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座城市就像壹個活的有機體。從空中往下看,縱橫交錯的道路像動脈,把城市分割成幾個社區;在每個小區內部,建築之間形成了許多小通道,密密麻麻地遍布在城市各處,小如毛細血管卻充滿活力。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這些小通道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稱之為“弄堂”。
“弄堂”古文字“弄堂唐”。“唐”是古代宮廷門前或祠堂門口的主要道路。這個漢字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它在古代漢語中有很多含義,後來作為“路”,這個含義逐漸被歷史淡化。到了現代,人們已經記不起“唐”這個字和建築的聯系,於是就用另壹個建築上很有趣的漢字“唐”來代替。“唐”以前是對壹個房間的稱呼,和馬路小巷關系不大。但在現代漢語中,它與建築的關系比“堂”更密切,與“堂”諧音,於是“弄堂”就演變成了“巷”。
其實不僅僅是上海人叫“弄堂”,中國的江南地區也是如此。不過弄堂能像北京的胡同壹樣出名,主要還是因為近代上海大量弄堂住宅的興起。這條小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
第壹次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外國人獲準在此居住和經商。1845年,當時的上海地方政府公布了《上海土地憲章》,正式規定了第壹次租界的範圍、租地方式和租界內的市政管理辦法,並加以明確,成為上海最早的外國租界法律條文。在這個章程中,明確規定“外人不得建房租給中國人”,形成了早期“中外分治”的局面。也就是說,在上海開埠的最初幾年,除了租界內的原中國居民外,其他中國人不得遷入租界,租界內的外國人在其經貿活動中也沒有房地產經營活動。
然而,刀社的起義改變了這壹局面。1853年9月,刀會占領上海縣城,與清軍展開了長達壹年半的拉鋸戰。城隍廟大量居民為躲避戰亂而遷往更安全的外國租界,“中外分治”的統治被徹底打破。1854年,英、美、法領事幹脆撇開中國政府,自行修改土地約章,徹底刪除了禁止建房和出租房屋給中國人的規定,“中國人和外國人同居”得到了法律的承認。在租界,外商從事房地產生意終於“合法”了。與此同時,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攻克鎮江,並於20世紀60年代三次進軍上海,迫使江浙壹帶大批地主、鄉紳、富商、官僚攜家帶口投靠上海租界。在1853之前,租界的中國人只有500人,1854激增到2萬人,1865將近15萬人。大量華人進入租界後,極大地刺激了租界內的房地產經營活動。因為人多房少,房價高得驚人,利潤可高達30~40%。很多外商發現,給中國人蓋房子選擇居住,他們能獲得的利潤,遠遠大於,也快於貿易的利潤,而且沒有風險。因此,大多數外國商人很快將他們的業務和興趣轉移到房地產管理上。壹些早期的著名洋行,如老沙洵、怡和、燕吉等,過去主要從事鴉片貿易,現在則大量投資房地產經營。許多外商甚至借錢建房出租或出售。
租界裏原來建的出租給中國人的房子都是木板做的,成本低,施工簡單,建設速度快。從9月1853到7月1854,不到壹年的時間,廣東路,福建路。建起了800多間出租盈利的簡易木屋。這種租來的木屋壹般采用壹排壹排的整體布局,以“李”為名,這就是後來上海弄堂的雛形。到1863,“李”名下有8740套這樣的房子。1870之後,這種簡易木屋因為易燃不安全,被租界當局取締。但由於大量出租房屋可以為租界當局帶來最重要的稅源,房地產經營活動並沒有停止,反而越來越繁榮。然而,早期的簡易木屋完全被壹種新型的房屋——石庫門巷所取代。從此,弄堂正式登上了上海城市建設活動的舞臺,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簡易木屋被取締後,上海租界開始出現用中國傳統的垂直木結構和磚墻建造的新式房屋。