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三歲孤苦伶仃,由哥哥嫂嫂撫養。早年顛沛流離,生活艱難,他有研究世界的誌向。雖然他孤獨又貧窮,但他努力學習。20歲去長安考進士,第三試沒考上。25 ~ 35歲時,先為秀才,三次嘗試了解弘詞均告失敗。他曾赴汴州靳東和徐州張建峰任幕府將軍。後來,他以四校博士的身份回到北京。36 ~ 49歲,作為帝國的監國,因上書旱災饑饉,請減稅降級陽山令。憲宗以國大夫身份重返北方,厭倦了給太子的右私生子做官,但未成功。50 ~ 57歲,先從裴度招安武元吉,後調任刑部侍郎。因諫,佛骨迎,潮州刺史降。遷元州。不久後,他返回朝鮮,先後擔任過酒祭、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等職。政治上更成功。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文學成就
韓愈是唐代的散文家、詩人,柳宗元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了整頓舊秩序,振興道統,他提倡學古文,寫古文宣傳古道。他對古文創作的要求是:“須仁義出入”,“言各位序”(南陽範少舒墓誌銘),“言出必行”(答李毅信),“學其意而不學其言”(答劉信)。由於對古文的忠誠,他的作品頗有收獲,如《原殤》、《學解》、《送李淵盤古序》、《送孟冬野序》、《雜註》、《祭十二郎》、《張中丞傳後記》等。在詩歌方面,他推崇陳子昂、李白、杜甫,是韓萌詩派的代表人物之壹。他的詩,無論是反映時事,還是描寫中下層文士的政治失意和個人經歷,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之亂》、《中秋贈次官張》、《石頭記》、《左遷蘭冠示侄孫項》、《十二閣老使先送潼關》、《初春贈張水部十八員》等。古詩詞往往規模宏大,輝煌壯麗。為了糾正達利詩歌的平庸和熟悉,他探索了壹條詩歌發展的新路。不過比如陸渾山火,南山,石鼓歌,月食等。,故意收集危險的怪物太分散,太好議論,有損詩詞。關於他的生活細節,見《新唐書》卷176。
在文學創作理論上,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學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學載道,文道壹體,道為主。倡導先秦兩漢古文研究,獲得了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楊雄的著作。主張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主張“言必自出”,“言必行”。註重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若壯,言短聲高皆宜”(答李亦舒)。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公是深化其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風格上,他強調“奇”,以奇為善。
韓愈的散文和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他的賦、詩、論、說、傳、錄、頌、贊、書、序、悼、銘、形、表、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雜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的中長篇小說有《原道》、《佛骨桌上》、《原性》、《師說》等。大部分都是井井有條,井井有條。《雜記》《悟道》等嘲諷社會時局的雜文,比喻巧妙,寓意深刻;長篇小說,如《寄窮篇》、《學解》,采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妙。敘事在韓文中占有很大比重。學經學者,如平淮西貝,用《尚書》、《雅》、《賦》之體,篇幅大,句子重,酣暢淋漓;《季華》直接講述了許多人物,其寫作風格超脫於《尚書·顧銘》和《李周考公基子仁智》。繼承《史記》中歷史散文的傳統,如著名的《張中丞傳》,集敘事、議論、抒情於壹爐。借鑒《史記》、《漢書》刻畫生動奇特的人物而不加討論,如《大理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背文學朋友可以突出不同作家的特點,如《劉子厚墓誌銘》、《南洋範少舒墓誌銘》、《姚震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的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寫了壹些“輕侮墓”的作品,這在當時已被嘲諷。
抒情文章中的頌詞,如《十二郎頌》,以散文形式寫成,突破了四韻的常規。壹類寫朋友情誼和生活患難,四韻,如《河南外語》、《劉子厚篇》。此外,《與孟冬野的壹封野信》、《送楊少隱序》等書信也是具有壹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的其他雜文,如《茅穎傳》、《丁士聯詩序》,完全是虛構的,接近傳奇小說。韓愈的散文蒼勁有力,縱橫奇巧,靈動隱喻,或神秘莫測,或莊嚴肅穆,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壹掃六朝以來溫婉嫵媚的文風。
