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燈會和猜燈謎。
在福建舊社會,壹般來說,從正月初九開始,燈籠市場就開始熱鬧起來,到了正月十三以後,幾乎家家門前都掛滿了燈籠。
元宵節給新婚婦女送燈籠是舊時代福建的壹種習俗。各地送的燈籠樣式不壹樣,目的卻是壹樣的:為了?天鼎?。福州有娶女未生男者,正月初壹送觀音燈籠,意為送丁;如果婚後已經生了男的,他娘家可以發各種燈。田丁載?。閩南各地的新婚婦女要獲贈壹對白芙蓉燈籠,婚後生過男人的要獲贈壹紅壹白。燈裏有蠟燭,不然會燒著的。燈籠火通常被認為是壹件喜事,叫做。出丁?白光火被認為是男孩的吉兆,紅光火被認為是女孩的吉兆。這當然是人民願望的表達。
在閩南的壹些地方,比如漳浦,元宵節還有另外壹種叫法。穿燈腳?元宵之夜,新婚的新娘和村裏生了男孩的媳婦,必須穿紅戴綠,盛裝打扮,手拿吉祥物,在婆婆或其他老年婦女的陪同下,走在大足祠的燈棚下,這是壹種習俗。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新媳婦介紹給祖先和村民。至於已經生了男孩的小媳婦,也是通過燈腳來告慰祖先的。
元宵節期間,各地都很熱鬧,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比如福州的南後街和泉州的西門街,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很多:燈籠、合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煎餅燈,應有盡有。
舊時福州南後街有壹盞橙燈。吉迪恩。近音),紙做的。它的形狀像壹個巨大的橙子,造型簡潔大方,人們愛看。還有壹個真的橘燈,是用大塊的新鮮橘子皮做的。做法是在靠近蒂的地方切平,取出橘肉,留下空殼,然後用小鐵絲系上燭臺,放入空心的橘中,插上小蠟燭,點燃。橘燈的燭光透過紅色的橘皮發出明亮的光,成為壹件具有形體美的藝術品。有人曾寫過壹首詩贊美:割橘天者,不如觀蓮花燈。?
元宵節,有的地方把燈折成山,叫“山”?鄧山?還是?鰲山?。這個鰲山壹開始只是壹些富裕家庭設立的,供任何人觀賞,後來又設立在寺廟、神社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觀賞熱鬧。在鰲山,除了各種燈籠,還有許多珍貴的手工藝品和古董來裝飾它。龜山風光?,非常壯觀。
龍燈是福建元宵節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的長度是10英尺,有頭有尾。龍身九段或十壹段,覆以長絹繪鱗,每段燃燭,引壹燈球,十幾個人共舞,屈曲盤旋,隨燈球上下,來回敲鑼打鼓,聲勢浩大。夜宵時龍燈在街上巡邏,放鞭炮表示歡迎的人會進入家庭庭院跳舞供人觀賞。舞會結束後,主人會送他們壹份小禮物作為感謝。這種龍燈福州人叫什麽?舞太平龍燈?。龍燈是各地寺廟制作的,節後收藏在寺廟裏。它們將在明年裝修後重新使用。
燈謎以前是在私人家裏或壹條街上舉行,後來集中在公共娛樂場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開元寺,廈門在中山公園或工人文化宮,漳州在公園裏的文化中心。這些地方大多既有猜燈謎,也有大型燈展。
元宵節本來是壹個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習俗,帶有人們祈福的美好願望。時至今日,福建各地仍每年舉行元宵節,只是燈籠裏的蠟燭換成了電燈,彩燈閃爍,呈現出迷人的夜景。
福建元宵節也有客家人不做燈,就是永定的李。他們在正月十五還有壹個活動,家家戶戶都忙著掃墓祭祖祭神。春節?。永定李姓的人元宵節不點燈是有原因的:相傳公元684年正月十五,唐朝皇帝李治在觀燈時很高興。當他得知薛剛踢死了李奇,他從欄桿上摔下來死了,他嚇壞了。正月十五成了李家悲慘的壹天。為了讓每壹個李姓的人都記住這個悲慘的日子,後來唐朝統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李家不許放燈籠,違者拒不承認是李家子孫。永定客家人從中原遷來,保留了元宵節不放燈籠的傳統。
廈門有很多民俗,這幾年隨著時代的進步變化很大。為了入鄉隨俗,特此介紹如下:
正月初壹,拂曉開門,梵天香爆,曰“開右”。早上祭祖是壹天,糞水不倒戶外。
有壹年除夕,官兵們忙著過年,疏於防守。大批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抗敵。經過兩天三夜的激戰,日軍戰敗,但城內軍民傷亡慘重。第三天,人們埋葬親友,哀悼死者,大聲哭泣,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其他家庭拜年。第二年的初三,廈門居民就把這壹天作為忌日,久而久之,就成了壹種慣例。
正月初四,拜佛者會燒紙帛馬迎神,也就是12月24日迎神。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生,香案供奉神。但是,如果妳失去了妳的家人,妳將停止提供兩年的犧牲。
正月初十,大地誕生。我們不會每天砍柴或挖土。並向普通物品獻祭。
正月十三,關君生日,商賈紛紛祭奠。
正月十五,上元或大元,也就是三公皇帝的生日,會放五顏六色的燈籠慶祝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