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出現於東漢末年,成熟於隋至唐,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到了唐代,白瓷挑戰了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瓷業出現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這壹時期白瓷的代表是著名的邢窯。歷史上關於邢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新唐書》,書中提到“邢州貢瓷”,說明邢州在唐初就已生產出高質量的白瓷,故名邢窯。後來《國史補編》特別提到了產區的丘陵(歷史上的丘陵就是丘陵)。後來景德鎮窯燒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窯燒制的“象牙白”(或稱“豬油白”、“奶白”),達到了白瓷燒制史上的最高成就。
唐《國史補》說:“內丘白瓷,段曦紫硯,皆通。”可見其質量之高,數量之大,影響之廣。這說明它不僅是向朝廷進貢,也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公元9世紀,端安節的《樂府雜記》記載,初唐樂師郭道元“用月甌、星甌十二加減水,以盤擊之,其聲勝於方聲”。筋是筷子。這段話說明邢窯白瓷質量好,胎骨堅實致密,敲擊時有石聲,可以和越窯瓷(邢瓷大概是作為高音部分使用)壹起作為樂器產生音樂,而陶器肯定不如。
唐代有人喜歡用白瓷茶具品茶,陸羽在《茶經》中稱贊其“如銀雪”。大書法家顏真卿在饒州為官時,常與友人品茶作詩,用的是白瓷茶具,反映了當時文人的審美趨向和文化價值選擇。詩人白居易也喜歡用白瓷茶幾,並在詩中贊美。在杜甫的詩中,也表達了得到大邑白瓷如獲至寶的心情。
姚興作為白瓷的代表,是陶瓷生產技術科學進步突破的標誌,為開辟白瓷時代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當時的邢瓷幾乎可以媲美今天的高檔細瓷。興瓷作為地方特產,進貢朝廷,也進入市場,不計價格。壹種產品主要是家用器皿,包括碗、盤、碗、杯、壺、瓶、壺、盒等造型,還有人形等。很多器物的壹個特點是底部都有“盈”字。
Xi安幹豐二年(667)墓中出土的白瓷像,形似西域少年,深目高鼻。他穿著短袖襯衫,圓領,額頭和衣領上有壹串珍珠,還有壹個荷葉狀瓶口和細長瓶頸的瓶子。是初唐白瓷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品。人頭魚俑,又稱“樂器魚”。唐宋時期的墓葬有很多發現。唐代的獸首魚圖,前面有兩個蹄子;壹個人頭魚雕像有四只腳。五代南唐時,部分魚形被冠,頸下刻有魚鱗,兩側有突刺和鰭。有些禿頂的人不戴帽子,兩邊有魚翅。江西彭澤宋墓發現兩件,壹件魚形,壹件人頭魚形。根據秘密的葬禮經文,這個裝置被放置在後卿公爵的墳墓裏。唐代碗,沿口八瓣,四條直線外凸內凹,四瓣海棠,是邢窯出產的佳品。
牙白雕蓮茶杯碟是北宋初期丁瑤的代表作品。此燈及燈座直徑為11.8厘米,直徑為18.9厘米,材質為白瓷。器身上飾以雕花,圖案為蓮花。壹般來說,定窯的裝飾技法有三種:刻、畫、印。這些圖案包括荷花、纏繞的樹枝、池塘荷花、牡丹、黃花菜、水波、遊動的魚、龍、鳳凰和鴛鴦。從現存的定窯實物器物分析,早期作品多為雕琢、雕刻、裝飾,圖案逐漸增多。所以從紋飾和花紋來看,這個燈和燈座可能是北宋初期定窯的茶具產品。
這種茶杯的杯口邊緣露出胎骨,稱為毛口,俗稱芒口。是窯匠適應生產的需要。發明了燃燒過程的結果。過燒是指燒制時把燈、盤等器皿上下顛倒,使口朝下。以及每個對象之間。在口的邊緣,用未燒制的耐火泥做支撐環間隔。層重疊,所以叫過燒。其優點是節省空間,增加產量;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熱能,節約燃料;還能使器皿在燒制時受熱收縮均勻;同時能使器物底部釉色飽滿,增加美感。而對於芒口的缺陷,定窯的工匠們往往會在芒口邊緣設置金銀銅環作為裝飾,既彌補了過燒帶來的缺陷。也增添了美感,看起來更加豪華高貴。
興窯和白瓷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
1.東漢至隋代是白瓷發展的早期階段。湖南長沙東漢墓出現早期白瓷。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範崔墓出土的白瓷,工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現。陜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墓出土的白瓷,潔白細膩,釉面光亮,色澤純正。隋代白瓷的生產已經非常普遍,白瓷窯址在姚興、內丘、河北、河南都有發現。
