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西方社會研究者常用對比的方法來解釋共同體的含義。
將“社區”壹詞作為社會學的壹個範疇來研究,起源於德國社會學家F. Tonnis 1855 ~ 1963。網球把鄉村社會和法理社會的人與人的關系分為兩類。第壹類是基於感情、愛情和內心的傾向,第二類是基於某種目的的占有的合理交易和交換。坦尼斯將第壹種有人情、有共同價值觀、關系密切的傳統社會生活稱為“Gemeinschaft”,壹般翻譯為“社群”。網球將其解釋為壹種由價值觀壹致、關系密切、來往互助、互幫互助的同質人群組成的人文社會群體。人加入這個群體不是自己選擇的,而是因為在這個群體中成長,這個群體就是社群。
坦尼斯將第二種社會生活* * *稱為“Geselschaft”的同體,壹般翻譯為“社會”是基於占有的合理交易和交換,以達到某種目的。他把Geselschaft解釋為由價值觀不同的異質人群組成的社會群體,重視理性,忽視人情。這個群體就是社會。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加入這個群體。
後來西方很多社會學家繼承了坦尼斯的二分法,做出了各種解釋。比如在塗爾幹的分工理論中,再現了坦尼斯的二分法,他用“機械統壹”和“有機統壹”的概念分別概括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
英國社會學家McIver將共同體與共同體相比較,認為共同體是壹種生活,它包括共同體的所有成員。社區是具有特定目的的組織,僅包括社區的壹些成員。壹個社區可以包括許多社團;它可以包括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關聯;它可以包括臨時社會和永久社會。壹個社區的成員可以同時是幾個不同社區的成員,但是社區再大,也不可能包含社區的所有成員。
(2)現代社會學家更多的是從壹定的區域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研究社區。
隨著現代社會學的發展,許多社區研究者發現,上述社區概念並不能完全解釋現代社區的狀況,現代社區的許多特征也不能包含在這個社區概念中。所以社會學家更多的是從壹定的區域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研究社區。註重實證研究的美國社會學家在將坦尼斯的社區概念翻譯成英文時強調了它的地域性,強調要研究城市社區或農村社區的區域性社會認同。20世紀30年代,中國在引進西方現代社會學時受到了美國社會學家的影響,也強調了社區的地域性。
(3)“共同體”最有代表性的定義。
到了托恩尼斯之後,社會學家們從各個角度定義了社群的概念,定義超過140個,可以總結為:
①認為社區是壹個地域或地理概念。帕克認為,社群是“社會群體中個體和社會系統的地理分布”。說這種話的人在社區研究中被稱為“位置學派”。
(2)認為社區是居民生活尋求相互保障和* * *與福利的場所。這種觀點側重於社區的功能。社群生活的動力也在於發現自己的興趣、需求和自我尋求解決方案。
③認為社區是居民生活中的壹個聯想和依賴的網絡,側重於社會群體的心理和互動。
④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社區被認為是地域、社會互動和社會關系的綜合體。
⑤大多數社會學家認為,社區是人類生活的壹個區域,具有相同的社會活動、某種密切的互動和文化維系。
從上述意義來看,社群基本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社群是由具有相同目標和利益的相互關聯的人組成的社會* * *體;壹種是從地理的角度來看,社區是出生在某壹特定地區的人的有組織的群體。
可以看出,雖然國內外社會學家對社區含義的解讀角度和側重點不同,分歧壹直存在,但這壹範疇的壹些基本要素還是有* * *識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研究,社區這個概念都離不開壹定的社會生活及其地域性。
事實上,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社會單位,不僅具有壹定的地域特征,也具有壹定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特征,但這些屬性在不同的社區生活中有不同程度的展現。在中國,社區的地域性很明顯,而在壹些發達國家,社區的功能性很明顯。
2.社區的元素
所謂共同體的構成要素,就是構成共同體的主要因素。理解這個問題對於我們理解共同體的意義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於社區是人類社會區域生活的統壹體,是壹個具有多重功能的社會實體,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並以聚落作為自身的依托或物質載體,構成社區的主要因素至少包括:
(1)主要因素是在壹定的社會關系基礎上組織起來,共同生活的人群。壹個社群的存在總是離不開壹定數量的人,而壹定數量和質量的人是社群存在的首要前提。壹個或幾個家庭搬到壹個荒蕪的地方,在那裏定居,開墾土地,世代繁衍,逐漸形成壹個新的社區,這是歷史上常見的現象。但也有壹些社區原本很繁榮,但由於戰爭或自然災害,社區人口要麽死亡,要麽逃往外地,導致社區衰落、消亡。這種現象說明,沒有壹定的人口,任何社群都不可能存在。更何況,構成社群要素之壹的人口,並不是壹個孤獨的個體,而是彼此之間形成了壹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 * *活動的人。他們是社區生活及其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因此他們是壹定社區的主體。
