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上的差異必然會給國家的統壹帶來不便。中國分分合合了兩千年,但壹直延續了秦朝的制度,享受著統壹文字的好處,不會因為語言不同而帶來不必要的戰爭。
官方文字是“古隸書”
在秦朝之前,我從未聽說過有人統壹文字,但如此重大的事件,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只提到了“同字書”這幾個字,實在令人費解。兩千年來,中國壹直認為秦始皇用小篆統壹了六國,這源於後來的各種史書記載。
2002年出土的裏耶秦簡已經證明,當時秦始皇統壹的文字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小篆。37000枚裏耶秦簡中,大部分內容是古隸書,小篆占極小部分,完全否定了此前秦始皇用小篆統壹六國語言的說法。
其實郭沫若在《古文字的辯證發展》壹文中早就提到了這壹點。秦始皇用隸書作為統壹的民族文字,著名學者邱錫圭也持同樣的觀點。至於為什麽不用篆書,那是因為在古代毛筆還沒有普及的時候,篆書寫起來太繁瑣復雜了。
秦朝只維持了十五年。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在那個信息傳遞不便,交通極度落後的年代,全國所有人都統壹使用隸書顯然是不可能的。至於小篆復雜的結構,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小篆只能出現在銘文或者印章上,以凸顯皇室的高貴。
在秦朝時期,許多文字仍然被人們使用,但隸書是最廣泛使用的。秦始皇真正的統壹是隸書為主,出土的民間秦簡和官方秦簡都證明了這壹點。隸書以其簡潔的寫法成為當時官民的主流。
統壹的好處
秦始皇統壹了七國文字和度量衡,這是後人不可否認的成就。書寫和度量衡的差異影響著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和經濟聯系。隨著七國的融合,文字和度量衡的統壹也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秦朝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統壹文字和度量衡的大業基本上在六國故裏全部實現,剩下的就留給時間去完成最後的融合統壹。
西漢完全繼承了秦國統壹帶來的好處。後來西漢各大諸侯雖然鑄造的貨幣不同,但並沒有設立單獨的文字和度量衡。可見西漢的文字和度量衡已經初步穩定。
秦始皇的統壹政策影響深遠,加強了中國的區域文化和經濟聯系,成為後來朝代統壹的重要條件。
另壹方面,歐洲雖然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自古以來就是壹盤散沙的局面。除了地理,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經濟,語言的差異。
再看中國,都是用同壹種語言。即使有些地區可能聽不懂方言,但自從秦始皇統壹了語言,不流利也可以通過文字交流。
被時代選擇的偉人
自秦朝以來,中國文字壹直在經歷改革和發展,從篆書到隸書和楷書,不再是過去復雜的象形文字。秦始皇能把戰國時期無定形的古文轉變成直而有棱角的古隸書,是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壹大貢獻。
壹位偉人曾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秦始皇就是這種統壹成果的代表。他只是順應時代潮流頒布了這些措施,而真正的創造者是當時的數百萬勞動人民。
每個時代都需要壹個偉大的人物。如果這樣的人物不存在,時代就會創造壹個,秦始皇嬴政就是這樣壹個偉大的人物。
有人批評他“焚書坑儒”、“東遊求仙”,卻不了解秦始皇對歷史文化發展的貢獻。《史記》中對焚書坑儒的人物和過程有明確的記載。燒壹些沒用的書,殺壹些欺騙皇帝的魔術師,很難確定都是秦始皇的錯。
至於求仙,這個時代還有很多求神拜佛的人,更不用說2000多年前那個相信天命論的時代了。秦始皇作為壹段歷史的代表人物,正確評價他至關重要。他既不能否定自己的成績,也不能無限誇大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