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福州港的歷史演變

福州港的歷史演變

福州港位於福建省海岸線中點,閩江下遊入海口,北距沙城港125海裏,南距泉州港157海裏,廈門港200海裏。港區從閩江口蜿蜒向內陸延伸。口外與百泉島、馬祖島相對,口內有石川島、粗蘆島、瑯岐島等天然屏障。兩岸群山夾山,地勢險要。可以追溯到閩江溝通閩江水系,可以跨海到達省內外港口和世界上很多港口。自古以來就是閩江流域的貨物集散地。

漢朝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壹為閩越王,東野(今福州)為其都城。據史書記載,東漢八年(公元83年)“舊交趾(今越南)七郡捐轉運,皆自東野,渡海而來”。東野港成為當時中國南北貨物轉運的口岸站。東冶港據說是福建商埠的源頭,500多年來壹直是福建最大的對外交通港口。

唐朝至五代

唐開元十三年(725),改稱福州。中唐至五代時期,福州是海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與廣州、揚州並列為唐代三大通商口岸。

五代時期,王及其後裔十分重視福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的發展,並(王)在福州設立了城市海運公司,作為管理海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利益牽涉深遠,船多勢眾”,福州港的海上交通得到了進壹步發展。南海的三個佛教國家相繼來到朝鮮,進壹步促進了福州港的航海貿易。

宋元時期

宋代“航道畫江湖,利南海”,有力地促進了內河航運的發展。沿閩江南下經福州港到世界各地的海洋貿易是空前的。這條路線向東延伸到日本,向西延伸到阿拉伯國家。

在元朝,許多商船沿著印度洋航行到這個港口。

明朝

到了明朝,船公司從泉州遷到了福州。此後,福州港作為朝廷與東南亞各國交換市場的港口,對外交通和海上貿易更加繁榮。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 ~ 1433)期間,鄭和七下西洋,船友駐紮在福州長樂、蕪湖等地,待風起航。從明政府與琉球通商開始的500年間,朝廷下令禁止往來福州的船只,直到清光緒五年(1879),中國與琉球的貿易仍在繼續,福州港也是中國與琉球交流的門戶。

清朝

早在17世紀中葉,福州港就引起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註意。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簽訂的《南京條約》將福州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壹。

鹹豐十壹年(1861),福建海關(陽關)正式成立,名義上由閩浙總督、福州將軍任命的官員監管,但實際上海關主權被邊緣化,由洋稅司掌控。

福州港列為通商口岸後,由於港口設施處於天然或半天然狀態,港區內的階梯式碼頭與天然的傾斜沙灘交織在壹起,市區港內水深較淺,1000噸以上的外國船舶和商船無法直達,於是水深與馬尾相對的白巖灘作為錨地裝卸和旅客中轉地,客貨都要靠船只過駁。

摩登時代

民國8年(1919),福建海關管轄的閩江疏浚工程局成立,在閩江沿岸拋石築壩,疏浚馬尾至福州市區的航道。曾經,從上海駛往福州的千噸級輪船可以到達市區碼頭。

民國24年,福州臺江蔣斌路上修建了六座小碼頭,俗稱壹至六碼頭。與此同時,荷蘭人被上海鐵廠雇傭並承包。民國25年,馬尾羅星塔岸邊還修建了兩座可停泊4000噸海船的浮式碼頭,還修建了兩座倉庫,是近代福州港僅有的碼頭泊位。

建國後相當壹段時間,海峽兩岸面臨對峙的緊張局面,港口建設發展緩慢。馬尾港區吞吐量1966只有30萬噸,臺江作業區1966只有23萬噸,1967只有241700噸。

1978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福州港利用中央賦予福建省的特殊政策,抓住有利時機,大膽改革,措施靈活。在過去的11年裏,港口和航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長12.6%,65438+。集裝箱運輸也發展迅速,現已擴展到40尺集裝箱的裝卸,1989裝卸24538標箱。

如今,福州港萬噸級煤炭碼頭已建成投產,新港區項目(萬噸級普貨碼頭、6萬TEU集裝箱碼頭、7500噸級客運碼頭)即將建成投產。12大型浮橋可同時系泊10萬噸級船舶和16個錨地;現有倉庫40000平方米,堆場11000平方米,裝卸機械200多臺,300噸駁船40多艘,建港船舶32艘。開通國際航線,延伸至歐美、日本、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30個國家的港口。萬噸級海船能可靠靠泊,近海航道基本滿足設計水深要求,萬噸級海船壹潮就能出港。已成為具有壹定規模的內外貿口岸,是全國18樞紐港之壹。

  • 上一篇:海南有哪些小吃?
  • 下一篇:葡萄牙的旅遊景點排在前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