他善於揚棄前人的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飛為狗”(《見窮》),“同作異作”、“取壹切”(《學解》)等小說詞語,在韓文忠中被廣泛運用。他倡導“文序”,創造了從口語中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拓展了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壹種尷尬的句子。“天時不可為,自娛自樂”(《送窮》)的自作主張,對後世有壹定影響。韓愈也是著名詩人,其藝術特點主要是奇、雄、奇。如呂渾的《山火與皇甫之韻》、《月蝕詩》、《玉川自作》等,內容奇特而深刻。南山的詩,嶽陽樓的別鬥四誌,孟冬野的失子等。非常壯觀。但韓詩在追求奇詭的同時,更傾向於填充不熟悉的詞和韻。韓愈還有壹種樸實無華的詩。朝鮮詩古而體短,但也有絕句佳作。例如,七律《遷左至蘭關以示侄孫項》、《答張十壹宮操》、《題彜良》、《七絕詩》中的《送張十二閣舊首於潼關》和《題楚昭王殿》等。
後人對韓愈評價甚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朝鮮語和杜氏並列,稱為“杜韓石比”。蘇軾稱他為“八代文學之衰”。劉漢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代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國詩歌力求新奇,強調氣勢和獨創性。韓愈以散文為詩,將中國古代新的語言、規則和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功能,拓展了詩歌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 ~ 780)以來平庸的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愛評頭論足、追求冒險等陋習。特別是以議論為詩,甚至全議論,以詩為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後的詩歌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漢紀古本,以魏懷中《南宋五百樂派昌黎先生作品集》和《外紀》為最佳;最受歡迎的是唐版《昌黎先生集》、《外集》和《遺風》(明代許氏董再版)。清代顧和方世舉各有壹首詩的單行註。錢仲連《韓昌黎詩年集釋》是另壹年的筆記集。此外,為《漢紀》作校勘或補註而未列出文字的有、朱、景雲、王、沈欽翰、方成、現代徐震等。宋代洪興祖撰寫的《子涵年譜》最為詳盡。趙翼的《甌北詩》中的相關部分,方的《趙梅》和林紓的《韓研究法》是評論其詩的代表性著作。
編輯這篇文章。
韓愈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清晰凝練,新穎傳神,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韓式奔放,壹波三折。他的散文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雜文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宣揚道統、儒家,如《原道》、《原始自然》、《原始人》;另壹類也有或多或少的明道傾向,但它側重於反映現實和制造不滿。而且很多文章都有壹種反俗、反傳統的力量,在寫作中有很強的情緒化傾向,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師說和馬碩。
2雜文,雜文與雜文相比,更為自由隨性,或長或短,或莊或諧,雜文因事而異,各有所用。如《金學傑》以提問和回答的方式進行反諷,全文運用修辭和散文的方法進行對比和對仗,文筆輕松活潑。最著名的雜文是那些嘲弄現實、論點尖銳的短文,如《雜說》、《霍》等,它們形式活潑,不拘壹格,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3)序(即贈序)多言簡意賅,別出心裁,表現出對現實社會的種種感受,如《張中丞傳》後記、《送李盤古序》、《送孟冬野序》等。此外,韓愈還在傳記和墓誌銘中表現出傑出的材料敘事能力,如《茅穎傳》和《劉子厚墓誌銘》。
④傳記和抒情散文。韓愈的傳記散文繼承了《史記》的傳統,在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和抒情恰到好處,技巧嫻熟。張忠誠的傳記是壹部著名的傑作。他的抒情詩《十二郎頌》也是悼亡詩中獨樹壹幟的曲子,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編輯這壹段的思想特點