這種房子比早期的木屋正式耐用得多。其平面和空間更接近江南傳統的兩層三層四合院或四合院,更適合中國居民的永久居住。雖然比不上過去的傳統民居,院落幽深,也不能鑿石、賞花、折柳,但畢竟還是保持了井井有條、比較完整的客房,樓上是安靜的裏間,普通的兩廂,更適合那些已經離開了過去的生活節奏,開始了現代都市生活,但又或多或少眷戀著傳統生活的上海人。這種民居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民居相對封閉的特點。雖然住在鬧市區,但關起門來也能自成體系,統壹戰線。所以這門變得越來越重要。它總是有壹個石頭門框,門扇是實心的厚木板,上有黑漆和壹對銅環。這種建築風格被上海人稱為石庫門。為了與後來的新石庫門民居相區別,早期的石庫門民居也被稱為老石庫門。整體來看,石庫門戶型是壹字排開的,呈現出西方垂直式的房屋布局。成排的石庫門房子形成了小巷。
最早的弄堂房屋大多位於黃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東、蘇州河以南、老城以北,即今天的黃浦區。如建於1872,位於興仁裏,北京東路以南,寧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以東;位於廣東路的共順裏等等。到20世紀初,仍有大量老石庫門胡同在建。比如位於浙江中路、廈門路的鴻德裏;兆福裏,位於漢口路和河南中路;李付祥,位於廣西路、雲南路和福州路之間。
19年末20世紀初,受租界裏弄房屋的影響,上海老城區內外開始大量修建裏弄房屋。如石楠都史街的綿羊裏、敦仁裏和李吉祥。除此之外,在湖東地區,還有壹個胡同裏的房子,模擬的比較簡單。這種巷子壹般是單開間,兩層樓高,看起來像廣東城裏的老式房子,叫粵式巷子。比如1900左右建成的通北路八代頭,就是早期廣式弄堂的典型。
20世紀以後,上海的房地產商業活動更加活躍。除了老牌的沙訊洋行、怡和洋行,大部分都將主營業務轉向房地產管理,新的房地產商如雨後春筍。比如哈爾濱洋行1901開業,美國華人建築公司1902開業,碧尚壹品地產公司1905開業,都是當時很有影響力的房地產商。在大量興起的房地產業刺激下,弄堂房空前繁榮,在城市中的分布也大大擴大。
20世紀10年代,上海石庫門胡同發生了壹些變化。胡同的規模比以前大了,平面、結構、形式、裝飾都和原來的石庫門胡同不壹樣了。機組占地面積更小,平面更緊湊。傳統的三開間、五開間等平面形式已經很少采用,而大量的單開間、雙開間平面被取代。在古老的石庫門房屋中,磚墻經常被用來代替傳統的立柱來承重。墻壁多為清壹色的青磚或紅磚,但很少像過去那樣塗上石灰。石庫門本身裝飾性更強,但中國傳統裝飾題材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裝飾題材受到西式建築的影響。這種巷子叫新石庫門巷或者後來的石庫門巷。它的分布範圍也比老石庫門胡同更廣。典型的例子有淮海中路的保康裏(1914)、南京東路的李大慶(1915)、北京西路的竹聯裏(1915)、雲南中路的老匯李樂(65438+)。
壹戰後,上海房地產業進入黃金時代。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有300多家房地產商。房地產業的興起刺激了上海建築業的繁榮,也帶來了胡同建築的又壹次建築高潮。整個20世紀20年代是新石庫門胡同最繁榮的時期。由於地價上漲,建築高度發展,傳統的兩層石庫門住宅開始向三層發展,室內衛生設備開始出現。這壹時期的新石庫門胡同,如尚賢廣場(1934)、四明村(1928)、梅蘭芳(1930)、福明村(1931),都有相當的影響力。
