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中國(包括臺灣省省、香港、澳門)總人口達到165438+6000萬,其中大陸部分為165438+3400萬,占同年世界總人口的21.9%。如今總人口已達13億,居世界第壹。
中國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1990中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1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中國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東部地區人口密度高,尤其是12沿海省份和城市地區,平均人口密度為364人/平方公裏;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內陸18省區平均每平方公裏80人。其中內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平均每平方公裏只有9人,僅為沿海地區的1/40。除北京、上海、天津外,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省每平方公裏654人,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每平方公裏只有2人。如果以漠河-蘭州-騰沖線為界,將全國分為兩部分:東部占國土面積的43%,人口占全國的94.4%(1.990),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31人;西部地區占全國土地面積的57%,占全國人口的5.6%,平均每平方公裏只有10人。
城鄉人口比例
我國城鄉人口構成的特點是:城市人口比重小,農村人口比重大。1990年,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6.23%(1949為10.6%),農村人口占73.77% (1949為89.4%)。建國40多年來,我國城鎮人口比例不斷增加(約16%),這是我國城鄉人口的又壹特點。
城鄉人口構成各地差異很大。1990城市人口比例:東北省份占47.52%,居全國第壹,華北占31.78%,居全國第二,華東占25.4%,西南占18.85%。就省份而言,遼寧省城鎮人口比例最高(50.86%),西藏自治區最低(12.59%)。
統壹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是統壹統壹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由漢、蒙、回、藏、維吾爾、苗、彜、壯、布依、朝鮮、滿等56個民族組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反抗階級壓迫和外來侵略,創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漢族和少數民族
在中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為1.04248億,約占中國總人口(1.990)的90%。除漢族外,其他55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為1.1753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0%。所以除了漢族,其他55個民族都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國籍的棲息地
分布:漢族雖然分布在全國各地,但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即主要生活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分布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50 ~ 60%。
少數民族分布特點:壹是大雜居,小聚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區,比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和居住在吉林延邊的朝鮮族。從全國來看,每壹個少數民族都與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第二,許多少數民族生活在邊境地區。比如朝鮮族生活在中朝邊境地區,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生活在中蒙、俄哈邊境地區。第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多為高原、山地、沙漠,也是我國主要牧區的林區。比如中國有五個牧區: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第四,少數民族地區物產豐富。如新疆的水果、長絨棉,雲南、海南的橡膠、咖啡等熱帶經濟作物。
民族政策
我國各民族不分數量壹律平等。國家保護各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國家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都有保護各民族信教群眾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中國資源概況
中國的自然資源種類繁多,各種資源各有特點,但選取其相似性可以概括為以下特點:
種類繁多,自然資源豐富。
由地貌、大氣、水、土壤、生物構成的中國自然環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存空間,而且以其遼闊的疆域、陸海形勢、多樣的地形氣候、復雜的地質條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自然資源形成環境。因此,中國的自然資源種類繁多。比如,中國的土地資源有耕地、森林、草原、河湖、沙漠、戈壁等類型;能源不僅在常規能源中是完整的,在新能源中也是完整的。礦產資源中,截至1990年底,我國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48種,為世界罕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種子植物僅2.45萬種,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經濟植物24111種,水產資源魚類約2400種。總之,資源環境優勢為我國資源的多樣性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資源,數量居世界前列。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裏,居世界第三;耕地面積9567萬公頃,居世界第五位;森林面積1.24億公頃,居世界第八位;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等有色金屬礦產居世界前列。鐵、錳儲量世界第三;水力資源理論儲量6.8億千瓦,世界排名1。
人均資源低。
