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過年習俗,有人給我15財富。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過年習俗,有人給我15財富。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部,是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七縣的交界處。北、東北、東三面與浙江省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與江西省廣豐縣毗鄰,東南、南、西三面分別與省內松溪縣、簡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全境位於東經118 11 '-118 49 '和北緯27° 32 '-28° 22 '之間。縣城位於南浦街道,位於東經118 31’—118 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218公裏,距南平駐地150公裏。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交通地圖。

、距離邵武市123.5km、距離武夷山市54km、距離福安縣賽岐港(距離浦城最近的港口)155km;距浙江省會杭州302公裏,距江山89公裏,距衢州120公裏,距溫州207公裏。距江西省會南昌271公裏;距上饒市區80公裏;它距離上海464公裏。新石器時代,先民居住在南浦溪主要支流兩側。西漢時期,浦城是閩越的活動中心。蒲城建於薊縣之前,因西漢中期東越王虞山建臨浦而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196 ~ 200年),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的五郡之壹。三國叫,唐叫唐興,武周叫武寧,武則天走後叫唐興。唐天寶元年(742年),東越王虞山在林西建城,名浦城縣,簡稱“浦”,又稱“南浦”、“柘浦”。是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壹。8月23日至6月27日(8月1934至6月1938)為行政督察辦公室駐地。縣城地勢由東北、西北向中南部傾斜,仙霞嶺余脈由東北向東南環繞東部邊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90多座,其中東北部的營盤尖為全縣最高峰,海拔1.664米。山區面積41.23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1.26%,耕地面積58.4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53%。縣城中部大面積燕山期花崗巖形成低山丘陵,被河流侵蝕形成許多寬闊的河谷盆地。大部分土壤屬於浦城縣電子地圖。

[2]閩西北低河谷盆地的紅壤和灰泥土。仙霞和武夷的余脈在國家北部的低山丘陵中交匯,魚梁嶺是岷江和信江的分水嶺。中國的河流和小溪是岷江、曲江和信江的源頭。幹流南浦溪是閩江的源頭,發源於縣城北部的柘林,南出境,註入建溪,與閩江匯合;東北山區是浙江錢塘江等匯水區。西北部的潘亭溪和古樓溪流入江西新疆。全縣水域面積654.38+0.55萬畝,占總面積的3.05%。全縣河流年均徑流量31.21.3億立方米,理論水電儲量25.08萬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全長189.2公裏,流域面積2817.39平方公裏。全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平均日照1893.5小時,年平均氣溫17.4℃。根據2000年10月前的數據,縣城東西寬61公裏,南北長87公裏。全縣國土面積3383.02平方公裏,占全省國土總面積12.4萬平方公裏的2.73%,管轄面積3387.02平方公裏(國土面積減去其他縣插花面積,加上其他縣花卉種植面積)5438年6月底+2000年10月劃定法定邊界線。根據新劃定,縣行政邊界線長455.55公裏。其中省界240.95公裏,省內縣際214.6公裏。第壹,福浦城縣

全省最早的五個縣之壹。浦城是古代閩越文化的發祥地,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2005年被評為中國新發現的十大貓兒弄商代古窯遺址之壹,為研究中國早期陶器制造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蒲城縣建立於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至今已1811年。歷史上有過8位宰相,20位大臣,4位狀元,172位秀才。縣內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福蓋山、匡山和九杜詩。江淹、陸遊、朱、徐霞客、林則徐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浦城工作生活,寫下了大量廣為流傳的優秀作品。二、三省七縣。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進入福建的第壹關。分別與浙江省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江西省廣豐縣接壤,與本省簡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接壤。全縣轄19個鄉鎮(街道),296個村(居),現有人口40.79萬人。三。浦城縣交通地圖