在大量修建新石庫門胡同的同時,壹種新的胡同居住形式——新胡同——也由此演變而來。新弄堂取消了石庫門這種居住形式,封閉的院落變成了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的綠色院落。從形式上看,它更多的是模仿西方的建築風格,而不是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各種建築設備也比較齊全。它的分布也是從城市的東部向西部發展。凡爾登花園(1925)、費霞廣場(1927)、靜安山莊(1929)、湧泉廣場(1936)是新式弄堂中比較有名的。
1930年代以後,新式弄堂得到進壹步發展,並演化出壹種更高標準的花園式弄堂住宅。這種住宅從長條形變成了半獨立式,註重樓與樓之間的環境綠化。室內布局和外觀接近獨立私宅,風格多為西班牙式或現代式。比如1936建設的富旅新村,1934的上花園,1939的上海新村。
還有壹些花園胡同,不是每家壹兩棟,而是像公寓壹樣,每層都有壹套或幾套不同標準的單元。這種花園胡同也叫公寓式胡同。如1934建成的新康花園,20世紀40年代建成的永嘉新村。花園式弄堂和公寓式弄堂,除了整體布局和壹些與傳統弄堂相似的斑塊布局特征外,其建築單元幾乎不能算是弄堂住宅。
早期石庫門
早期石庫門早期石庫門胡同又稱老石庫門胡同,產生於19的70年代初。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有較大發展,40年代後逐漸被新石庫門取代。
早期的石庫門胡同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江南傳統民居空間特色強烈的單元,以西式聯排別墅的方式進行整體布局。所以從壹開始就帶有中西合璧的色彩。
其單元平面基本來源於中國傳統民居中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住宅形式,壹般為三開間或五開間。主體部分為兩層,後面的附屬房屋為單層。壹定程度上保持了中國傳統民居封閉式深宅大院的風格,但面積尺度大大縮小,空間變得局促緊湊。在縱向排列上,有明顯的中軸線,平面總是對稱排列。進門之後首先是壹個方形的庭院,沒有傳統民居中的庭院那麽深,但也能體現出庭院的壹些空間特征。面對天井的是客廳,有壹個可拆卸的落地窗(以簡體中文傳統格子門的形式)面對天井。客廳壹般寬約4米,深約6米,用於中國傳統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聚會、慶典、宴會等禮儀活動。客廳兩側為次間,天井兩側為左右廂房。在客廳的後面,有壹個水平的單向木制自動扶梯通往二樓。再往後,就是後天井。後天井的深度壹般是前天井的壹半,還有壹口井。後天井後面是單層廚房、儲藏室等附屬房間。這樣的布局基本滿足了中國家庭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居住理念,節約了土地,適應了租界新的城市空間條件。
老石庫門胡同的承重結構多采用江南民居中最常見的豎木框架、磚墻圍護結構。其立柱壹般為杉木,直徑約15 cm,4、5根立柱落地。
建築材料和結構方式也是江南傳統民居的直接傳承。建築的裝修風格也呈現出傳統江南民居的特色。立面上經常見到馬頭墻或觀音兜形式的山墻,天井中客廳的落地窗、吊檐、兩廂的格子窗都來自傳統做法。與傳統建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沿巷的石庫門,形成了石庫門胡同民居最明顯的個性。沿巷壹側的立面壹般由石庫門院墻和兩側略高的翼山墻組成。後面的單層附樓采用單坡屋頂,坡度向後擡高。所以後墻高度和外立面接近,形成壹圈基本封閉的外立面,在喧囂中真的有點安靜。鄰居再怎麽吵也能躲在小樓裏成統壹心情。在立面位於單元中軸線的位置,有壹個石庫門。早期的石庫門壹般比較簡單,就是簡單的石門框,裏面是厚厚的木門,裏面是黑漆。後來開始關註石庫門本身的裝飾。壹般在石門框上方有三角形、弧形或長方形的雕刻,用磚或水泥制成。它們的構成和模式開始受到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有些門飾已經完全變成了西門楣或窗楣上面的山花,形成了石庫門胡同最有特色的景觀。