隋開始用化妝土裝飾青灰色的胎體,燒制青花瓷。然後進壹步用白泥做輪胎,燒制粗白瓷。隋胎陶瓷的重大變化是白瓷生產的發展,工藝水平明顯高於北齊,胎料配制精細,輪形旋轉整齊,組裝燒制精美。項目的數量有了顯著的增加。豎船數量明顯增多,造型高挑,天馬行空。大冶四年(608)李遜墓、大冶六年(610)維基墓、安十四年(594)張巍?墓先後出土了許多白瓷。質量好,胚白,釉面光滑。基本上沒有北朝白瓷的痕跡。內丘興窯隋代窯址出土的細白瓷器,釉色白、薄、透、純。隋四年(608年)李墓中也出土了壹批白瓷,胚白,釉光,其中以龍柄雙面瓶和龍柄雞頭白瓷壺為最好。Xi安郭家灘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和維基墓出土的白瓷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品。河南、陜西、河北內丘、安徽亳縣均有隋代白瓷出土。
2.唐代是邢窯的成熟時期。白瓷的生產在唐代非常發達,北方很多窯都燒制了大量的白瓷,其中以河北內丘的邢窯和曲陽的定窯最為著名。鞏縣窯、鶴壁窯、耀縣窯、登封窯、佳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交城窯;陜西耀州窯;安徽的肖窯等。其中以姚興白瓷為代表,堪比南方地區的越窯青瓷,在世界上被譽為“南藍北白”。
“到了唐代,內丘邢窯已經形成了壹個規模較大的產地,南北長約30公裏,成為壹個名窯。內丘的“瑩”字白瓷薄而堅,潔白細膩,琺瑯彩白潤,臨城也有。按照現代標準,邢窯的精品也是高品質的白瓷。這壹時期內丘白瓷窯出土的白瓷品種豐富,有唇小腹淺的玉形底碗、圓腹玉環形底碗、深腹玉環形底杯、盤口玉環形底盤、短頸鼓腹壺、短腿短打壺、短圓母口粉盒等。這裏制瓷工藝精細,旋制技術規範,安裝燒制更加科學,采用箱式燒制,消除了器皿中的枝痕,溫度適中,使產品瓷而不過火,保證了造型的神韻,強調產品的實用功能,註重審美功能,體態豐腴、莊重、大方,有盛唐之風。這些精致的白瓷,完全符合陸羽《茶經》中所描述的‘銀如雪’的細白瓷。姚興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也符合《國史補編》中所說的‘世界上沒有什麽是通用的’。”
3.五代以後,由於戰亂和優質原料的枯竭,邢窯開始走向衰落。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中心仍在北方。大型白瓷窯有河北曲陽窯、河南鶴壁窯、陜西耀州窯等。最早的白瓷發現於江西景德鎮。
“唐末五代初,由於藩鎮割據,政局混亂,戰亂頻繁。僅興州地區就發生了28次戰爭,歷時60余年。《資同治鑒》對此有詳細的記載。戰爭災難讓這個地區沒有了莊稼,很多生活毀於壹旦,大量勞動力被迫服役,或者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細白瓷不再生產,粗白瓷質量明顯下降。”這是社會原因。
從自然條件來說,這裏地質構造條件復雜,地層斷裂分割嚴重,瓷土層位不確定,產狀雜亂,數量有限,好的瓷土找不到也開采不出來,只好用二次料。自然條件的惡化不是人力所能逆轉的。
再次,技術逐漸保守落後。到了宋代,姚興北部的丁瑤和南部的磁州窯都憑借當地的資源優勢崛起。後來金元恢復生產的興窯原址的幾個窯,也不能同日而語。他們只模仿定窯和磁州窯,技術落後,只能望二窯興嘆。邢窯的衰落自然還有其他原因:朝廷的暴政、政府的敲詐勒索、洪水的影響等。,最終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邢窯。
4.宋代以後,新窯興起。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定窯為代表,比較有名的有山西介休、蔚縣、平定、陽城。福建德化在宋代也燒制白瓷。元代白瓷生產規模縮小,以景德鎮窯燒制的“蜀府瓷”(即“蛋清釉瓷”)為最佳。
5.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窯燒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窯燒制的“象牙白”(或稱“豬油白”、“奶白”),達到了白瓷燒制史上的最高成就。由於元代青花瓷和明代彩瓷的興起,素白瓷的生產逐漸衰落。但是,因為白瓷的出現。它為青花瓷和五彩繽紛的彩瓷開辟了道路。清朝後期,白瓷生產主要集中在景德鎮和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