[3]“八山半水半田”。全縣面積3383平方公裏,是我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區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654.38+0.5萬畝。是全國乃至全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736.5438+0%,森林蓄積量986.5438+0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第四,山延二脈,水註三河。縣城西北是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是仙霞山脈的延伸。浦城是三江的源頭之壹,有溪流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裏,省道華沖線貫穿東西,小浦線、顧二線連接東北、西北,正在建設的浦南高速是京臺高速進入福建的第壹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四、除石陂鎮、水貝街鎮等少數鄉鎮使用閩北方言外,其他大部分地區使用吳語的浦城話。浦城的丹桂浦城被譽為中國丹桂之鄉,浦城的丹桂是中國優良的桂花品種之壹。當地叫桂花,屬於桂花群,主要品種是桂花。其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在《九歌》詩中寫道:“扶北鬥飲桂漿”“信義車西結桂旗”。其中桂花糖漿可能是壹種加入桂花釀造的酒,這是最早可以考證到的提到掛花和桂花酒的文字。必須說明的是,蒲城在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223年屬於楚國,20歲進貢,楚國的屈原就在這個時期。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21年),經典《山海經·南山景》(作者眾多,姓名不詳)中提到“南山之首,名曰Xi,頭上滿桂冠”。“南山”壹般指南方的山,是最早提到桂花起源的詞。司馬遷《史記·西漢貨殖列傳》(寫於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1年)提到:“江南玫瑰、梓、姜、桂……”(中華書局版,第3253頁),這是正史中最早提到肉桂生產的文字。西漢元帝前後(公元前49-34年),劉欣撰寫了《西京雜記》,其中記載:“漢武帝初建上林苑時,群臣獻奇花異木二千余種,其中木陶桂花樹十株”。我還記得:“漢朝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南越斷後,武帝在上林園修建了富麗宮,這裏廣泛種植了奇花異木,其中有100株桂花。大部分都死了,桂花是幸運的。”這是最早的移植桂花的記錄。據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卷114)記載,梁武帝破南越時,東越國王虞山駐紮在浦城,在此建有行宮和浦城、臨江、漢陽三座軍事城堡,借機與漢作戰。丁原第六年,梁武帝派四支軍隊去討伐。次年,虞山戰敗。於是天子詔令、文武百官都把自己的人遷到了長江和淮河之間,東越就空了此時武帝正在修建富麗宮,可能會讓越南人移植到北方缺乏的桂花樹上。這些關於桂花起源、種植、利用的最早文字記載,都與浦城有關。南朝宋二年四七四年,江淹被貶為(蒲城舊稱)秩,在郡內愛山愛水三年,留下詩10余首。其中多歌桂花。