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慶祝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故事傳說眾多,不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而且各地也存在不同的習俗。主要內容如下:“女兒回父母家,掛鐘馗像,迎鬼船,下午藏,下午粘葉,掛菖蒲和艾草,百病遊,戴香囊,備祭碗,賽龍舟,放風箏,競賽,擊球,蕩秋千,用苦菜和麥子給孩子洗澡,畫雄黃,喝雄黃酒和菖蒲酒,吃五毒。
本來夏天是驅趕瘟疫的季節。從這壹天起,不可或缺的防疫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自春秋戰國以來,端午節就在民間流傳了兩千多年。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劃龍舟卻是壹種普遍的習俗。
端午節劃龍舟
“龍舟”壹詞最早見於先秦古籍《穆傳》卷五:“乘鳥舟,龍船浮於沼中。”在《九歌·向君》中,學者們也認為“飛龍”是指龍舟。
賽龍舟前,請邀龍,祭神。比如廣東端午節,端午節前要出水,在南海廟裏拜南海神,裝上龍頭和龍尾,然後準備賽跑。並買壹對紙公雞放在龍舟上,以為可以保船平安(隱約對應古代鳥船)。閩臺赴媽祖廟朝拜。各種祭祀儀式,紀念儀式,無非就是燒香燒錢燒雞,燒飯,燒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現在這些迷信的儀式已經不多見了,但以前人們到龍宮祭祀時,氣氛非常嚴肅,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辟邪辟邪,萬事如意,還祝福劃船安全。用人們的話說,“要吉祥”表達了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在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
劃龍舟的時候,有很多唱著玩的龍船歌。比如湖北秭歸劃龍舟的時候,就有完整的唱腔,歌和歌都是以當地民歌和歌謠融合為基礎的。歌聲雄壯激昂,就是“贊和”的遺風。再如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縣的龍船歌,四月份龍舟下水後壹直唱到端午節,表演非常廣泛。
端午節掛艾草
端午節是入夏後的第壹個節日,氣溫上升,是疾病多發期。因此,很多年前,人們經常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它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除疾病,防止蚊子和辟邪。
端午節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者石榴、大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艾葉、榕樹、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束,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蕊之首,象征邪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插在門口辟邪。所以方士稱之為“水劍”,後來習俗引申為“普劍”,可以斬斷萬惡。清代顧鐵青在《賈青錄》中記載“斬蒲為劍,斬彭為鞭,床掛桃梗蒜,皆用以驅鬼”。
端午節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端午節繪畫量
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端午節吃豆娘
在過去,有五種婦女頭飾。多見於江南。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遠古行走,是Ai人的壹種不同形態。《賈青錄》引《唐宋遺事》雲:“誰在大江南北,五日得壹等獎之制,殊為巧妙。艾葉全部壓制出售,或繡上仙、佛、和、武、蟲、魚、獸、八寶花等形狀。縐蛛,美鳳林,繭虎絨陀,草坪蜥蜴,螳螂蟬蠍,葫蘆瓜,色彩逼真。上面蓋著壹個寶,繡球無數,鈴鐺幾百個形狀,或者串在壹起。名字叫豆娘,無敵。”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端午節還有其他習俗,如躲龍舟節、穿長壽線、戴香囊、避五毒、采藥、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端午下雨、跳鐘馗、打草、打馬球、逛天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