中國自然資源的絕對量相當可觀,但許多種類的人均占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我國土地總面積雖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不足1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3公頃)的1/3;世界人均耕地面積0.36公頃,中國不到0.1公頃。草地資源世界人均0.76公頃,中國只有0.35公頃。森林面積世界0.65公頃,中國0.107公頃。中國人均地表徑流量(不足27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居世界第80位。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如能源、鐵礦石等對經濟長期發展起重要制約作用的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2。其他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水平,除鎢和稀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有的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3。
主要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
中國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衡,尤其是水、能源和礦產資源。比如,我國水資源分布是南多北少,長江流域占全國總水量的37.7%,珠江和兩廣沿海流域次之,占17.2%;而淮河以北很少,黃河水量僅占全國徑流量的2%,而海河和灤河的水量占1%。而黃河下遊和海河、灤河流域的河南、山東、河北三省耕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21.25%,水土資源失衡如此嚴重。
在能源方面,已探明的煤炭儲量80%分布在中國北方(其中64%集中在華北),而江南八省僅占2%;已探明石油儲量的98%分布在北部;水資源的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區占全國的90%,其他地區占10%。有色金屬集中在南方六省,這是我國礦產資源分布的壹大特點。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對中國的資源開發、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交通運輸業都有很大的影響。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征
絕對數量多,人均數量少。中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裏,占亞洲大陸陸地面積的22.1%,占世界陸地面積的6.4%。是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廣的國家之壹,居世界第三位。中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土地資源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國人均耕地只有0.1公頃,占世界人均耕地的27.7%,美國的12.8%,印度的45.5%。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16.5%,美國的10%。
土地類型多,平地少,耕地和林地比例低。中國地跨南北50個緯度,擁有從寒溫帶到赤道地帶的各種土地資源(其中中溫帶25.9%,暖溫帶18.5%,亞熱帶26%)。我國東西跨度近62個經度,擁有濕潤(32.2%)、半濕潤(17.8%)、半幹旱(19.2%)、幹旱(30.8%)等土地資源。由於水熱組合不同,地形地質條件不同,農業歷史不同,我國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土地資源。
中國海拔比較高,地形起伏很大。山區(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69%,平原(包括平原和高平原)約占31%。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也形成了草地多、耕地少、林地比例低的特點。
總之,要對我國土地資源類型多、平地少、山地多的特點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價,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各種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土地資源分布不均造成了地區間土地生產力的顯著差異。我國東部季風區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土地生產力高,約占全國耕地和林地的92%,約占農業人口和農業總產值的95%。這裏是中國重要的農區和林區,甚至畜牧業在這裏也占了很大比重。但該地區存在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布不均等不利因素。在季風區,由於資源和環境的不同,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北內陸地區,日照充足,熱量條件好,但氣候幹旱多雨,水資源匱乏,沙漠、戈壁、鹽堿地面積大。該地區的東半部有許多草原和沙漠;氣候西半部的極度幹旱導致了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的沙漠。土地的自然生產力很低。
青藏高原海拔3000多米,特點是陽光高冷,熱量少。因此,土地資源的自然生產力很低,不容易被利用。
土地資源分布不均衡、土地構成不協調、區域差異大是中國土地資源空間構成的重要特征。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農田、草原、林地和水利建設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在彌補土地資源不足和發展各地區生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後備耕地資源不足,難以利用的土地較多。我國現有流動沙丘、戈壁、海拔3000米以上土地等人類目前難以利用的土地資源約3.487億公頃,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6.3%,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由於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以及工業、交通和城鄉建設占用大量耕地,從建國到1983年,我國流失耕地近100萬畝,同期新增耕地8100萬畝,凈減少190萬畝。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解放初為0.18公頃,80年代初為0.1公頃,減少了近壹半。
目前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約為65438±0.5%,低於歐美2.5 ~ 4%的水平。東北黑土帶土壤有機質含量在開墾初期為8 ~ 10%,現在降低到1 ~ 5%。目前,長江、淮河流域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小於1%。原因是農民“多占耕地少養”,水土流失,缺乏科學施肥。
森林、草原資源和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森林面積每年被侵占50萬公頃,草地每年以654.38+0.33萬公頃的速度退化,半個世紀以來土地沙化面積擴大了500萬公頃,其中90%是濫墾和過度放牧造成的。
水土流失加劇。由於植被和森林的破壞,水土流失加劇。中國的表土每年被沖走50億噸,占世界水土流失總量的1/5,流失化肥4000萬噸。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高達654.38+0.5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面積的654.38+06%。
此外,中國的土地資源還面臨著沙漠化、鹽堿化和環境汙染的威脅。
合理開發和保護土地資源,“珍惜每壹寸土地”