江淹在《騷雜言·樂曲池》中押韻:“北山Xi戴白,南江絺疵葉適。紅頁峰如彩虹,黑樹如畫...桐葉遮日,桂枝刺天。”懷疑蒲城酒杜詩勝的風景。《田》贊賞的向上運動。對應上壹句話,可以想象桂樹在浦城的繁榮。2003年,浙江大學植物學教授於明建來浦城考察桂花時指出,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下時,桂枝是直上的,這是桂花的特點。江淹在《雜言愛遠山》中說:“香枝嫩葉茂。”他在《苔上賦》中說:“假綠條常綠,黃花存金。”都是唱桂花的好句子。郭沫若《廣寒宮》詩中,用“香枝”代替桂枝。江淹名詩《遷陽亭》中說:“漢使千年連,吳兵千年連”;“桂枝命斷,煙獨坐。”是江淹在千陽(今鹹陽)重鎮觸景生情的壹句話。江淹的詩是1530年前的,是浦城最早的桂花詩。可見當時浦城種植的桂花樹很多,說明浦城種植桂花樹的時間遠在南北朝之前。唐貞元元年(785)左右,閩南莆田人林丕的兒子林藻、林雲進京趕考,途經浦城縣柘桂嶺(又名吳仙玲,古代福建進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嶺南高亭的墻上,林藻寫了壹首詩《柘龜嶺》來表達他的抱負。詩中寫道:“兄弟各折壹桂,飛至嶺頭合照。”。結果兄弟倆先後中了中獎令,史稱“郡人舉進士從藻始”。在貞元,林藻是朝廷重臣。9人官至刺史林丕子,名為九穆林賈,故名蒲城九牧村。傳說哲桂嶺有桂花林,九牧成為人才福地,是吉祥桂花樹。此後,晚唐詩人、林藻同鄉黃桃也曾來過浦城,留下了《南浦賦》千古絕唱,載入清嘉慶新修的《浦城縣誌》。傅仲雲說:“城郊天路口,我為爬柳條渡發愁;采蕨山之前,先忍著看看謝偉的月桂。”桂花樹的木質細膩,堅硬,富有彈性。浦城人自古以來就以此為船、桿,可見桂花樹在當時的普及程度。此後,黃桃壹直在(894-896年)當學者。他寫了《玉緹》這首詩,詩中說“沒有比爬丹桂更有害的了”。蒲城的民俗很神奇。宋嘉佑二年(1057),蒲城人張衡,第壹進士,薊縣書院官。他回鄉捐修祠堂子福寺(距五音橋3公裏),並題寫《子福寺》詩壹首:“文昌群星常在,廣西故裏不空。”以浦城張家壹代為榮(2中狀元,20余進士),“桂籍”指其科舉世家,也可視為出桂祖籍。張衡中狀元時,(趙真)為狀元張衡寫了兩首詩,詩中寫道:“臨高震動於前山,丹桂花開時,萬裏聞香”。古詩講究用典,“臨高”其實指的是張衡六祖張在鈞墓前的鰲頭山(在浦城李安堂鎮漁樂村)。“丹桂花開萬裏香”中的“丹桂”二字,可能也是壹個真實的參照物,是皇帝聽說張衡的家鄉是丹桂故裏的感覺。這首詩是歷史上歌頌過蒲城丹桂的最高級別人物。另外,宋仁宗詩中所謂的丹桂,並不是詩人濫用“丹”字修飾桂花,也不可能把殷桂和金桂說成丹桂。這裏出現的丹桂應該真的是指現在概念的丹桂。這是更早的記載桂花品種的文字。南宋時,浙江天臺人陳靜儀撰寫了《方泉北祖》(1256),記載了花卉、水果和植物。“還有很多其他的書沒有收錄,可以用來考證。”這是壹本完整記錄花草樹木的書。他整理了《爾雅》中的壹段話:“桂樹葉,名桂花樹。”花淡白色,帶紅色的叫桂花;黃花能生孩子。在叢生的巖石和山脊之間。同時,《丹桂》的寫作比宋仁宗的第壹首獲獎詩晚了200年。吳,南宋錢塘人,著有《梁璐之夢》、《清乾隆浙江通誌》等。記載宋高宗南渡定都臨安後,曾在德壽宮賞桂,香山有《儒林外史》。他看到桂花突然變紅,有壹種奇怪的香味,就獻上了,高宗雅很喜歡。許多桂花研究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桂花出現的最早記錄。然而,宋高宗(趙構)於1127年南遷建都,比宋仁宗(趙真)首獎詩晚了70年。據史料記載,桂花的顏色是由芽突變產生的,較早出現銀桂花,較晚出現金桂花,最晚出現丹桂。