(2)地域要素,即社區總是占據壹定的地域,如村莊、集鎮等。既然社區是人類社會區域生活的統壹體,是壹個區域性的社會實體,那麽某個區域自然就成為構成社區的要素之壹。離開某個地區的社區是不可想象的。就功能而言,社區的地域元素首先為社區成員提供了活動的場所。如前所述,壹個社區內居民的主要活動大多集中在壹個特定的空間內,這個空間就是社區的地域元素。社區面積的大小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狀況。比如壹個人均土地面積很小的社區,房子和各種建築設施都很緊湊擁擠,反之就會稀疏寬敞。其次,它為社區成員提供了壹些生產和生活資源。群落的地域要素是群落的各種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如氣候、土壤、山、水、礦物、動植物等。它們是社區成員生產和生活所依賴的自然條件。在許多情況下,社區成員通過勞動從社區的地理環境中獲得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和所需的生活物品和能量。因此,社區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對社區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3)物質因素,即壹定的生產生活設施。因為社區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舞臺,而人們的活動總是依賴於壹定的設施,因此,壹定的生產生活設施是形成社區的重要因素。就我國城鄉基層社區而言,作為社區要素的生產生活設施主要包括:社區成員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所依賴的工廠、機器、能源、道路、倉庫和生產資料;房子,家具,交通工具,日用品商店等。社區成員日常生活所依賴的資源;供社區成員開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活動的基礎設施,如學校、文化站(室)、醫院(衛生院、醫療診所)等;社區成員參與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的基本設施,如管理機構的會議室和辦公室。生產生活設施作為壹個社區的要素,在規模和範圍上隨著社區的發展而發展,這是由社區的性質和發展水平決定的。壹般來說,社區範圍越大,內容越豐富,發展水平越高,生產生活設施越多,反之亦然。
(4)管理要素,即壹定的管理機構。作為區域社會生活的多功能主體,社區是壹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會實體,其中有許多人際關系和民事糾紛需要調解,許多公共事務需要處理,從而使管理機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成為社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壹。他們大多承擔著五種主要功能:壹是社會控制功能,即社區管理機構利用社會力量約束和限制社區成員的行為,使其與既定的社會規範保持壹致;二是社會動員功能,即社區管理機構發揮動員和督促社區成員參與各種集體活動的作用;三是根據社區成員的共同意願和社區發展的需要,管理和支配社區的公共資源和財產;第四,承擔制定和實施社區規劃、領導社區建設的責任;第五,在貫徹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中發揮作用,等等。可見,沒有壹定的管理組織,任何社區都不可能成為有序的社會生活。
(5)文化元素,即構成社群人群的文化凝聚力,或具有壹定特色的文化。社會學中的“文化”概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單純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在狹義的“文化”中,價值觀、行為規範、習俗甚至語言都是壹些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構成共同體的要素。它們成為社區的元素,主要是因為沒有這些文化,社區成員就很難交流和生活在壹起,從而也就很難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社區。而且,由於不同社區在形成過程、歷史傳統、地理條件、發展水平、結構和性質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或差別,在此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社區文化也各具特色。且不說中國南北方社區文化差異明顯,就是北京和天津這兩個相距很近的大城市社區,也有各自的方言和習俗。中國農村有句話:“十裏不同俗”,意思是即使是相距很近的不同社區,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鮮明的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長期的公共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是許多社區成為相對完整、獨立的社會實體的條件。
