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百獸燈是象山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是象山著名的民俗節日——“三月三上海灘散步”中的壹個精彩節目。溫太師的黑麒麟,姜子牙的四象,李天王的白龍駒,黃的五色神牛,都歷歷在目。《石浦獸燈》取材於歷史經典神祗榜,舞動之時賞心悅目。
自2003年3月3日起,門島船鼓登島演出,並首次亮相寧波第二屆農民文化藝術節暨第七屆中國漁節民間藝術大會,以其嘹亮、粗獷、奔放的鼓點展示象山漁文化的魅力。
東門島地理位置獨特,是石浦屏障。宋麗東門村是象山歷史上的第壹座軍營。在古代,保衛沿海地區的士兵經常通過敲鼓來報警。兩軍對峙時,擊鼓助威,激發鄉風。贏了之後,我們敲鼓慶祝。每當當地漁民在禁漁期出海,都要擊鼓開道,祈求平安豐收;休漁期結束後,漁船回港也要敲鑼打鼓慶祝。
東門船鼓以古代抗戰大鼓和出海時鑼鼓的傳統節奏為基礎,編制了81拍的民間鼓樂,並增加了16大鼓、16大鈸和3個鼓眼漂。漁夫們敲鼓、敲鈸,手腳並用,做出統壹的動作,敲出海浪的節奏。他們以細膩嫻熟的動作,敲出渾厚高亢的鼓點,時輕時重,輕如山澗哼唱,重如巨浪翻滾,雄渾奔放,氣勢磅礴。壹波又壹波驚心動魄的鼓點,展現了島上漁民淳樸、豪放、粗獷、勇敢、強大的本色。
多彩船飾文化
浙江東海神秘的船飾文化,反映了人類在征服海洋、發展漁業過程中所經歷的恐懼、迷茫、仿徨、自信和拼搏精神。這是人類進軍海洋的珍貴記錄,也是人類挑戰自然的象征。
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生活在東海,“砍柴為船,砍柴為甲”。船舶出現後,船舶裝飾文化就誕生了。
畫出來的漁船本身就是壹幅非常漂亮的實物畫。漁民們非常講究船頭、船尾、船艙、桅桿如何油漆,油漆的顏色如何搭配,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據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漁船主要是兩三個人就能操作的小漁船。它們的形狀和裝飾包括尖尖寬尾的網邊船、平頭寬尾的沙船、頭尾朝上的鷹船和八槳船。壹般在船的船頭、船尾、護舷上雕刻龍虎頭或被視為龍的侄子的海泥鰍、荷花,船頭有兩個上翹的角。漁民尊稱漁船為“木龍”,認為魚蝦為龍服務,木龍可以保證年年有魚,年年有收成;也寄托了漁民駕龍入海,乘風破浪,四海平安的願望。
漁船墻角下的兩根椽子,通常外圍有壹對白眼睛,中間有壹對黑眼睛,稱為“船眼”。每造壹艘新船,安裝船眼時,都會舉行“定色”儀式。船主先選擇壹個吉日,然後用五顏六色的絲線連同船眼壹起釘在船頭,再在船眼上貼上新的紅布或紅紙,稱為“封眼”;當新船進入大海時,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船主取下紅布或紅紙,這意味著龍牧“睜開眼睛”。東海漁民造船時,喜歡用刻有“乾隆鮑彤”字樣的古銅錢作為“船魂”,鑲嵌在漁船的水箱裏。這是“幹”和“陀”的諧音,是為了吉祥和龍威。
國旗是漁船上壹個重要的裝飾符號。東海漁場的旗幟多為三角形彩旗,有的有紅黃字或黑字白邊或綠邊,有的有黑黃字或白字黃邊或紅邊。隨著機動帆船取代小木帆船,三角旗不再插在船尾,而是高高地升在主桅上,俗稱“風旗”。它可以隨著風向的變化而旋轉,不僅是船上的裝飾品,還可以幫助漁民隨時測量和掌握風向和風力。船上的裝飾通常畫在駕駛艙的繪圖板上,那裏的船體更引人註目。早期船飾的內容包括南海的觀音菩薩、輪船上的哪咤王子、八仙渡海等神話傳說以及宋武、關雲長等人物形象等。近年來,漁區改革開放,船艇裝飾畫也呈現出新的時代風貌。“科學捕魚闖龍宮”、“艱苦奮鬥建海上天堂”等具有濃郁漁島特色的船飾,生動反映了新時期漁民的新生活和新壹代漁民的新追求。這些船飾畫大多出自漁民當地畫師之手,是國內外船飾文化中的壹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