因此,從品種的進化規律來看,金桂品種群比印規品種群進化程度更高,而丹桂品種群進化程度最高。根據古詩中對桂花的描述,唐代前後,栽培的桂花以銀桂花為主,唐詩中幾乎無壹例外地把桂花的顏色描述為白色。宋代對黃桂花的描寫很多,如楊萬裏的詩:“西風夜半散麩金”;範成大詩:“金粟枝壹夜開”;鄧芝鴻詩:“李安運舊桂花入新黃”,可見北宋桂花以黃丹桂、金丹桂為主,為世人所愛。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約1151年)寫過壹首《鷓鴣天》的詩,說“天昏地暗,黃體軟,情絲遠,只剩香。為什麽要淺藍深紅?是壹等花。”在她看來,好像桂花只是淡黃色,而不是深紅色。的確,丹桂的描述只有南宋才有,品種稀少珍貴。北宋中期(960-1125),宋仁宗有寫丹桂的詩,所以這個時候的丹桂真的很少見。浦城具有桂花生長的良好地理和自然條件。根據近年來桂花研究專家的最新成果,“桂花適宜於我國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地區”,“因為桂花在每年秋季開花前夕,需要24℃以下的寒冷濕潤氣候;此外,入冬後還要求有0-10℃的相對休眠期,才能孕育來年的花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楊主編《中國桂花集成》第9頁)。浦城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水熱條件良好。秋季桂花開花前有典型的低溫濕潤氣候,當地人稱為“凍桂花”,再往南100公裏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北方杭州的氣候和浦城很像。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長演化的良好條件,桂花品種出現較早是可能的。蒲城種植桂花的數據,古代縣誌應該有記載。現有文獻記載,隋唐時蒲城有圖,最遲宋代有縣誌,但均已失傳。迄今為止,保存最早的縣誌,即《浦城縣誌》,是在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修訂的。其卷十壹《土產·花卉·土產》都記載了桂花的生產,卻忽略了對古誌的提煉。此後,清代順治、甘龍兩縣誌均有桂產記載。清嘉慶十四年(1809)《新建浦城縣誌》產量卷中有詳細記載:“鎮桂花有白、黃、紅三色,月花名桂。”習俗卷中也記載:“除夕之夜,換門神春聯,蒸年糕,釀紅酒。“蒸糕做好以後,要撒上壹層紅桂花(花),釀紅酒的時候也要加紅桂花,這是喜慶吉祥的表示。這些做法代代相傳,但記載簡略,無人記得。還有壹種自古以來浦城獨有的風俗,在別的地方獨壹無二,但在浦城卻是家喻戶曉。無壹例外都是用桂花茶請客。在家裏,每壹個正月的客人,或者平日來訪的遠客、貴客、貴客,主人都要奉上壹杯桂花茶,用早在秋天就提煉密封好的桂花紅(白糖泡的開水)沖下開水,杯中的花瓣便會綻放出如丹般的鮮艷,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當代浦城人、前港臺都市報總編輯朱文山、廈大教育學院副院長沈等都曾為此發表過專題文章,但國外專家編撰的《桂花集成與百科全書》只記載了桂花茶配桂花。的確,即使在浦城的鄰近縣市,也沒有制作桂花、桂花茶招待客人的習俗。從這些事實可以證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供奉桂花茶是浦城特有的風俗。明清時期的浦城,桂花的種植相當普遍。