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農這本書的整個介紹完成於1313。共37集,371條,約1,300字。分為《農桑通集》、《古柏譜》和《農氣圖》三部分。最後,所附雜記包括《法制客廳》和《制作活字印刷書法》兩本書,與農業生產關系不大。
《王鎮農書》的主要內容在中國古代農業遺產中占有重要地位。還論述了當時中國北方的農業技術和中國南方的農業技術。王鎮本人是山東人。曾在安徽、江西兩省做過地方官,去過江浙壹帶。所到之處,他經常深入農村實地觀察。所以,無論是關於農耕技術,農具的使用,還是種桑養蠶,農書總是兼顧南北差異,對南北之間的相互交流表示敬意。比如,書中詳細介紹了南北方的特點,並說:“從北到南,風俗不同,做法也不同。”(《墾荒篇》第四部),幾種功能相同、形狀不同的農具,常被描述在壹起,供人們比較采用,說“今放在壹起,使南北知之,酌情用之,不可怠慢。”在養蠶方面,對南北方的養蠶方式進行了選擇和描述,並指出了各自的優缺點。目的是“擇其精巧,寫於書中,以為必有功效。”可以說,王鎮農書之前的所有綜合農書,如《氾勝之書》、《齊·姚敏書》、《農桑·瑤姬》等。,只描述了北方的農業技術,沒有談到南方,沒有註意促進南北之間的技術交流。
《呂春秋·商農》等四篇,只是先秦時期關於農業政策、土地利用、整地、掌握農時的四篇農業論文。漢代的《氾勝之》壹書只剩下三千多字,所以我們看不到全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綜合性農書是《齊姚敏書》,成書於公元6世紀。與王鎮的《農書》相比,《齊·姚敏書》包括糧食作物、蔬菜和果樹栽培、畜牧業、獸醫學、農產品加工和烹飪,最後還包括壹些非中國制造的栽培植物。範圍可謂十分廣泛,但占據較大篇幅的烹飪顯然不屬於農業生產的範疇。《王鎮農書》清楚地表明,廣義的農業包括糧食作物、蠶桑業、畜牧業、園藝業、林業和漁業,而《齊姚敏書》中釀酒、腌制、水果加工、烹飪、餅餌、飲糖漿、制糖以及煮膠、制筆等農產品加工的內容都被刪除了。從整體上和系統上看,王振農的書也優於《齊·姚敏書》。《齊·姚敏書》中沒有明確的概括性概念,只有《耕田》和《采種》兩篇文章,主要是關於作物栽培的各種學說,分別孤立地描述各種生產技術。王鎮農書中的農桑通公式相當於農業通論。首先,概述了農業、牛耕和蠶業的歷史淵源。其次,用“時機”和“地理位置”兩篇文章來討論農業生產的時機和適宜性問題。然後從“開墾”到“收獲”分七篇論述了開墾、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田間管理、收獲等農業作業的基本原則和措施。“百谷鋪”很像修養論。先把作物分成幾個屬(類),再把每個屬(類)的具體作物壹壹列出來。雖然分類不科學,不能與現代分類相提並論,但它已有作物分類的雛形,優於《齊·姚敏書》。《農業機械圖集》是全書重點,插圖306幅,共20集,分20門261目。此外,《農桑通集》、《古柏譜》和《農氣圖》三部曲之間也相互關照,註重各部分的內在聯系。在討論各種作物的生產程序時,百谷鋪非常註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農具圖冊》在介紹農具在生產中的歷史形態、作用和功效時,往往涉及《農桑通記》和《古柏譜》。同時根據南北方地區和條件的不同,分別對待。既照顧壹般,又重視特殊。
將農具列為綜合性整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始於王鎮的農書,這也是該書的壹大特色。中國傳統農具在宋元時期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種類齊全,造型多樣。到了宋代,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農具書籍,如曾誌進所著的《農具手冊》三卷本,其後又有兩卷本。可惜,這本書已經死了。王鎮農業書籍中的農業儀器圖集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氾勝之》中提到的農具只有10多種,《齊姚敏書》中提到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農具圖冊》中卻有100多種,306張圖紙。在做這部分工作時,王鎮花費了最多的精力,不僅收集和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流行的農具,還繪制了考證後古代已經失傳的農具復原圖。
比如西晉時期(265-316)劉創造的“磨房”,巧妙獨特。用壹頭牛拉,可以“轉八個磨坊的重量”。(杵臼門農業儀器圖集)可惜,它已經失傳很久了。經過查找資料,王鎮恢復了它,並命名為“聯墨”。東漢杜甫的詩(?-38年)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煉鐵。到了元朝,法制已經不可考,王鎮也多方尋找恢復和發展。在古代,水排是用皮吹的,但王鎮復原畫的水排已經是用木扇(簡易風箱)吹的了。王鎮對輪軸特別感興趣。在“杵臼門”、“灌溉門”、“利用門”中,集中了57種與輪軸有關的生產工具。在此基礎上,他自己創作了《水缸》和《水車三事》。其中“水車三物”最為巧妙,具有磨、磨、磨三種功能。《農業工具圖冊》展示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成就。之後的農書及其他書籍中與農業相關的插圖,如《三才圖》、《農政全書》、《古今圖書集成》、《計時通考》等,基本都源於這本書。
