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神是商周五大祭祀之壹。它最初在夏季舉行,後來改為在臘祭舉行。古有“炎帝以火為竈而死”之說。古代祭竈的日期,據說是“官祭三,民祭四,龜祭五,龜祭六”。祭祀竈神是地處東南角的閩東南眾多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祭竈節的傳說
相傳竈神姓張榜,字郭。他以前是個有錢人,他娶了壹個賢惠的女人。後來他貪新厭舊,就拋棄了妻子,繼續結婚。第二任妻子叫李海棠。她雖然漂亮,但懶惰奢侈。
李嫁入張家後,很快就揮霍了張家的財產。看到張丹家道中落,她不想吃虧,就改嫁了別人。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遇逆風晚。”有壹天,張家不幸被朱融拜訪,只見風助火,火借風,張家大宅瞬間被燒成灰燼。從此,張丹無家可歸,每天露宿街頭。他是如此的傷心,以至於他在以淚洗面度過了所有的日子,以至於他變成了壹個盲人和乞丐。
有壹天,大約在午飯時間,他向壹戶人家乞討,女主人給了他很好的食物和食物。他聽著他熟悉的口音開始問,原來送飯的是他多年前被拋棄的前妻。張丹感到壹股熱血朝自己的頭上湧去,感到慚愧和慚愧。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咚”的壹聲悶響,張丹臉色發白,死在竈前。
玉皇大帝知道了這些,以為張善還在慚愧懺悔,知道自己良心還活著,而且之前做了很多功德,就封他為竈王爺,讓他以後有吃有喝。
早期有炎帝和祝融關於竈王爺的故事,後來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道家著作《經說》中,把竈王爺描述成壹個女母,說她“十二點管人家,善知人間事。”每個月初壹,我會把所有的善惡事跡及其功過記錄下來,記錄其嚴重程度,半夜打給曹神寫書。"
在我國不同地區,竈王爺和他的妻子是由不同的人制作的。民間有各種傳說,有很多不同的稱謂,比如竈神、竈神、竈神、竈神菩薩。
現在,臘月二十三,俗稱除夕,是民間祭祀竈神的日子。這種習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比如《論語》中記載“風流不如嫵媚,風流不如竈火”。先秦以前,祭竈是五大祭祀之壹。五祭是什麽?即祭祀竈、門、井、戶、雷。古代有豐富的餐桌作為祭品,比如陳列鼎杯,設豆。
但在祭竈日這壹天,歷來眾說紛紜。如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不同地區有很多差異。中國是壹個各種宗教並存的國家,神數不勝數,不勝枚舉。所有的人都尊敬他們,生怕遺漏了什麽。後來經過歷代的演變,不知道是哪個朝代,哪個世代。為了方便好記,我決定每年每個月竈王爺上天走壹次,把時間定在臘月二十三。
從此,這壹天成為傳統的祭竈日,俗稱除夕。除了少數地區在臘月二十四,大多數地區都根據這壹天舉行祭竈活動。在這壹天,每家每戶都做大量的清潔工作,打掃房間和窗戶,洗衣服。
在祭竈的時候,除了有地方特色的豐富的餐桌,家家戶戶還提供芝麻糖、花生糖、麥芽糖、炒年糕、粉印餅、甘蔗、水果等東西。,而且各地的產品也不盡相同。但是糖果壹定是粘性極強的,這壹點相當神秘。
據說第壹,竈神最喜歡吃甜食,這讓他“說話很軟”。他去天庭述職,就藏惡揚善,多說屋主的好話。第二,我想用糖果來粘竈神的嘴。他猶豫要不要舉報樓主做的好事。如果他舉報樓主的惡行,糖果會讓他“無言以對”。就算他想說什麽,也只能說甜言蜜語(好話)之類的。看來我們的祖先是極其英明的,這步棋真是太神奇了!但歷代行賄之風,在這種做法中都能找到。
竈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在天上向玉帝報到,臘月初壹五點回到住處,就算已經報到壹年了。
至於竈神之神,各地略有不同,大多貼在煙窗旁竈臺旁的墻上。兩邊貼了壹副對聯:“天道好言,下世平安”,橫批:“回宮求好運”。竈神寶座旁邊,有的家庭會貼壹匹馬讓他騎,但現在有的家庭與時俱進,變成了汽車。
此外,在許多地區,竈神的神被放置了壹個標誌。牌子的左右兩邊,有印有“火德”字樣的對聯,上面還印著“定福竈神”的字樣。總之,不同地區的竈神神略有不同,不統壹。
竈神每年都會去天庭向玉帝報告房子主人的功過。房屋所有人有罪的,減壽300天,未成年的減壽100天。行善積德的人,也以此標準長壽。根據道家著作《太上感應》中的記載:“司命以其重,其紀以奪之。”這個“四明”指的是竈王,“吉suan”指的是壹個人的壽元。“吉”算100天,“吉”算12年。處罰很重,絕不能掉以輕心。
知道竈神的主要使命是做玉帝來到凡間的“臥底”,檢視凡間的功過是非,平時就應該謹慎獨立,應該多做善事,積德。“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為之。”需要註意的是“有神擡三尺。”不然竈神每年都會來天庭拜訪妳,今年減壹點,明年減壹點,不知不覺就減壽了。
雖然有用糖果封住竈神的招數,可以打到竈神的死穴,但畢竟不如做好事安全。我覺得現在假的東西那麽多,如果糖果是假的,或者已經過期了,或者竈王爺是個清官,用賄賂管不住嘴,那豈不是很糟糕?詩中說:
玉帝看重英雄,金玉良言教二曹;壹切都是最好的,唯有積德高!