城裏的房前屋後,鄉下的田頭,野外的山腳下,都是桂花常青樹,幾乎到了滿山野花的地步。孫振豪(字如溪),青浦市人,回李為官,建魯郊,姻親鄭天金作詩慶賀。詩中說:“小樓細居附郭儀”,“桂蘭森爭階下”,可見屋前桂花多種。浦城縣城東的仙樓山,古稱月山,是該市的枕頭山(浦城老街呈美女軀幹狀,仙樓山是她頭頂的枕頭)。山中有壹景,名為西陵沼,呈曲流潭狀,在仙樓山西麓,地址今存。舊日,沼澤中升起壹塊石頭,上面用隸書刻著“西陵沼澤”四個字。或許該詞的本意是借《楚辭·劉向》中“九賓朝西”壹詞來呼西神;也許是因為秋天在西方,尤其是秋神。簡而言之,有對上帝的呼喚,上帝在沼澤地上有壹棵巨大的桂花樹。清嘉慶《新建浦城縣誌》說:“世間有壹棵巨大的桂花樹,已有數百年。“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飄香,城中百姓視之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縣南浦書院講學陳卓佐《月山集聲》,詩中“西陵沼”說:“靈石浮於沼西,丹帕照於秋。我對九靈的到來起了疑心,桂子飄了下來。原浦城縣,時任南平同壽的袁譚跨過浦城,並寫下壹首詩:“獨從,天香自開。”。”後來詩人鄭譚撰文寫道:“丹桂生於秋風,其花亦燃。孫林的作品和詩雲:“靈石中有花”等等。雖然時過境遷,但妳依然可以想象當時古廣西的偉大,堪稱浦城壹絕。民國31 (1942)春夏,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日軍飛機頻繁轟炸,公路沿線桂花樹被毀。然後國民黨軍撤退,幾十萬軍隊駐紮在浦城。壹些沒有軍紀的傷兵砍伐了駐地附近的風景林,壹些桂花樹受害。解放後的近十年,由於各地大規模建設城市,出現了用桂花樹綠化城市的競賽。於是,浦城丹桂備受商家青睞,甚至上海、北京等地的壹些國家級大型樓盤都有意采購種植浦城丹桂。於是在浦城周邊臨時建起了10多座園林苗圃,專門競相購買浦城的古桂花或大桂花樹。粗略估計,運出去的樹不少於2000棵。壹方面說明浦城丹桂在國內確實很有名氣,另壹方面也在壹定程度上破壞了浦城的生態資源。盡管如此,浦城縣的桂花,尤其是桂花,在全國仍占主導地位。桂花樹不少於654.38+0.5萬株,桂花種植規模超過2萬畝。中國成千上萬棵古桂花樹依然枝繁葉茂。浦城臨江鎮水東村楊柳澗自然村壹戶村民家門前的大空地上,長著壹棵古桂樹,當地人稱之為九頭檀桂王。樹高15.6m,冠幅18m,覆蓋面積230m2。該樹在0.5 m的基部有9個分枝,2個分枝各長在1.5 m,形成壹個巨大的樹冠。金秋時節,桂花飄香,滿樹桂花似火。從近處看,這是龍珠的壯麗景觀,從遠處看,它就像壹個紅色的大球。九頭桂花王的樹齡已被專家確定為1100年以上,在《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中被列為“唐桂”。古桂花最大的單株直徑,除了最近在涪陵鎮梨園村賣的壹棵直徑1.4m的檀桂王,現在是涪陵鎮井坑村的壹棵樹,胸圍3.8m,直徑1.2m,緊接著同壹地方又有壹棵樹胸圍3.1m。其年齡待定。浦城縣領導非常重視浦城桂花樹的保護和發展。1989 7月21浦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將桂花列為浦城縣國花。2003年,縣政府將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2007年6月65438+10月11,浦城縣申報“中國丹桂之鄉”,經中國經濟林協會批準,正在命名中。浦城作為丹桂之鄉,得到了國家的認可,浦城丹桂的保護和開發前景會更好。

