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湖濱區向陽村的“百佛頂燈”是三門峽黃河風情表演中的壹絕。壹百名“和尚”身著袈裟,頭頂碗燈,手搖芭蕉扇,邁著梅花步表演民間絕技。“百佛頂燈”以高、難、險著稱。主要看眼力和頸部力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註意“穩”字。那種虔誠又搞笑的表情,足以讓人覺得“佛光無邊。”
相傳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位於長安和洛陽之間的陜西受影響較早,壹時間寺廟眾多。壹個和尚奉命在京都(洛陽)講學,路過陜州,方丈跪下歡迎他講學。由於他廣博的知識,聽眾被迷住了。京都回信催促,大家才意識到錯過了大事,連夜把和尚送到了北京。那是正月,各寺100多名僧人舉著燈籠送別,吸引了很多人觀看。佛教裏有個規矩,就是遇到居士,會雙手合十,叫“阿彌陀佛”,但是所有的和尚都拿著燈籠,壹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麽辦,所以停不下來。在困難的情況下,聰明的和尚,從燈籠裏拿出燈碗放在頭上,既能照明,又能解放手。和尚接著贊道:“好!好!”每個人都是有效的。後來到了正月,陜西所有的和尚都捧著碗燈籠,在城裏講學幾個晚上,吸引觀眾,讓佛教流行起來。久而久之,頂燈在陜西省流傳下來。
“百佛頂燈”在元宵節前後表演,供群眾觀賞。
靈寶道教皮影戲
靈寶道教皮影戲可以追溯到明朝。它在當地已經唱了幾百年了。起初由地方官員或學者演唱,後流傳到民間,出現了道教藝人和唱板。歷代藝人不斷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元素,後來又走向皮影戲表演的藝術形式,並借鑒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使原來的“說唱道情”逐漸演變成具有靈寶地方特色的皮影戲。
民間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工藝清晰,具有濃郁的豫西民間特色。藝術風格有陜西盧氏剪紙、靈寶剪紙和大英剪紙。
三門峽民間剪紙藝術的主要分類:壹是傳統題材,主要包括蓮葫蘆、葫蘆戲蓮、魚戲蓮、蝴蝶戲蓮、葫蘆娃、石榴、飛鳥朝鳳、昆蟲、魚、花鳥等。,主要反映古代人對生命崇拜的藝術表現。
張開嘴
繃口藝術是壹種古老的民間傳統編織藝術。太平藝術的象征,使用的材料是大量的彩色布。各家各戶自願集資,展覽結束後歸還原主。緊張可以幾年紮壹次,也可以壹年內陸續出現。它結構靈活,容易反映時代的變化,是反映集中願望的傳統民間藝術。
“緊口”發源於澠池縣東南的天池鎮天池村。每年清明節,東天池村都會把“白衣奶奶”的廟會搬到村裏來,與張村爭奪“白衣奶奶”的稱號,並在春節期間集中諸神舒展的彩門,吸收各家之長,統壹設計,精心組織,形成壹座壯觀的形似高塔的大型彩門,矗立在村頭。這扇集體村文化藝術的大彩門,叫“伸口”。
黃河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傳統的民間娛樂形式之壹。它是在清代從陜西傳入任棟村的,當地人非常喜歡這項活動。因其規模宏大,曲徑通幽,容易引人入勝,故名黃河燈。該燈由數千根木桿串聯成方陣排列為外圍,再用麻桿或高粱桿作燈柱,插在地面上,高約4尺,柱距5尺。燈柱上布置燈具,燈柱上用松柏樹枝裝飾,形成燈墻,占據紙花。在出入口設置彩門,看著燈光從入口進入,沿著過道走,不要沖過燈墻,很難找到出口,就像走出迷宮,左拐右拐,充滿樂趣。
跳舞
三門峽的民間舞蹈主要有舞獅、龍竹舞、旱船、高蹺舞等,風格各異,豐富多彩,散發著濃郁淳樸的泥土芳香。多在傳統節日演出,春節、元宵節最為集中。舞者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1)解北花鼓,又名地老子,流傳於三門峽市魯世傑北部地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2)街南古畫俗稱過街。這種舞蹈流行於盧氏縣西南山區。表演形式類似北方花鼓,由兩三人表演,由兒童扮演。
(3)陜縣花鼓流傳於三門峽市陜縣,故名。在元宵節和廟會活動中,“花鼓”在社火隊中表演。
(4)陜西縣大營鄉流行三條腿。在“吊墜”的基礎上,他們吸收了高蹺的表演技巧,創造了四條腿。這種表演比高蹺、平垛、吊墜更生動有力。
(5)澠池棒棒糖,又名花棍,發源於山西平陽,後流傳於澠池縣仁村鄉發克嶺村。棍鞭的道具比較簡單,表演場地不受限制,街頭、廣場、臺上臺下都可以使用。
(6)陜西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演出期間,人數不限,男女不限。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醜、老聃等等。