《授時遞活法圖》和《全國農情圖》也是王鎮農書的創作。背圖原圖已遺失,無法得知其原貌。當代書上看到的壹幅是後人畫的。《計時指活法圖》是對歷法和計時的簡明概括。該圖用壹個同軸的八極轉盤從裏到外表示方向、天幹、地支、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個季節以及每個物候所表示的農業活動。將星辰、季節、物候、農業生產節目靈活緊湊地結合起來。這種“農家月令”用壹個小圖概括了主要內容,清晰明了,經濟實惠,使用方便。這是壹個令人欽佩的好主意。
在王振農壹書的附錄中,《制作活字印書法》是王鎮用工匠雕刻的三萬多種木制活字和王鎮發明的壹種輪轉排字盤,嘗試印刷《旌德縣誌》的成功方法和經驗的總結,可以減輕排字工人的疲勞,提高效率。雖然與農業生產無關,但對印刷排版技術是壹大貢獻。
《特點》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廣義的農業。
王鎮農書中的《農桑通記》部分可以說是對農業的概述。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廣義農業的內容和範圍。開篇以“農耕始於”、“牛耕始於”、“蠶始於”為題,敘述了農耕與養蠶的起源,將王鎮時代的農業與歷史農業聯系起來,將元代的農業作為歷史農業的壹部分,使之成為承前啟後的紐帶。然後在“三才”理論的指導下,對狹義農業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首先,用“天時”和“地利”論述了農業生產客觀環境的復雜性和規律性,強調了“時性”和“地方性”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氣、地理位置等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員的各個方面,包括開墾、耙耕、播種、除草、施肥、灌溉、收獲等,總結了農業種植中的各種問題。“農,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桑。還以“孝、助田”、“勸”、“積”等文章宣揚封建政府重視農業的思想和勸農措施。讀完《農桑通》,人們可以對廣義上的農業的內容和範圍,以及農業生產中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各個方面有壹個清晰的認識。這是王振農這本書的壹大特色。
分析和比較了南北農業的異同。
在王鎮的農業書籍之前,有幾部重要的農業書籍,如《畢升之書》、《齊姚敏書》、《農桑瑤姬》等。,都是總結北方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而陳芳的農書是專門論述南方農業的,只有王鎮的農書是專門論述南方和北方農業的。對二者的異同、功能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比較。農業技術和農具在北方和南方之間的差異,這是它的另壹個重要特征。王鎮生長在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達的黃河下遊齊魯大地,後長期在南方做地方官。這種條件使他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生產都很熟悉,所以他能從全國範圍內全面系統地闡述農業生產。
有比較完整的“農具圖”
在《王鎮農書》之前,有壹部關於農具的書《計雷經》,是唐代陸龜蒙寫的,書中介紹的農具主要是江東犁,以及幾種水田農具,如錢、米、稻、耙、稻等。,不帶圖。南宋曾誌敬的《農具目錄》(已失傳)不僅收藏的農具比王鎮的《農具目錄》少,而且沒有地圖。繼王鎮農書之後的重要農書,如《農政全書》、《計時通考》等。,雖然也有“農具圖”,但大多是抄襲王鎮的農業書籍,沒有多少新的內容。可見,王鎮農書中的《農具圖冊》是王鎮在古代農書中的壹大創造。約占全書篇幅的4/5,插圖200余幅,涉及農具105種,可以說是異彩紛呈,氣勢磅礴,別具壹格。
《百谷譜》中的植物性狀描寫
王振農書中的《百谷譜》論述了各種作物的種植。它包括谷類、屬類、蔬菜、水果、竹子和雜項。與其他古代農書相比,該部分對植物性狀的描述較多,這也是王鎮農書的壹個創舉。比如有“其粒,其莖葉如粟,其粒不如粟,其穗有毛”的描述;有“莖高十余尺,穗大如笤帚,粒黑如漆,蛤眼”的描述。■冬瓜屬,形容為“實生於藤下,大者如鬥,皮厚而多毛,初生青,霜白如粉,肉籽亦白”;■屬中的芋頭描述為“葉似蓮,長而不圓,莖略紫,莖中空,根白色,也有紫的。它像玫瑰壹樣大,食物是甜的,旁邊有許多孩子。拔了就長大了。”■為蟑螂屬,有“葉似蓮,皺多刺,花向日開,花結果”的描述;在蔬菜屬中,有“葉闊如韭,根豐白深”的描述;韭菜被描述為“叢生,豐富,朱莉婭,細長,靠近根部是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