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革命帶來的變化主要包括廣泛聯系、群體弱化、個體自主性加強。1.交通的便利促進了社交網絡的遠程化。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美國州際公路網的建設和完善使長途旅行成為可能。80年代以後,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私家車逐漸普及,“上路旅行”成為很多家庭出行的選擇。
在過去的三十年裏,私家車在美國得到了廣泛的普及。2011年,美國沒有私家車的家庭比例從1969年的21%下降到8%。同期,只有壹輛汽車的家庭數量也從48%下降到31%,大多數家庭至少擁有兩輛私家車。人們開車出行越來越頻繁,出行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無論如何,他們對居住地的依賴減少了。
客機的增加和新航線的開通,使得長途旅行更加方便,即使是相隔很遠的親戚朋友也能經常見面。由於航空旅行的便利和旅行成本的降低,飛機受到許多商務人士的青睞。1954年,美國普通人每四年才坐飛機壹次,但在2005年,普通人每年坐飛機旅行2.5次。
私家車和飛機的普及讓社交網絡變得更加遙遠。
2.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信息獲取和交流更加高效和個性化。
65438+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信行業最大的創新就是電話的自動撥號功能取代了各地區的話務員,隨後電話進入千家萬戶,有的家庭甚至安裝了多部使用同壹個電話號碼的電話。隨著電話的普及,電話費進壹步降低,電話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個性化。長途通信的問題依然存在,但已經不能對人們的電話通信造成任何障礙。
電話從65438到0950再到2000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2000年以來,電話數量逐漸減少。原因不言而喻。壹方面,更加靈活和強大的手機占據了電話市場。另壹方面,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不用電話撥號上網。到2006年,美國的移動電話線路數量已經幾乎超過了固定電話。截至2010年底,手機用戶已經達到美國總人口的30%,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壹半。
互聯網於20世紀80年代末向公眾開放。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交換技術(ICTs)的快速發展進壹步強化了交流的個性化。因為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使用這種相同的通訊工具,這種變化是世界性的。隨著交通的便利,信息通信技術改變了城市的功能。城市不再是人和產業的聚集,而是社會網絡的中心。
3.整體和平環境和國際貿易的擴大加強了商業和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
隨著地區沖突的減少,國際交往變得更加頻繁。在歐洲主要國家中,歐盟的擴大和1985年25國貿易協定的簽署,消除了許多歐洲國家之間的貿易、勞工和交通壁壘。在動蕩的中東常見的軍事摩擦很少發生在發達國家。
生產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進入了更高的水平。隨著8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90年代末蘇聯解體,整個世界的開放度提高,美國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國際分工合作更加細化,產品產自世界各地,銷往世界市場。消費者選擇多元化,人們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獲得產品或服務,這也是個人社會關系趨於網絡化的重要原因。1.家庭組成、角色和責任的變化推動家庭從集體化走向網絡化。
結婚率的降低,家庭規模的縮小,家庭主婦向職業女性轉變的趨勢,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出現了網絡化家庭。家庭不再是溫暖的城堡,而是人們走向外面世界的起點,人們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
2.有組織的誌願服務組織已被更松散、更開放的公民和宗教活動所取代。
政治理論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僅在《保齡球》壹書中就提到,從1960年到1997年,美國32個最大組織的成員數量減少了近壹半,仍然積極參與這些組織活動的人數也大大減少。
這種脫離組織,轉向獨立個人生活的現象,在宗教活動中也有表現。根據普特南的《美國的恩典》,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壹波“宗教實驗”。在這壹時期,人們對“精神”行為進行了探索,這與這壹時期教會崇拜活動的衰落不無關系。今天,在美國很少有人屬於壹個宗教組織,大多數人都有靈活和個性化的宗教信仰。很多人壹出生就不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以後的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改變。美國的三大教派,天主教會,浸禮會和衛理公會,都在他們的信徒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傷害。這並不意味著美國人不再那麽虔誠。根據2008年對美國公民宗教和公共生活的調查,9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仍然相信“上帝”,但方式不同了。
3.少數大眾傳媒公司傳播的大眾文化已經轉化為多渠道傳播的碎片化文化。
在互聯網帶給人們海量信息之前,大眾媒體的種類已經增多。從報紙到廣播電視,人們可以嘗試各種風格和類型的信息獲取方式。以電視為例,在數百個電視頻道中,人們真正關註的節目很少。人們通過遙控換臺,只關註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增強了信息傳播的個性化。1.發達國家的工作變得更加靈活,操作機器的制造業工人變成了從事計算機工作的白領。
隨著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制造業的主導地位已經被服務業,尤其是信息產業所取代。企業主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密切關註藍領工人,密切關註員工的動向。官僚式的管理形式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創新工作的柔性管理方式。人們使用電腦辦公,獲得了輕松的工作環境和自由的作息時間,辦公室的物理空間不再重要。事實上,很多項目都是通過網絡化的遠程協作高效完成的。
2.種族、性別、宗教和性別歧視在美國社會逐漸被消除。
盡管美國社會仍然存在歧視,比如高達20%的美國居民直到2006年都不願意和移民做鄰居,22%的人不願意和穆斯林生活在壹起,但對種族、性別、宗教和性取向的歧視越來越模糊。
不同種族可以和平相處,平等相待。在1967之前,美國有17個州禁止跨種族婚姻。隨著聯邦法院宣布跨種族婚姻合法化,跨種族甚至跨國婚姻在今天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並被廣泛接受。另壹方面,不同種族的公民都能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美國歷史上第壹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就足以說明問題。
隨著教會崇拜活動的衰落,更加個性化的宗教信仰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曾經被視為社會禁忌的同性戀問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討論中,同性戀者也逐漸被社會所接受。
3.社會福利措施減少,獨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增加。
美國社會整體上雇員福利制度的逐漸弱化,促使人們更加積極、獨立地為個人財富、工作和養老尋求出路。幾年前,很多人因為固定收益養老金而不願離開自己的“鐵飯碗”,但很快壹些大中型企業和政府部門減少了固定養老金的規模。這種變化在小微企業中並不明顯,但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仍然很大。隨後,美國員工轉向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管理,打破了雇主和養老金之間的聯系。類似的情況也慢慢發生在醫保領域。這些變化減少了人們對“跳槽”的擔憂,使他們更自由地選擇和更換工作。
社區、宗教、國家、種族、性別等傳統界限模糊,人們不斷擴大出行範圍,更快速地獲取信息,更廣泛、直接地交流信息,網絡化的個人主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結構,壹個靈活而瑣碎的社會網絡逐漸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