根據浦城縣衛星地圖

[4]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規定,根據縣人口普查辦公室電腦匯總數據,2000年6月165438+10月1日登記的全縣常住人口為321272。全縣有89469人居住在縣外;戶籍在縣外(含縣外、省內、省外),普查登記時居住在縣內的人口為8967人。兩者凈流出80502。按同壹口徑計算,全縣人口為401774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990人的385566人增加了16208人,年均增長0.42%。本次人口普查登記的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18244,占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人口普查時的2937人增加了91人。據縣統計局統計,2005年底,全縣總戶數為11109,其中男性21121,女性195988。18-35歲110656人,35-60歲1601797人,60歲以上53334人。

建安元年(196),漢民越王虞山在柘溪河畔建城,嶽普城屬會稽縣永安(260)。吳興縣隸屬建安縣,隋朝將該縣並入建安縣唐武德(621)。改稱唐興郡,第二年封吳侯(691)。唐興郡天寶元年(742年)更名縣名。蒲城隸屬永安軍,建寧軍與建寧路,建寧府與建安路。1932年,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蒲城,建立蒲城蘇維埃政府。5月1949,解放歷屬於建甌區、建陽區、南平區。

如果設置壹個縣,就必須設置壹個政府辦公室,也就是地方長官的辦公室,俗稱衙門。浦城支所是從哪裏開始選址的?從那以後發生了什麽變化?浦城縣縣長陳國發應該記得這個。

蒲城縣誌已失傳。至今保存完好,最早的縣誌是《浦城縣誌》,成書於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這部編年史第壹卷《縣治圖》顯示,衙門位於廣祿街以東,即今天的縣衙大院所在地。《縣治》卷二記載:“蒲城縣初置安,名韓興。唐天寶元年改為蒲城。自古以來,規矩不動。“由此看來,自建縣以來,縣府壹直設在今天的縣衙大院,歷代末有所改變。清嘉慶十四年(1809)新修訂的《蒲城縣誌》中,對蒲城縣址以小紙條的形式提出質疑,稱:“今遠在五裏縣東鄉後洋(今萬安縣頭村後洋自然村,當地名石牌),土人雲為蒲城縣,城基遺址及縣治教場猶存。這只是我們祖先的傳說和推測,需要文獻和考古的新發現來證實。在《史跡》壹書中也有記載:“三國吳吳興亭:在縣城北隅黃花山腳下,吳永安(258-264)改郡為吳行健。“因為黃花山在浦城壹中校園內,所以縣城包括縣令府最晚在三國吳永安(可能更早)就在現在的位置。對蒲城縣農業

在上述明、清兩則縣誌中,對執政地點的定位略有不同。我想,在沒有其他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情況下,我寧願相信比較早的縣誌,也就是明朝的《萬歷紀年》,說“歷代以來,治所不變。”自建縣以來,治所壹直設在縣政府大院。因為更早的縣誌更接近事物的起源,而且在那個時候,有可能看到早期的蒲城縣誌。歷史上,蒲城支所的選址主要以地理、陰陽為主。據清嘉慶《新建蒲城縣誌》記載:“昔人觀陰陽,觀流泉,築於此。”民間傳說主要有三種:壹是面對官印。知所的所在地坐北朝南,正對著南浦溪南面的壹個圓山包,像壹個官印。二是風水之地。在東部,靜泉河從山上流下來。治療前,可以看到東來的南浦溪,但看不到;南浦溪有龍(相傳形似龍,溪中有龍潭),與回龍山(支所對面朝東的山頭)相接;回到位置上。第三是峰會。據《明萬歷紀年》記載,浦城縣有12條街道,主要街道的形狀都像人仰躺著,世界上稱之為美人形。仙樓山為枕,故又稱枕山,以衙門前為頭,鬧市街(今愛民路)為頸,鐵直街(今黃花山南路)、小路邊街(黃花山中路)為手,大石街為胸。從大石街開始,以錢潔(現勝利路)和厚街(朱敏路)為支路。兩腿之間有壹口清澈的水井,每月壹次水變黃。明萬歷之曰:“普治山川得勝,安住厚宅,使事定。”從縣城到街道的人字形布局,寓意“更好的人”。縣令府位於腦後腦,在當時有特殊意義,所以歷代都不敢動。久治浦城縣煙草公司