(7)義馬舞獅起源於三國,盛行於南北朝。解放初期,舞獅通常用於婚禮、節日等,人們聚集在壹起跳舞,以示好運。
(8)百佛頂光又稱和尚頂光。起源於東漢初年。流行於黃河三門峽(孤山洲路)壹帶。
(9)吳亞羅天流行於靈寶市豫靈鎮杜家村。
(10)澠池縣張村鄉杜家村周圍推板車,兩人表演。
社火
三門峽市各縣(市)、區都有社火活動,歷史悠久,規模較大,娛樂性較強。社火是集聲樂、器樂、舞蹈、雜技、滑稽小品於壹體的群眾性綜合藝術活動,包括高蹺、芯(或墩)、旱船、海螺、鑼鼓等。壹般元宵節前後有三天鬧,俗稱“打社火”、“出社火”。社火爆發前,三五個青壯年打扮成騎士騎著紅綢馬,沿著社火路線來回跑三圈,俗稱“蕩青”。穿上果嶺後,就正式打了。隊形是在騎兵(有的地方叫“百馬”)前面開道,兩邊是歡呼的三眼大口徑短槍,後面是社火程序,前面是高蹺隊,中間是草堆(核心),最後是吊墜。香案、海螺、旱船的隊伍從幾百到幾千不等。
(壹)靈寶核心流傳在靈寶陽平鄉。靈寶核分制棒和捏棒兩個步驟。
(2)陜西地核叫扶壁,也叫背臺。單縣核心是豫西民間舞蹈中的壹種古老娛樂活動。每年正月十五,“芯”以其攝人心魄的造型和優美的藝術姿態,在社火隊的表演中各具特色。
(3)大營芯流行於陜縣大營鄉,故名。吊墜是民間社火中最熱鬧、最歡快、最搞笑的壓軸。不僅能正面教育觀眾,還能以幽默諷刺的方式揭露社會的種種弊端,被譽為“活漫畫”。
(4)陜西賽馬舞因在陜西流行而得名。這種舞蹈不僅僅是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在廣場和街道上表演舞獅、吊墜、旱船等節目。
(5)鶴蚌舞源於“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百余年來在湖濱等地廣為流傳。
(6)三門峽秧歌流行於三門峽市各縣(市)、區,是豫西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壹個是新興的民間舞蹈,壹個是傳統的秧歌。1991 2000年至2002年,三門峽市各縣(市)、區興起新民舞,以民間舞風格為基礎,融入交誼舞、健美操、時尚舞、迪斯科。1995年全市舉辦“保杯”老年秧歌比賽,各縣12隊參加決賽,近千人。
(7)盧氏社火盧氏社火在表演時,氣勢磅礴,整齊壯觀。壹般演出前都要有馬探。在國旗隊的後面,是旗幟和彩旗。在旗隊的後面,是四個壹米多長的青銅長號,接著是鑼鼓,然後是:獅子、龍燈、旱船、背桌、花鼓、竹馬、鶴、蚌同時表演,弦樂、打擊樂為伴奏。盧氏社火可分為“文社火”和“武社火”。盧氏社火最常見的民間舞蹈有:獅子、龍燈、旱船、竹馬、十二象、背臺、鶴蚌、馱垛等。
(8)靈寶社火靈寶社火包括:高蹺、堆芯、鑼鼓、倒騎驢、旱船、海螺、獅子、龍燈、推車、大頭娃、探馬、背掛、秧歌等。高蹺分為高腳(五尺)和低腳(三尺)兩種。靈寶市每個鄉(鎮)都有社火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陽平鄉東廠村、西廠村挑起、罵社火,通過打罵等多種形式達到娛樂、教育的目的。
(九)陜縣社火陜縣社火是三門峽地區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民間娛樂活動。其隊伍安排大致如下:騎兵隊開道,最大的騎兵隊近百匹,稱為“百馬”;三眼大口徑獵槍射擊,震耳欲聾;旗為先導,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接下來是社火節目:先是高蹺隊,中間是平疊隊,屋後是吊墜隊,然後是十余場表演,包括:旱船、棍舞、賽馬舞、車舞、九蓮燈等等。
(十)義馬社火義馬市社火的特點是工礦單位優先履行社火。每年元宵節,義馬市都會組織6個煤礦、3個大隊的大型社會消防隊,表演人員超過1000人,舞獅是主要節目。
(11)湖濱區社火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附近的迪雅鄉、交口鄉、回興鄉都會進城玩社火。隨著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鄉鎮玩社火的人數逐年增加,規模越來越大,節目的形式和內容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傳統的民間舞蹈如旱船、龍燈、獅子、騎驢、鶴蚌舞、秧歌等。、迪雅鄉向陽村大型民間舞蹈《百佛頂燈》享譽海內外,在國際民間舞蹈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被譽為“中國數壹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