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槽柱上放著四個隔斷支架。柱上置井字形頂棚,中間內鬥拱圍八角藻井,中間高浮雕龍戲珠。正殿與西殿之間有背面有蓮花圖案的石祭壇:正殿配有木雕神龕,供奉袁俊銅像,兩側有遠景銅像和二神銅像;東邊有壹尊嚴奶奶和兩個婢女的銅像,西邊有壹尊娘娘和兩個婢女的銅像。正殿懸掛著康熙皇帝的巨碑“福綏於海”。
寺廟以照壁、火池、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分為東西神門、鐘鼓樓、禦碑亭、東西附殿。結構嚴謹,布局緊湊,南北長76.4米,東西寬39米,總面積2979.6平方米。
照壁和火池都在沈南門外。照壁下部為石砌,上部為五脊壁,北側鑲嵌四塊石板。《萬世期待》這本書。城墻高3.45米,寬5.22米,厚0.65米。照壁北面有壹個火塘,也叫金頂。它由磚石砌成,寬5.3米,深5.3米,高5.7米。沒有發放券的梁和檁條,瓦的五嶺歇在山頂。朝北有門,東西山墻有窗,是香客燒錢、帛、香紙的地方。
金庫,俗稱火塘,是專門為香客燒紙香而設的。火塘有墻,大書“代看”。門上有壹座歌舞樓。東面有壹座東神門,西面有壹座西神門,道路貫穿其中。庭院東有鐘樓,西有鼓樓,北有重臺。火塘的北面,石頭是方形的,上面是石頭鋪成的。門寬2.7米,深5.26米,高2.73米。每樣東西都有壹個小房間,門在對面。門內有三座歌舞樓,寬9.79米,深4.95米,高4.9米。六梁兩柱六檁豎起,棚歇山頂。東西峰上有兩個拱形門,北面沒有墻。屋檐、檁條、襯墊等。是用墨線和金色小點畫出來的。
西神門與天街相連,東神門與通往玉皇頂的盤路相連。兩個門是壹樣的,都是石拱門,高3.4米,寬3.25米,深5.4米。建有三個閣樓,每個寬8.8米,深3.5米,高4.9米。立起兩柱六檁六根梁,立起重梁,卷起棚子歇在山頂,墨線塗小金。
三神門之間有朝北的小間,頂上鋪了壹塊石頭,把東西閣樓和歌舞樓連接起來,還有石階相連。
鐘鼓樓位於大山門前東西閣樓的北面,寬5.4米,高7.38米。它歇息在山頂,有方重檐的五嶺,灰瓦,樓體四道柱,上下兩層之間釘四塊木板。架設角梁、角梁、金枋等。壹根圓梁橫放在金枋上,用以懸掛帶獸鈕口的銅鈴。墨線與小點的金畫。
大山門五座,寬19.8m,深11.2m,高12.15m,七梁五柱九檁,中柱前後廊,重梁舉,九脊歇山頂,瓦瓦。
正房中柱下3門,檐下建圓形拱窗,內置青龍、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尊銅像。屋檐下施鬥拱,柱頭族為單排雙階七階鬥拱;平身部每個房間有4根高蹺,也是單椽雙步七步鬥拱。鬥拱檐檁方,欄桿,墊,欄桿和麻雀都畫有墨線。
位於大山門兩側的東西向禦碑亭呈正方形,寬6.2米,高7.9米。四路柱,九脊重檐,黃色琉璃瓦覆蓋。房檐下拱壹桶,壹桶兩升將過麻頭。在較低的樓層周圍建造墻壁。兩個亭子都有壹個南門和壹個庭院門。鬥拱的檁條上,施了壹幅水墨線條的大金畫。亭子裏有壹塊漢白玉的乾隆鄧岱詩集。
東西三堂,各寬13m,進深7.7m,高8.4m,四柱五梁,前後廊七檁,重梁,山頂五脊。屋檐下施鬥拱,柱頭家踩三下。鬥拱撐頭梁(螞蚱頭形),是壹個平身部,壹腳下,三步上。鬥拱由六個獨立的部分支撐,檁條鬥拱用墨線和大金畫裝飾。東附殿提供嚴奶奶和二石通銅像,西附殿提供聖娘娘和二石通銅像。瓦面上的瓦、管瓦、脊、吻、鉤、滴水、動物都是鐵做的。
香亭是明朝萬歷年間鑄金闕的地方,金闕後遷山。亭子有八角形的屋檐,裏面有壹尊袁俊的銅像。亭兩側有銅匾:東面是明代萬歷年間泰山仙金闕上的碑文;西面是天啟時期修建泰山靈佑宮的碑文。亭前有壹尊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鑄造的青銅鼎和壹座長壽樓。香亭,在正殿前院,呈方形,寬5.8米,高8.3米。館體內有四向柱、環向角柱、輔助角柱,***12,形成下環廊。柱上置鬥拱,柱頭家壹鬥兩升麻葉交叉,平身家兩邊各八片,壹鬥兩升螞蚱頭交叉。上壹級,柱頭家六拱,二升三踏壹鬥,三升壹鬥。九脊重檐黃琉璃瓦歇在山頂。亭子裏有壹個供奉畢夏·袁俊銅像的神龕。
在庭院的東南和西南方向,有壹個皇家碑亭,其中有壹個乾隆鄧岱的詩碑。
廟的東面是道觀,明代設東府,駐有香稅總督察。到了清代,改為亭子。今天畢夏寺有30多位道士和尼姑。
院落南面是寶嶺,這裏有巨石獅子,俗稱獅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