韓愈的思想源於儒家,但也有離經叛道的話。他以儒家道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靜和神權的迷信,但也相信鬼神之命。到了後期,他和僧人走得很近,迷上了。他稱贊孟子驅逐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家忽視正道,主張用孔、墨。他主張孔子應該為王,應該謙和霸道。而且還稱贊了管仲和商鞅的功績。他批評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方面,他與二王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教育思想
壹個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韓愈壹生從事的活動很多,主要有三項應該提及:
首先是“道濟溺世”的反佛活動。這是當時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要求。韓愈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經歷了戴、德、順、鹹、五帝的統治歲月。這壹時期的主要社會矛盾是中央集權與藩鎮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認識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學的政治大壹統地位,才能形成適合封建統治階級要求的意識形態,鞏固統治地位。韓愈自幼學習六經百家之書,舊唐書?《韓愈傳》記載:“越是自以為是,越是學儒家……”《答李益書》說:“開國者不敢看三代兩漢之收成,非聖人之誌不敢存。”說明韓愈的世界觀是從小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成為孔孟的忠實信徒。歐陽修說:“韓的文筆為世人所尊崇,也為世人所傳布。”蘇軾說:韓“八代之衰,道紀之溺於世”,“高潔絕。”(《潮州韓文公祠碑》)韓愈認為自己在“拒絕異端,唾棄佛老”,復興儒學方面做出了貢獻。
韓愈的政治觀點體現在他的《原道》、《原始人》、《譚訓》、《周孔廟碑》等文章中,表達了壹套忠君、廉政、禮法、重傳統的新儒學思想。這是他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論基礎和具體內容。他在反佛鬥爭中的批判精神對當時的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是“八代之衰”的古文運動。韓愈提倡古文,目的是“文以載道”。古文運動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思想。古文運動在文體上排隊,魏晉以來盛行的淫、虛、脫的陳詞濫調,為古代教育教學樹立了良好的學風。古文運動叫復古,其實是創新。
第三種是補充上述兩種活動的教育教學活動。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敢為人師,講究師道,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年輕壹代也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對中國古代優良教育傳統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親自授課,韓愈還對科舉制度和傳統教育進行了批判,提出了壹些有價值的觀點,指出當時科舉制度的弊端是:“有分者,好惡從心。”他意識到人才不能靠科舉來選拔。同時,他還提出了頗有見地的識別和培養人才的理論,如在他的著作《雜說四?《馬碩》壹文提出“世間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千裏馬總有,伯樂不常有。也就是說,他認為人才總是有的,關鍵在於能否得到認同和支持。只要善於識別,訓練得當,人才就會大量湧現。
韓愈批評了當時的學校教育。四課博士時,請求恢復國子監學徒制,利用學校培養人才。他在郭子讀博士的時候,寫了《師說》和《對學習的理解》,主張尊師重道,指明了成功之路;在進行國家祭祀時,耶穌會士被邀請作為學者來整頓國學。
韓愈寫了《鄉學頌》,批評當時對鄉土教育的忽視,贊揚鄭子禪沒有破壞鄉學。他重視地方教育,在潮州任刺史時,就拿出俸祿興辦州學,發展地方教育。
二
韓愈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為:為實現“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論;關於教育作用的理論與他的人性觀有關;尊師重德的“教師論”;《對學習的理解》及其長期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思想理論。
1,教育目的論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指培養目標,即人才的規格。教育者的政治主張規定了培養人才的標準和要求,政治主張往往是他的教育目的。