據說縣政府辦公樓“規模大,廳堂深,歷史長。”歷史悠久,在同壹個地方反復修繕。自南宋以來,有過多次大修。宋代紹興元年(1131)被戰爭徹底摧毀,紹興四年重建。至元十壹年(1274)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明鄭桐十二年(1447)增置。正統十四年部分毀於火,景泰二年(1451)建成。清順治七年(1650),康熙三十年(1691)重修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失火後重修大堂,乾隆五十二年(1787)毀後重修西廳。道光三十年(1850),頭門被火燒重修。鹹豐八年(1858)毀於戰火,同治五年(1866)重建。民國30年4月5日10日軍飛機轟炸大堂。1952,東廳改建為壹座土木結構的西式平房,即縣政府大院大門東側的信訪局,占地近300平方米。它是解放後縣政府的第壹座辦公樓,縣政府的所有內設機構都在這裏辦公。1956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廳,磚木結構兩層,面積約400平方米,是全國人大和政協的辦公樓。同時,還將修建壹個土建結構會議室。1965,大門西側有壹間辦公平房,磚木結構,占地近300平方米。同時,縣人委(辦公樓)為三層磚木結構,面積約400平方米,即現在的人事局、農辦等辦公樓。1971年4月* * *浦城縣委設在縣人民政府大院。1980改建縣政府大門,1981新建縣政府辦公樓,四層混凝土結構,面積約400平方米。因為醫院的會議室已經成了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了壹個大會議室,鋼結構簡單,可以容納100人。至此,政府大院建築初具規模。

2.福建省浦城縣萬畝油菜園

2008年總產值為41.4億元,增長1.4%,是1年來的最高增幅。第三產業結構為33.50∶30.30∶36.2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26.23%,提前三年實現“十壹五”目標,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543.8+73億元,增長3.465.438+0%,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654.38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7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365438美元+20萬美元,增長8%;外貿出口4851萬美元,增長1.9543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長20.35%;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增長13.3%。銀行存款增加14.84%,貸款增加38.32%。城鎮登記失業率3.37%,人口自然增長率6.3‰,年末登記人口41.46萬人。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54.93億元,增長65.438+03.6%。財政總收入突破3億元,增長4.93%;地方財政收入21億元,增長4.9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59654.38億元,增長19.2%;農林牧漁業產值25.64億元,增長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32億元,增長26.3%。實際利用外資3605萬美元,增長5.0%;外貿出口6750萬美元,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438+7900萬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5元,實際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6107元,實際增長7.8%。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2%。年末財政存款余額52.39億元,增長20.28%;貸款余額26.95億元,增長65,438+09.99%。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65438±0.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65438±0.5%,化學需氧量下降26%。

工業經濟

全年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19.4438+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96家,實現產值236654.38億元,增長29.0%;生化、輕工紡織、林產加工、食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產值265438+4600萬元,增長28.8%。市縣聯合開發的榮華山工業集團完成總規編制和102公頃土地的征用;浦城工業園A區基本實現“三通壹平”,入園企業32家,其中規模企業19家,實現產值5.78億元,上繳稅收2260萬元;蒲潭鄭達新區年產1000噸鹽酸金黴素項目建成投產。依法同步實施國有集體企業撤市入園、土地收儲、職工改制等“三合壹”改革,財政投入2728萬元,整體兌付債權654.38+0.56億元;投資1236萬元完成閩北縣制藥廠、織布廠、燃料公司改革。

農村經濟

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1.57億元,增長6.4%。糧食、煙葉、竹木、畜禽、食用菌、蔬菜五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其中糧食總產量21.92萬噸,煙葉1.06萬噸。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成功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3家,產值9.68億元,增長44%。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評選出2893名農村“六大員”。啟動國有農(林)場稅費改革,全面完成鄉村債務清查,進壹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

項目開發

全年* * *開發項目223個,其中工業項目172個,投資165438+5600萬元。山海合作項目實際到位資金654.38+0.97億元,增長33.54%。浦南高速浦城段89.03公裏路基全面成型,序貫工程全面完工;302省道浦城段47公裏拓寬改造工程投資4000萬元,路基成型18公裏;龍浦高速公路獲省政府批準,並完成“工作許可證”審查。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92萬元,硬化路面143公裏,新建農村五級客運站4個、客運候車亭104個,新開行政村27個。總投資3.7億元的潭桂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九丘、九牧兩個11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1.2億元。

城市建設

  • 上一篇:禮儀有哪些分類?
  • 下一篇:立春吃什麽傳統食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