(6)***知識要素,即社區居民具有壹定的社區意識。這主要是指社區居民對自己的社區有壹種認同、熱愛和依戀的觀念和心理感受。這種思想和心理感受是社會生活對其成員觀念長期影響的結果,也是衡量共同體的重要因素和標準之壹。如果壹個地方的居民沒有社區意識,就說明他們沒有凝聚力,很難在壹起形成* * *生活,形成社會* * *體。在傳統社會時代,人們世代生活在壹個固定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學會了壹套行為模式,建立了壹系列的社會關系,從而形成了非常強烈的社會意識或者說“鄉土觀念”。所謂“美人不美故鄉水,親人不親鄉親”,“老鄉見老鄉,眼裏滿是淚”等諺語形象地說明了這壹點。在社會現代化時期,人們的社會流動性和交往範圍增加了,這確實不利於區域社會關系的發展。然而,同樣的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生活模式大大拉近了家庭之間的距離,甚至將人們聯系在壹起。在這種情況下,現代城市居民的社區意識並沒有消失。根據1996對11500多名城市居民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和相關學者的研究結論,我國城市居民的社區歸屬感依然明顯。這從壹個側面說明,社區仍然是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
以上六個要素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壹個真正的共同體。但需要明確的是:第壹,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社區,其要素的完整性和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比如,在現代化的大型城市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相當發達完善,但在偏遠落後的農村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相當簡陋。再比如現代城市社區的人口素質相對較高,而傳統農村社區的人口素質相對較低。社區各種要素的完整性和發展水平決定了社區的不同類型。第二,社區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對社區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如果農村社區的人口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或者教育設施不能滿足適齡兒童的需求,就會阻礙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和良性運行。再比如,城市社區管理機構的設立不符合社區人口、區域、生產生活設施的要求,或者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於社區居民,也會阻礙社區的健康發展。
3.社區和社會的區別
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社區定義的外延來看,社區是社會的體現,是特定的區域聚落。但是,從共同體概念的內涵來看,兩者有明顯的區別。
(1)各種社會關系雖然復雜,但並不強調“* * *”,而社區強調的是* * *亞文化和* * *的社區感等等。
(2)社會不講究地域概念,但社區空間不同。它是社會空間和地理空間的結合。
(3)與社會相比,同壹社區的人交往更頻繁,人與人之間的重要關系通常是建立在“* * *同居”的基礎上的。“* * *”程度的差異,可以說是社區聯系比社會更緊密的重要原因之壹。
(4)與社會相比,社區的功能具有更加具體和專業化的特點。
4.社區的意義
社區是指人們在壹定的生活區域內共同生活的社會群體。他們進行相互關聯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形成具有相同利益和認同的集體生活,這種集體生活是通過長期的交流和磨合逐漸形成的,在壹定程度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價值觀、利益和認同意識,並有相應的實體單位。
近年來,我國許多居民區或居委會常被稱為“社區”,但能否被視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社區,需要考察人們的互動是否充分,歸屬感是否強烈。
(二)社區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對群落進行調查,可以得到各種群落類型。
縱向考察的標準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同時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壹是傳統社區,主要指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出現過的殘余形態的社區,多指前資本主義社區,在發達國家並不多見。第二,發展社區。它是傳統社區向現代社區過渡過程中的壹種社區形式,中國的許多集鎮和村莊都屬於它。第三,現代社區或發達社區。表現為現代城鄉壹體化,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
橫向考察的標準註重空間特征,可分為三類:壹是法定社區,即地方行政區域,其邊界在地圖上標出,並以法律形式規定。二是自然社區,即人類在生產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其中最主要的是村落、集鎮、城市,有時可能與合法社區重疊。第三,專業化社區。它是人們從事某種特殊活動的聚集區域,與壹定的地理空間有關,如某大學、某軍營、某礦區等。
我國壹般傾向於根據社區的結構和特點將社區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街道是法定的城市初級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