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三月三有什麽傳統的風俗活動

三月三有什麽傳統的風俗活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是個重要的節日,特別是廣西地區,有兩天的假期安排,那麽三月三過節有什麽風俗活動呢。壹起看看三月三傳統的風俗活動有哪些吧!

__目錄__

三月三傳統風俗活動

廣西三月三習俗活動

三月三吃什麽

●三月三傳統風俗活動1.壯族:歌圩迎賓客千人竹竿舞

“三月三”是壯族最重大的民族節日。每到“三月三”,壯族男女會像趕圩壹樣會聚山坡上對唱山歌,開展搶花炮、打銅鼓、拋繡球等壹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武鳴是中國壯鄉,又是壯文化發祥地之壹,每年三月三,當地都會舉行“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歌圩壹般以唱山歌開場,展示駱越族群能歌善舞的人文風情,千人***跳竹竿舞,每個方塊都很有壯鄉特色,人們捧著五色糯米飯,抱著壯鄉的美酒,扛起勞作的鋤頭,精致的簸箕也被舉在手中。

2.搶“花炮”展民族魅力“行歌坐妹”寫浪漫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節日,侗、苗、瑤等少數民族也會慶祝三月三,民俗活動也豐富多彩。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壹年壹度的三月三“花炮節”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探奇、體驗,也展示了民族融合的濃濃情意。

3.除了搶花炮,三江侗族的“行歌坐妹”,這種傳統的青年男女相親方式也給“三月三”這個節日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息。

4.瑤鄉山歌傳情誼峒中瑤胞打陀螺

5.在融安縣雅瑤鄉西古坡屯,每年“三月三”都會舉行山歌對唱活動,全鄉的山歌愛好者都趕到這裏,參加壹年壹度的山歌對唱。

6.在防城區峒中鎮,三月三的重頭戲是“打起陀螺唱起歌”。

7.瑞鼓響震三月三,樂了山路十八彎。壯胞瑤胞聚壹堂,通過佳節大聯歡?

8.峒中“砧板”陀螺比賽集強身健體和娛樂為壹體。如今,作為壹項傳統的民族體育競技項目,“砧板”陀螺陸續出現在各種舞臺和體育場合上,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所喜愛。

返回目錄>>>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活動1.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為主,他們會所有人出動帶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墳,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祭拜完了大家會聚在壹起吃飯,這種聚餐的方式很融洽,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家族感。

2.五色糯米飯

“三月三”節慶開始前,家家戶戶都會選出優質的糯米,用不同草藥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後蒸熟,即為五色糯米飯。五色糯米飯除了象征著五谷豐登、幸福吉祥外,因為五種顏色代表著陰陽五行、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用於祭祀祖先,可祈求壹年家人平安、莊稼豐收。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體寒氣最重的時候,而五色糯米飯有驅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適當進食壹些五色糯米飯,有利於驅趕身體內的寒意。

3.撞彩蛋

在節慶期間,各家各戶精選出雞蛋,煮熟之後用各種顏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紅色為主,因為紅色代表著紅紅火火的好兆頭。小孩們會將彩蛋掛在身上,在外出遊玩時,碰見相同掛彩蛋的夥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遊戲,將兩只雞蛋對碰,沒有裂痕的壹方則為勝者,在民間,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著撞到好彩頭。

4.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壹個圓球形,每壹片花瓣代表著壹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壹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5.跳竹竿舞

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兩人壹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態起跳,活潑歡快。而竹竿舞壹般分山間偶遇、搭橋過河、相戀、擡新娘回家四個環節組成,各個環節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摯的情感與飽含著許多原生態的審美元素,古樸自然。

6.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裏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進行對唱。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註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返回目錄>>>

●三月三吃什麽1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壹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壹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_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2薺菜煮雞蛋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3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壹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願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5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壹。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壹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壹邊迎鄭軍,壹邊制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6春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壹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7艾葉糍粑

清明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8烏米飯

畬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

9壯粽

寧明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壹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制的傳統食品。壯家粽子起源於宋代,叫“風莫”。它是壹種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們便把煮熟的“風莫”從鐵鍋裏撈出來,以備正月食用。

10水菊粑

每年農歷三月三,在安慶太湖縣、潛山壹帶,有吃水菊粑的習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開細小的頭狀花。在我國的華中、華東、華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長。春季可以采摘嫩莖葉洗凈,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稱作“清明粑”。

返回目錄>>>

  • 上一篇:淺談生活中的知識地理
  • 下一篇:清明節倡議疫情期間的文明聲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