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上海傳統居住區

上海傳統居住區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建築,就像北京無數的胡同壹樣。石庫門是上海的代言。

如果妳來到上海,想要感受真實的上海生活,體驗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那就不得不提上海這裏的壹座非常特別的建築,它是上海的獨特產物,那就是石庫門。多少故事典故和名人記憶在這裏交織,在這裏發生,在這裏上演。

石庫門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通常被認為是上海現代城市文明的標誌之壹。新天地、紫中路、田子坊附近有很多老石庫門的房子。經過政府的重新規劃和改造,它已經成為壹種時尚的模式。但對於前來參觀旅遊的朋友來說,這種欣賞只能停留在表面。如果妳想感受真實的上海,妳應該去上海的老城區,去真正感受普通人仍然居住的石庫門。

當妳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在那些老城區,隨處可見的小巷,有時代感的房子,懸掛的竹竿,閃亮的火爐,窗外飄來的飯菜的香味。春夏開窗的話,擡頭不望梧桐。這就是上海的真實生活。

石庫門可以說是上海社會的壹個縮影。在漫長的歲月裏,上海市民在這裏辛勤勞作,革命者在這裏秘密工作,文人學者藝術家在這裏孕育作品。

石庫門民居起源於19世紀中後期。上海開埠,租界形成。社會戰爭迫使大量江浙富商和官僚聚集並湧入上海租界。尋求庇護。國外地產商趁機大量建造聯排式木屋,租給中國人居住。

石庫門民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19世紀後期,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和磚墻建造的房屋。因為這種民居的外門是用石頭做的,所以叫“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中西結合的石庫門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它的出現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

在格局上,石庫門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西式的連接排列、歐式的屋頂和格局,明顯是西方文化的烙印;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量吸收:以深色實心厚木為大門,以石材為門框;當然,天井和客廳之間的這種典型的上海風味也融入其中。絕對是壹座具有歷史代表性,中西合璧的“混血建築”。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建築,具有江南傳統的二層四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壹般進門是小天井,後面是客廳,後面是日井,後面天井是竈臺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各有左右兩翼。壹樓,竈房上方有壹個“亭”,然後是壹個露臺。斜屋頂往往有老虎窗,二樓有懸挑陽臺。

大門采用兩扇實心黑漆的中式木門,以木軸為樞軸,常配有門環。門楣采用傳統的磚雕青瓦屋頂,外墻細部雕刻西式建築。建築之間采用歐式聯排別墅風格。西方建築的雕花圖案多用於紅磚外墻的細節,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形門頭多以西方圖案裝飾。中國有壹種傳統的牌樓。

那時候那種石庫門胡同是上海最厲害的胡同之壹。他們繼承了壹些深房子和庭院,並有壹個官方住宅的臉。他們在壹扇門和壹面墻上做了所有嚴格的屏障。經過壹個多世紀的演變,這種新的石庫門住宅在外觀上模仿了西方的聯排別墅,並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格局,在當時非常受小中產階級家庭的歡迎。

但是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壹些中等收入家庭開始缺錢,把房子裏的壹些空間租出去就成了最簡單有效的賺錢方式。於是,原本註重格局和文化美感的石庫門,被隨意而急切地改造。原有的生存空間被迅速擠壓,大量難民的湧入改變了石庫門的階層。

20世紀10年後,老石庫門逐漸被新石庫門取代。洋氣的現代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四合院式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的石庫門胡同文化。

從最初設計的壹個門牌號到壹家壹戶,後來住了很多家,石庫門的公共區域大部分都被幾家人占了,比如在天井裏帶個衛生間,沒帶的人就不能帶。現在的石庫門,外面都是石庫門,裏面卻很擁擠,很嚴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象,從現在的石庫門生活,很難從肉的優雅生活中想象出它的原貌。

現在城市更新,不舍晝夜。幾乎與上海開埠歷史同時出現的老石庫門建築,已被政府列為保護區。與其他受保護的文物不同,它是壹個在持續使用中的有生命的東西,而不是博物館展廳裏冰冷的展品。每個石庫門由於自身的建造年代不同,居住方式也不同,模式也不同。總的原則是保護老弄堂的精髓,然後放入屬於現代生活的新元素,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紹興路96弄的石庫門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石庫門之壹。很多表現老上海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都喜歡來這裏取景。這裏的居民見過世面,看到有人扛著相機,或者在巷子裏跑來跑去,都不會覺得奇怪。似乎紹興路上的文化氛圍已經滲入了他們的骨髓。

有時間的話,不妨去紹興路走壹走。逛完石庫門,就能感受到這條眾所周知的充滿人文氣息的路。

  • 上一篇:相聲語言的藝術特色是什麽?
  • 下一篇:上海弄堂的建築歷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