韓愈的政治主張是儒家仁義之道和三綱六紀。他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是:忠君、清官、法統結合。為此,韓愈在《大學》中闡述了“養氣平和”的觀點,並進壹步規範了培養目標。《大學》是《禮記》之壹,自韓愈以來地位有所提高。原道中,韓愈引用了大學裏的節目段子:“古之欲德者,先治其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對,就要真誠。”但是,“在古代,真心實意的人是會有所作為的。”這段話的意思是把心性的修養作為壹切的基礎。強調“誠”“義”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宋代以後,《大學》成為獨立的儒家經典,被列為“四書”之壹。
韓愈的“清官”是指為官清廉,政治清明,除惡務盡,鎮壓暴力,目的是鞏固封建國家的政權。
關於兼禮,這裏的禮是指封建等級制度。“仁”和“禮”是儒家思想中相輔相成、融為壹體的兩個方面。韓愈把禮、樂、刑、政放在壹起,作為治國之道。他是學者,也是官僚,還管軍事。所以在治國問題上,他主張儒法並重,懲教並重。
禮樂指的是思想、文化和行為,刑政指的是政治和法律,二者缺壹不可。
韓愈所說的“傳統”,就是儒家的“道”,即體現“三綱”和“六紀”的封建等級制度、倫理道德和行為禮儀。
在上述標準中,對君主的忠誠是核心內容。誠信、禮義、傳統是培養忠君、落實忠君的必然要求。有了這些品質,儒生才能治國平天下。
根據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的內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即道德教育,包括儒家仁義道德的整套理論;二是知識教育,包括書、易、春秋;第三,政治教育,包括禮、樂、刑。
2.關於教育角色的理論。
這裏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探索人性方面的作用。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講過人性。就儒家而言,韓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惡”、“性三品”之說。他們講“人性”的目的是想說明,統治階級是天定的,生來就是“統治者”,壹切努力的眾生都是“蠢”、“惡”、“統治者”。
韓愈是“性三品”的理論家。他寫了《第壹性》這篇文章,表達了他對人性的基本看法。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性”分為上、中、下三類。上品人“善”,中品人“有教有上下”,下品人“惡”;他認為除了性之外還有情感,情感“由物而生”,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也分為三類,他認為有品德的人可以“節制”七情的表現;有中國性格的人,要求情緒適中,但往往“有事做”“有事死”,就是太多太少,而不合適;性格自卑的人“憑感覺行事”,沒有控制力。
韓愈認為,有“三品”的人是固定在自然“品”的界限內的,是“不可移動的”,不能互相轉化。在“品”的內部,可以通過教化和懲罰來改變人。教育的功能是讓性在既定的性格中運動。根據韓愈的“性三品”理論,如果上下品不動,教育的作用必然大受限制。但他的“性情”論對宋明理學有影響。
3.關於教師問題的探討
韓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關於“師”的論述。唐德宗貞元18年(公元802年),社會上出現了嚴重的“恥於從師”風氣。而且這種風氣從魏晉以來已經流傳了幾百年,“師道已久不得而知”。那時候,韓愈剛進國子監,是四科博士。面對這種不良風氣,為了挽回師道,他不僅忍辱負重,還做了壹次“師說”。當時柳宗元評價說:“在沒有師道的情況下,唯有韓愈不顧世俗,嬉笑怒罵,收招而學,寫《師說》,因其反抗而為師。”《世說》的基本精神與“古文運動”中“文以載道”的思想是壹致的《師說》是我國教育史上第壹篇從理論上全面論述師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義在於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從教觀,具有獨創性,是韓愈教育思想的精髓,為中國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更進步的見解。《世說》壹文雖然只有456字,但其精妙的思想壹直影響著歷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珍貴的教育文獻。這是壹份寶貴的教育遺產。
《世說》中論述的觀點壹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與道緊密結合,不可分割。“道在哪裏,老師就在哪裏”。這就解釋了老師的標準。自覺是指教師沒有壹定的“道”就不能成為教師。“道”是師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師與道不可分離。我們把“道”理解為壹種教義、信仰和理想,那麽它就是壹種符合客觀規律的教育思想。教師的社會責任離不開政治信仰和理想。離開政治信仰的老師是不存在的。