祭竈文化
規定飲食
在祭竈節,人們講究吃餃子。人們喜歡把炒好的玉米用麥芽糖粘合,冷凍成塊,吃起來又脆又甜。除了吃竈糖,火也是祭祀當天非常有特色的時令食品。臘月二十三,城裏餅幹攤的生意很紅火。除了蜜瓜之外,還有餃子的供品,意思是“起身離開餃子去吃面條”,有的還提供面條。
民謠?
晉東南流傳著兩首民歌。
壹個是“二十三,送師父上天;二十四、掃屋;二十五、蒸餃;二十六、切肉;二十七、錫清潔劑;二十八、馬虎;二十九、洗腳;30日,門神和對聯貼在壹起。體現了時間緊,準備緊。
二是壹首童謠:“二十三,祭竈,孩子拍手笑。”再過五六天,新年就要到了。惡盒,玩核桃,掉兩炮。伍子胥乒乓壹響,火升得比天還高。“這反映了孩子們期待新年的歡欣鼓舞。
在所有的準備工作中,剪窗花和貼窗花是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還有各種戲劇故事。民間習俗有“大鄧殿、杜爾梅、三娘教四地、五女祝壽、六在雪、七月七日天河、九衣為八仙祝壽”的說法,反映了民間對戲曲故事的偏愛。有了新媳婦的家庭,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的各種窗花,回婆家貼窗戶,鄰居會來看。臘月二十三過後,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
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拜神和探親。前者莊重,後者絢麗。特別是要做壹座棗山獻給竈神。“壹個饅頭,鄰居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子展示靈巧的大好機會。饅頭是壹種工藝品。
對聯
臘月二十三貼春聯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神必貼,門必貼,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像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是敬慕祝福之詞。
天地有共通之處:“天之恩深似海,地之德重如山”;土地神聯:“白玉生於土,金生於地”;財神聯盟:“天上財神,地上財神”;京深蓮:“井可通四海,家可通三江”。糧倉和谷倉裏的春聯都是熱烈慶祝和希望的表達。比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如海深”;“南山牛如虎,北海馬如龍”;“大羊年年旺,小羊月月增”等等。
還有壹些單體對聯,比如每個房間“擡頭見幸福”,門對面“出門見幸福”,火堆上“盛世沖天”,樹上“滿院都是金”,石磨上“根深葉茂”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壹個家庭的門面,格外講究,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
臘月二十三過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理發。民間有句話叫“有錢沒錢,過年剪頭發慶祝”。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洗腳。今天晚上,婆婆和妳兒子用開水洗腳。大人也要幫壹個不懂事的女孩把腳擦洗幹凈,不留汙垢。民間有個說法,臘月二十七,婆婆給妳洗腳。壹句俗話,不洗腳,七個月膿液害水。
祭竈的習俗。
向竈神獻祭
小年,也是民間祭祀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神都會把這壹家的善惡告訴玉帝,讓玉帝對他們進行獎懲。所以,送竈的時候,人們把糖果、水、豆子、草放在竈王爺雕像前的桌案上;其中,後三幅為竈王爺升天的坐騎。祭竈時要用火將關東糖融化,抹在竈神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說玉帝的壞話了。
此外,除夕夜,竈王爺會帶著神靈來到人間過年,當天會有“接竈”和“接神”的儀式。家家燒轎子馬,灑三杯酒,送走竈王爺,就輪到他們祭祖了。
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六七天了,春節的準備。掃塵更是熱情。要徹底打掃房間,俗稱掃塵,掃塵就是去舊迎新,去除不祥。每家每戶都要認真徹底的打掃,讓窗戶明亮幹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貼窗戶,貼年畫等等。
在臘月,家家戶戶都為新年做好了準備。在北京,臘月二十四通常被定為“掃房日”。
除塵主要是徹底打掃房子。家庭主婦通常先把房間裏的床上家具蓋好,用頭巾把頭包起來,然後用掃帚把墻壁上下掃壹遍。打掃完房子,擦洗桌椅,清洗地板。打掃完房子後,商店和居民的家煥然壹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展現了盛世繁華。栩栩如生的門神,擡頭看幸福的條幅,精美的窗花,彩色的年畫,五顏六色的燈籠,神龕上豐富的祭品,都呈現出壹派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制作窗飾剪紙
在所有的準備工作中,剪窗花和貼窗花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活動。這裏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故事,如喜鵲的梅花、燕子的桃柳、孔雀的牡丹、獅子的滾繡球、三羊(楊)的開泰、二龍的戲珠、鹿鶴的香椿(六合同春)、五蝠(傅)的持壽、犀牛的望月、蓮(連)的年魚(其余)、鴛鴦的戲水、
洗澡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理發。民間有句話叫“有錢就剃頭過年”
結婚
二十三歲以後,人們認為神靈已經去了天堂,壹切都被原諒了。娶媳婦和賣淫都不用選日期,這叫搶著結婚。壹直到年底,還有很多結婚儀式。民謠有“歲顏村忙婚,宜春帖逗春色。燈前姐妹私下私語,今年是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