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電影的出現是對傳統電影模式的突破。
中國傳統電影格局的基本特征是,用35mm膠片拍攝,主要由電影制片廠制作,由電影發行系統發行,在影院放映,由觀眾買票進入影院收回制作成本的線性過程。電視電影的出現在相當程度上打破了這壹過程:
1.適應現代媒體的格局,用各種方式看電影。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數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壹系列新興的娛樂媒體,如激光視盤機、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與早年出現的電視、錄像機等娛樂媒體壹起,形成了現代新的娛樂媒體格局。在這種新的媒體結構中,電影傳播的模式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電影不僅可以在電影院放映,還可以在電視、錄像機和電腦上播放。拷貝、磁帶和激光唱片並存。這極大地改變了觀眾的觀影方式,可以在電影院黑匣子,也可以在家裏打開;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交互式的;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個人的。重要的是,電影院以外的各種觀影形式並沒有減少電影觀眾的數量,反而在更大範圍內增加了電影觀眾的數量。根據前兩年電影市場的估算,投資250萬元左右的電影,壹般都會收回成本,而制作成本只占票房的三分之壹,也就是說壹般電影的票房收入在800萬-900萬元左右。如果壹部電影的最低票價是10元,那麽壹部電影是不可能有超過100萬人的。然而,電影只在壹個電影頻道播放。壹般每部電影都在晚上黃金時段首映,平均收視率在2%左右。百分之壹的觀眾約為654.38+02萬,百分之二的觀眾近2500萬,是院線電影的幾十倍。此外,壹部電影在電影頻道上播放不止壹次或兩次。當然,還有壹個隱藏的問題,觀眾數量的增加和經濟效益是否成正比,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新問題。
新興娛樂媒體的出現,傳播方式的豐富,觀眾觀影方式的多樣化,讓我們發現傳統電影格局已經被不可逆轉地打破。在這個過程中,電影以及電影與觀眾的關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電影不僅像好萊塢壹樣為我們創造各種視聽奇觀,還以另壹種接近的方式來到我們身邊,融入我們身邊的現實生活。
2.拓展電影制作素材,探索生活新質感。
35 mm膠片是100多年來電影不變的制作材料。由於它的藝術成就,藝術家們對它的崇拜達到了不可替代的程度。電影頻道用磁帶拍攝電視電影開辟了電影素材的新方式,而四年前的這種選擇是中國現實物質經濟條件的必然。經過四年的實踐,看來這個選擇在新技術材料這個未知領域是壹次非常有價值的探索。它的價值在於創作者探索紙網的努力,www.homelunwen.com大師。磁帶的畫面效果非常接近電影的畫質,百年電影的視聽藝術更適合今天多元化的市場和觀眾的各種觀看方式。四年來的電視電影創作從兩個方面探索了這壹點:
壹方面,通過電子攝像技術和磁帶表現力的不斷發展,也可以達到電影的光影效果和電影的藝術品位。青年導演鄭大勝錄制的兩部電視電影體現了這種有益的嘗試。壹個是1999在模擬磁帶上拍攝的《阿陶》,表現的是自然光效果的表現。影片的畫面將湘西山區美麗幽靜的自然風光和光效表現得非常生動和諧,鏡頭敏銳地捕捉到了自然中光影形成的質感,在景物和人物方面幾乎達到了影片的自然光效果。這部電影獲得了上海國際電視節國際評委頒發的白玉蘭特別獎。另壹部《王波之死》是用數字磁帶拍攝的,由此可見畫面色調的裝飾表現程度。因為這是壹部古裝片,描寫的是初唐的壹位詩人,所以導演非常註重畫面和色調的裝飾性。導演和攝影師充分挖掘數碼相機的潛力,比如巧妙的加入彩色濾鏡,以及燈光的精妙安排,讓畫面顯得古色古香,意味深長。其中壹些圖片被許多觀眾甚至專家認為是由計算機制作的,但它們實際上是由相機和燈光拍攝的。該片被金雞獎和百合獎電視電影專家評委壹致認為比電影好,獲得金雞獎最佳電視電影和百合獎壹等獎實至名歸。數碼相機和磁帶的潛力仍在挖掘中。目前高清數碼相機、磁帶、電視的出現,給電視電影帶來了更完美的制作。從技術上來說,從畫面光效來說,壹般觀眾用肉眼是分辨不出膠片和磁帶的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