(2)老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世說》中第壹句話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傳道、授業解惑。”在中國教育史上,第壹次完整地討論了教師的責任。自韓愈撰寫《教師論》以來,這壹論述壹直在啟發教師忠實履行自己的天職。這壹論點的生命力在於,韓愈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師責任的客觀真理。韓愈所說的“傳道”,當然是指傳播儒家之道,傳播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之道。教是指講古文六藝等儒家經典,文化知識的教育。解惑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回答學生關於“道”和“業”的問題。他認為,上述三項任務密切相關,但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是目的和方向,教學是傳道的過程和手段。第三,教師工作討論有序,起到了提高教師社會地位,造就當時壹代師風的作用。
(3)“聖人無常。”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聖人為無常師的觀點,是對師生關系的探討。他認為,人不論輩分、年資,只要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都有資格當老師。“弟子不必次於老師,老師不必優於弟子,教與學有先後”,而“三人行必有我師”是韓愈“聖人無常師”的思想淵源。“吾愛吾師,尤愛真理”已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優良傳統。這壹精辟的論斷,讓世說大放異彩。
韓愈在闡述教師問題時,認識到“道與師”、“道與業”、“師與生”的矛盾統壹關系,其中包含著樸素唯物辯證法的成分。提出教師不僅要忠於理想,傳播真理,還要學會有專長,認真教書。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要向有能力的人學習,教學要互相學習。這些優秀的見解不僅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而且對我們今天正確認識教師的責任、政商、教書育人、師生關系都具有啟發意義。
4.教學探討。
韓愈刻苦學習,幾度擔任大學教授,招收了很多學生,成為當時壹大批年輕人的導師。因此,他在自學和教學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在《教師評論》中,關於教師責任和師生關系的討論是對教學客觀規律的寶貴總結。在學生如何“入校”的問題上,韓愈在《入校之策》中提出的第壹句名言是:“業精於勤,而玩則瘠;做過的事,都是思想,都是毀滅。”這是他多年學術研究寶貴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對先輩學術研究經驗的總結。這裏他要求學生在業務上要“精”,在德行上要“成”,而達到精和成的唯壹途徑就是“勤”和“思”;另壹方面,如果妳整天遊手好閑,不努力學習,那麽妳的學業就會前功盡棄。如果妳隨隨便便不認真思考,那麽妳的德行就毀了。這些雖然是普通的道理,但卻是學習中的成敗法則。韓愈用清晰生動的語言固定下來,對人們的學習和思想修養產生了非常有益的影響,成為人們的座右銘。自古以來,取得學術成就的人,都離不開勤奮和原創。韓愈在文學上的深厚造詣,就靠這兩篇文章。
韓愈在教學方法上註重生動活潑。他“刻苦評論,磨盡人生,畏不完美,嬉笑遊吟,使人忘義。”教學是壹種情感藝術,韓愈對教育的深厚感情是他教學生動、不落俗套的原因。
韓愈在寫作教學方面更有見地。從“文以載道”的觀點來看,“弘文應受道之教”。他認為“道而氣盛,氣為文昌,文與道相合,文為明道,文載道”,這是文筆的基本特征。他還認為寫文章要單數,要簡潔,要浩瀚,要勢不可擋。他的文章自成體系,形成所謂“韓”派,影響深遠。
總之,韓愈是壹個有遠大抱負的學者。終其壹生,他壹直以天下為己任,壹直奉行“欲速則不達”的原則。看來他壹直不甘心“窮而免疫”。因此,他雖然遭受了被貶楊珊、被潮批等幾次重大打擊,但並未氣餒頹廢,報國之誌不減,仍關註民間疾苦。他有非常偉大非凡的壹面,他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敢於直言。如諫佛骨,勸王廷入夥,都是史書上的豐功偉績。韓愈壹生都在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這種精神可以說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韓愈的政治道德是儒家師徒的基本內容,這使他成為壹代人的楷模。他在文學和哲學方面的成就和才華,使他的教育思想大放異彩,開啟了宋明理學的先河。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值得我們學習、探討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