如果說早期石庫門胡同的單體建築基本保持了傳統民居的特征,那麽它的整體布局更多的是受到了西方聯排別墅的影響。在布置上,既有南北向的,也有東西向的,主要是考慮利用地形和多建房屋,不太註重朝向。車道寬度較窄,只有3米左右。壹般來說,總是得到它是沒有區別的。
後來的石庫門
後來的石庫門胡同,也被稱為新石庫門胡同,出現在本世紀10之後。
三艙和五艙的飛機很少,但更常見的是雙艙甚至單艙的飛機。傳統的兩層石庫門房子開始變成三層。後面出現了壹個後翼和壹個亭子。這種變化有幾個原因:壹是城市地價的上漲帶來了房價的大幅上漲,大面積住宅價格的社會承受能力大大降低。房地產開發商不得不考慮減少住宅單元的面積,要求更緊湊的住宅空間和更高的開發。第二,當時上海居民的中小戶型結構越來越普遍,對小戶型的需求也相應增加。第三,市民階層經濟收入分化,存在不同經濟層次的住房需求。
後期,石庫門的弄堂屋結構體系由早期石庫門的木結構,變為磚墻承重,木屋屋頂。磚券開始出現在小巷、街樓、門窗等地方。鋼金混凝土也有廣泛應用,亭臺樓閣使用鋼金混凝土地板。石庫門門框也多為清水磚或外繪水石,石門框很少再用。
從整體布局上看,建築排列更加整齊,總布置和支撐布置有明顯區別。主車道寬度加大,兼顧汽車進出需要。通風和照明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壹般來說,小巷的規模也擴大得更早,有時甚至包括整個街區。
石庫門胡同晚期的房屋裝飾風格也較早期有了很大的變化。馬頭墻或觀音口袋山墻不再使用。屋頂多為機制瓦而非小青瓦,外墻多為清水青磚、紅磚或綠紅磚水泥磚加石灰勾縫。早期的石灰白粉墻不見了。建築細部裝飾開始大量模仿西方建築的處理方法。石庫門的大門和門楣大多飾有西式山花。正面經常有突出的陽臺。建築風格越來越西化。
李新仕巷
新弄堂是由新石庫門弄堂演變而來的新類型,最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
總的來說,新式弄堂的單元平面不再受單開間和雙開間的限制,而是在室內更加自由的布置。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有明確的功能區分。壹般都有比較齊全的衛生設備和廚房設備。有些人甚至安排了壹個車庫。
與石庫門胡同相比,新胡同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每家門口的石庫門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銅質和鐵柵欄門。柵欄的高度大大降低或被低矮的柵欄代替,甚至被樹籬隔開。小天井有時被開放或半開放的綠色庭院所取代。建築形式模仿西方風格多於中國的傳統裝飾。
新的小巷壹般有三層樓高,使用大量的鋼金混凝土構件以及磚墻來承受負荷。鋼窗已經變得相當流行。
從總平面布局來看,註重房屋的通風和朝向,所以壹般都是水平連接的。車道寬度增加了,壹般在5米以上,既考慮到私家車進車的需要,也考慮到消防的需要。
花園巷和公寓巷
花園巷是壹種更高標準的住宅形式,是新式裏弄的進壹步發展。這種住宅從聯排別墅變成了半獨立式,更註重樓與樓之間的綠化和環境。花園裏的房子居住風格已經完全西化,各類房間的功能都是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來安排的,壹般都有比較合理清晰的功能布局。樓房壹般都是三層樓高,有的甚至有四層樓高。層高和面積都比其他弄堂建築大,設備標準和裝修標準也更高。
從建築風格來看,大部分園巷都是西式的。可以說這種弄堂在總體布局上有壹些類似於傳統弄堂的特點,實際上應該算是花園洋房。
公寓式弄堂和花園弄堂類似,同時出現。不同的是,它不再是聯合住宅,而是不同居住單元分層排列的裝配式住宅。
公寓式弄堂的出現標誌著上海弄堂建設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