農村企業和農戶的信用檔案,減少企業和農戶投融資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困難。
此外,依托農村金融服務站開展的農業保險業務,還可以打通“業務最後壹公裏”,讓更多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保險業務,使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