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們創造了更加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世界似乎壹直在變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的人們行為和觀念的這些變化也對傳統藝術(音樂、詩歌、繪畫、雕塑、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技術使今天的藝術家能夠完成壹些他們的前輩不能,甚至不能完成的事情。
機械化相當於“非人化”的新藝術標準,在現代建築中更加明顯。建築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接近的藝術之壹,我們每天都在和它打交道。然而,建築也是受科技影響最大的藝術之壹。技術發明帶來的建築方式革命,意味著長期以來以石頭和木頭的耐力為基礎的比例制的終結。至於古典建築,由於平拱的使用和大量支撐的需要,實體壓倒了空間的限制,新舊的沖突尤為明顯。鋼筋混凝土允許更大的跨度,這使得建築開始重新考慮空間的概念。經過長時間的水平,建築又變得垂直,比如紐約的摩天大樓,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度競爭。現代建築師似乎以對抗地球引力、證明自己的大腦優於物質為榮。原有的結構精巧、古樸大方的拜占庭式建築,以及構思獨特、精雕細琢的宏偉哥特式建築和希臘式建築都不見了。而是通過精確的測量,盡可能多地使用沒有壹寸空間的現代建築。這類建築的典型特征是逐漸忽略了傳統意義上的審美標準。如何更好地利用建築面積和形式的統壹與單壹,成為現代建築的基本特征。如果說現代科技的發展抑制了現代建築的美,那麽繪畫可以算是現代科技的受益者。照相機和攝像機的發明,讓繪畫在過去社會的主要功能之壹——記錄當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變得不那麽重要了。藝術家開始重新思考和闡述藝術形式的真正價值。自從印象被註意到,抽象,後印象主義,野獸派,以立體主義為代表的藝術家們開始探索壹種“純粹”的藝術感,試圖使之成為壹種獨特而有生命力的語言。這種探索使繪畫更深入人的感情。繪畫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壹個“主題”,而是開始以更現代的方式反映當代生活引發的靈感,不再像過去那樣註重事件真實性的記錄。比如畢加索的名畫《科爾尼卡》(Kornika),沒有像傳統繪畫那樣把大規模的戰爭直接搬到畫布上,而是用半抽象的扭曲的臉和圖騰般的動物圖形來表現戰爭帶來的痛苦,讓觀眾很難像照片壹樣贊嘆其技藝。如果不是技術的作用將繪畫從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很難想象西方畫家純粹直接的情感表達何時才能實現。要知道,早在我國北宋時期,當時的畫家們就已經開始探索繪畫中的人文精神了。但是西方藝術現在才剛剛開始探索,卻遇到了很多問題。當人們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現代架上繪畫時,不禁會問:現在的藝術家不會畫& lt《最後的晚餐》這樣的作品?現在的時代是不是已經不需要這種現實而神聖的作品了?今天的技術真的能取代這些偉大的藝術作品嗎?這些問題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至今沒有壹致的答案。畢竟人的審美眼光是多樣的。也許現代繪畫以其時代性、快速性和獨特的張力滿足了當代審美的需求。
如果說當代雕塑在表現形式上不能與繪畫相提並論,那是由這種藝術的性質決定的,過去雕塑需要高成本、費力的訓練,這更多是由於社會條件而不是繪畫,理性的建築阻礙了雕塑的發展。現代雕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實在法解釋。所以很多雕塑家開始用金屬和石頭來表現立體主義,比如法國的德尚和摩爾。在現代工業發展中,大量的汽車和工業材料被淘汰報廢,於是很多藝術家利用這些現代技術的殘余進行雕塑創作,形成了所謂的“垃圾藝術”,並開始反思現代技術帶來的各種發展後果。
貢布裏希曾說,“人們應該同情那些與過去的遺產脫節的人。人們應該為能夠聽莫紮特的音樂,欣賞委拉斯開茲的畫而感恩,為不能的人而憐憫。”顯然,這句話已經無法與當今的文化氛圍融為壹體。現在的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藝術,不管這種藝術是好是壞,畢竟只是新產品。它還有待發展和升華。當然,科學對藝術是致命的這種譴責,只有在對藝術的理解和解釋過於狹隘的情況下才能成立。人類的壹切活動都同樣有效,人的才能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在事實領域打下了自己的印記。科學創造和藝術創造是我們這個時代同樣生命力的表現,科學文明必然會產生大量新的藝術形式。
這種藝術形式必須在歷史上占有壹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