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
辛亥革命後,中國從西方引進了小學數學的內容和體系。大數的閱讀在國內外有明顯的不同:在中國是四段閱讀,即以萬、億為單位,而在西方是三段閱讀,即以千、百萬(萬億)為單位。
中國的崛起必然走向世界,所以我們必須遵循壹些國際慣例,在壹些具體措施上與國際接軌。也就是說,有時我們不得不實行“雙軌制”,即壹方面保持我們固有的傳統,同時又了解和適應國際慣例。在當前形勢下,對於中國普通公民來說,既要知道中國傳統和國際規則在閱讀大數方面存在差異,同時也要說明兩種閱讀方式都是正確的。至於哪種發音更合適,要看具體情況。無論如何,壹定要避免把外文閱讀糾正為錯誤。
單線回波
-人教版、江蘇教育版、北京師範大學版、浙江教育版、西師大版教材中的“大數的理解”主要有:理解十進制數字序列表(包括數的級、位數和計數單位)、讀寫數、大小比較、改寫成以萬、億為單位的數和約數。好在教材並沒有完全避開國際通用的三位分割法。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都是大量舉例,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呈現在教材中。浙教版教材將三部曲融入到新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三部曲,理解大量的三部曲也可以按照四部分類法閱讀。而三個版本的教材都不涉及具體閱讀方法的教學,閱讀方法的教學只出現在英語課堂上。
無論是哪個國家,接受公制都不壹定遵循日常生活中的公制要求,甚至強行遷移到大數的讀取。公制和“萬”這個單位不沖突。但不得不說的是,由於教材編排的順序和自身對“公制”的不了解,老師在講授課上的米、公裏、克、公斤、噸、毫升、升的速率時,往往沒有深入思考為什麽速率是65,438+0,000(與國際三段有關),這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對後期速率的記憶不深。
-四位數分級和三位數分段最大的區別在於,四位數分級的發音是:上億、上萬,而三位數分段是百萬、千。所以只要妳明白壹個大數有幾百萬,幾千個,讀書寫字都不難。
比如4532000就是400萬、50萬、300萬和2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前進速度是10,所以有532000和400萬。當然,學生在學會如何把數字改寫成幾萬、幾億,並移動小數點後的位置後,也可以進行知識的轉移。453.2萬有多少個百萬,就是除以壹百萬,把小數點左移六位,就是四個百萬。多少千除以壹千,就是53.2萬。
張先生提到的壹些建議確實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比如教材裏只有“買”的情況,很少有“賣”的情況;我們經常聽到的“環比”、“同比”這些詞是如何自然而然地進入小學課本的;幾何如何與時代接軌等。
這是壹個大數據、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世界。這對我們的小學教什麽數學以及作為教師如何教數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要想與時俱進,只有繼承和發展並存。
晚上幾方會談
張奠宙:目前中國的大數閱讀還是以萬為主導。國家統計數據的發布,報刊的報道,都是以百億為單位的。只是因為計量單位的國際化,才產生了壹些矛盾。
任:逐步與國際接軌是大勢所趨。克、公斤、噸、米、公裏、毫升、升的前進速度已經“千”了。以後會不會讀《壹萬》還不好說。
龔自坤:西方把大數的三個地方分成三個地方有依據嗎?
張奠宙:因為我們的真實空間是壹個三維空間,大數的構成可以通過幾何直觀顯示出來。壹個小正方形(小立方體)看成1,十個形成壹條線(長方體),壹百個變成10× 10的面(長方體),壹千個構成10×10的大立方體。然後壹個大方塊代表千個k,形成壹個截面。然後,十個“千”形成壹條線,壹百個“千”形成壹個面,壹千個“千”形成壹個更大的立方體,代表幾百萬米,形成第二段。再這樣下去,可以代表任何壹個大數。k,m,g...就是這麽布局的。
宮子侃:只要把數字和它的位數念出來,別人就能聽懂,不會誤解。不要太拘泥於讀“零”的問題。再比如,山東人習慣讀315,杭州人習慣讀315,但我們要表達的數字並無不同,理解也沒有障礙,所以兩者都可以。可見,大數的發音與文化背景有關。為了拓寬學生的民族視野,教師有必要從數學文化的角度進行介紹,而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壹萬”在英語課上應該讀作“壹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