目前,中國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占全國的52%,世界平均水平為64.8%,印度為75%,美國為76.9%,日本、法國和德國都在80%以上。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其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人口的發展是無限的。因此,我們應該保護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避免亂占耕地,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壹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森林資源
中國森林資源分布
中國不僅森林面積小(1.990年1.246億公頃),而且資源量少(中國人均面積0.1.07公頃,相當於世界人均面積的1/5;中國的森林覆蓋率是12.98%,世界是22%,中國在世界排名是121,地區分布不均衡。
全國森林資源地域差異很大。森林覆蓋率大的省份可以超過50%,小的省份不到1%(如新疆、青海)。總的來說,中國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和東南地區。東北和西南地區的土地占全國面積的1/5,森林面積占全國面積的近50%,木材蓄積量占全國面積的3/4。而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華北、華東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10%;西北地區和西藏中西部,內蒙古中西部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4%,而國土面積占全國的50%以上,森林面積只占全國的1/17。
中國三大林區
東北林區:目前中國最重要的天然林區,現有森林面積3094萬公頃,占全國的26.9%;森林蓄積量28.9億立方米,占全國的32%;森林覆蓋率約37.6%,以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經過采伐、更新和人工改造,人工林的比例逐漸增加。西北大興安嶺主要是興安落葉松林和采伐白樺林、山楊次生林;小興安嶺主要是紅松林和針闊混交林,樹種較多,有紅松、落葉松、雲杉、冷杉、椴樹、水曲柳、樺樹等。長白山區的森林與小興安嶺相似,但有更多的闊葉樹,沙松和樟子松。長白出現。
西南: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主要由高山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組成。該地區高差很大,森林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坡中下部。森林面積2245萬公頃,占全國的19.5%。森林蓄積量35.8億立方米,占全國的39.7%;木材覆蓋率為28.3%。主要樹種有冷杉、雲杉、落葉松、高山松、樺樹和高山櫟。林區裏生活著許多珍稀動物,如大熊貓、金絲猴和叉角羚。
東南林區:我國東南山區廣闊,氣候條件好,林業生產潛力大,適宜大力發展用材林、竹林和各種經濟林木。林區人工林與經濟林的比例顯著。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黃山松、杉木、柳杉、各種竹類(如毛竹、黃竹、毛竹、毛竹)、各種常綠闊葉樹類(如樟樹、閩楠、黎蒴、麻櫟、小葉櫟、櫸樹等)。)和各種櫟類樹種(如栓皮櫟、麻櫟、小葉櫟,主要經濟林樹種有油茶、油桐、烏班圖、漆樹、棕櫚等樹種。
人工造林
在中國東部的平原、盆地和河口三角洲上,原來的天然林被砍伐了很久,現在已經很少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建設農田防護林,農林間作,周邊植樹,既美化了環境,又擴大了森林面積,從森林中獲得了各種效益。1989年,中國人工林面積達3830萬公頃,占世界人工林1/3,居世界第壹。
“三北”防護林
這個偉大的生態工程東起黑龍江省賓縣,西至新疆烏孜別克山口。它橫跨我國北方發生沙塵暴、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統稱“三北”),包括65438個省、市、自治區的512個縣,東西全長7000多公裏,南北寬400 ~ 650。其規模超過了美國的羅斯福工程、前蘇聯斯大林改造自然的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壩工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該項目分兩個階段完成。壹期工程(1987 ~ 1985)完成人工造林600多萬公頃,飛播造林106萬公頃,封山育林86.7萬公頃,零星植樹15億株。退耕還林80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4%提高到5.9%,糧食產量增加10% ~ 13%。第二期從1986開始實施。兩年新造林365438+萬公頃,封山育林223.8萬公頃,飛機造林24萬公頃,零星植樹30億株。二期工程完成10年,計劃造林6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7%。用防護林工程解決我國北方的風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災害,是我國人民改造自然、改善環境的壹大創舉。
牧草資源
中國草地資源的分布
我國是草原大國,草原總面積2.22億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3.1%,全國自然資源第壹,世界第三。我國草原廣泛分布於東北西部、內蒙古、西北荒漠區山區、青藏高原等地區。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區。牧草壹般高60 ~ 80 cm,生長密集,蓋度90%以上。草產量高,適合牛等牲畜放牧,或作為割草地。
草原草原:多分布於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及北部山區。草高20 ~ 30cm,高度可達50 ~ 70cm,蓋度30 ~ 50%,產草量適中,草質好,適合各種牲畜放牧。
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草群矮小稀疏,產草量低,限制了畜牧業的發展。
草草原: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廣大的農業區。草高40 ~ 80 cm,覆蓋率60%。它是壹個重要的天然割草場,適合各種牲畜。
中國草地資源受地形和降水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大興安嶺西部草原——陰山山脈——秦嶺山脈——青藏高原東麓占全國82%,而東部只有18%。由於水熱的季節性變化,西北地區牧草生長期短,雕萎期長,不僅造成了冬夏季牧草營養的不平衡,還產生了草場載畜量的差異(冬季載畜量僅為夏季的58%),給我國畜牧業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
保護草原,建設人工草地。
我國草地面積雖廣,但優質草地比例小。產草量高、營養價值高的草原只有265,438+0%,壹半的草原因為海拔高,利用受到限制。再者,我國草地退化現象普遍,表現為草種少、數量少、質量低。我國目前有1/3(約7300萬公頃)的可利用草地明顯退化,且向西部退化更為明顯。草地退化導致畜產品數量減少了30%。同時,草原退化也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草原沙化或鹽堿化。草地退化的直接原因是過度放牧。
為了改變上述狀況及其變化趨勢,我國應因地制宜地在各地建設人工草地,提高產草量,增加草的種類,在時空分布和價值上彌補天然草地,使我國畜牧業生產呈現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