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山水畫歷史悠久。魏晉南北朝之間正式出現獨立的山水畫。我們可以學習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論繪畫》中的壹句話:“凡繪畫,人最難,山水次之,犬馬次之,……”可見此時的山水畫已經和人物畫相提並論,已經初步獨立於人物畫的襯托之外。據有關文獻記載,顧愷之當時曾畫過《薛稷看五老峰》、《廬山看五老峰》等山水畫。此外,據史書記載,夏侯湛當時的山水畫,如吳、戴奎的吳巨圖、戴博的名山九州圖等都有問世,可惜都已失傳,無法得知當時山水畫的大致情況。但從顧愷之的人物畫《洛神賦圖》和《女史珍圖》(均為後世摹本)中的山水部分,可以領略當時山水畫的大致面貌。畫巖石只劃不擦,水多用線畫,樹幹和樹葉也劃,多為帶葉銀杏樹。這說明仍然部分用山水作為人物的背景,以至於出現“人比山多,水不能淹”等不協調的場景。有些畫甚至以誇張的方式處理樹木和石頭,以追求裝飾趣味。但此時的山水畫理論基本成熟,“要麽強調哲理表達,要麽重視抒情表達”(2),對空間的表現進行了探討,為中國的山水畫奠定了理論基礎。畫論的出現,證明了山水畫藝術即將走上正確發展的軌道。就這樣,直到隋唐時期,中國的山水畫才完全成熟,逐漸形成了壹個獨立的畫種。與此同時,出現了壹大批專門研究山水畫的大師,如詹子謙、李思訓、王維和張赟。這些大師們逐漸將山水畫推向了巔峰。詹子謙的《遊春圖》反映了隋代或初唐時期青綠山水畫的面貌。雖然沒有完全擺脫裝飾的味道,但是寫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表達作者的感情,把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的抒情性提高到了幾乎相同的水平。只是此時的技法還比較陳舊幼稚,沒有具體鮮明的個人風格。但不可否認的是,山水畫從這裏正式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中國傳統繪畫系以自然景物為主要描寫對象。雖然只有山水畫和宅院畫兩個分支,但是名山大川、美景、田野村落、城市園林、樓觀舟橋、歷史遺跡都可以納入山水畫。中國的山水畫不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而且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和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反映了社會生活。它是中國繪畫歷史進程中得到突出發展的壹個繪畫分支,在元代以後的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水畫按題材分類雖有壹些差異,但傳統習慣按畫風分類大多不同:勾勒色彩、金碧輝煌、裝飾性強的,稱為綠色山水或金色山水;純以水墨作畫者,謂之水墨山水或水墨山水;以水墨為主的淡淡的淡淡赭色和淡淡的藍色,適合表現趙輝的夕陽,稱為淡絳山水或淺色山水;用水墨做淡色底子,塗上綠松石等遮蓋色的,稱為小綠松石山水;很少有水墨畫是純色畫,稱為無骨山水。
受中國古代儒道思想的影響,中國藝術賴以存在的審美基礎深深地烙上了儒道思想的烙印。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的理解不同於西方哲學。中國山水畫誕生的東晉,正是道家玄學四通八達的時候。道家重“心”輕“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山水畫乃至整個中國藝術重表現而略再現的美學觀念和基礎。這不僅體現在繪畫上,就連寫詩,也把天人合壹視為創作的最高境界。所以,在中國的山水畫中,沒有必要去關註畫面描繪的是哪裏。試圖在繪畫中找到作者的視角和作者的立足點,是對中國山水畫的壹種誤解。因為這不是中國畫的特點,中國山水畫家心中所註重的是包容世間萬物,讓自己來去自如。所以壹個人的修養直接決定了他的藝術成就。所以“因再現藝術而追求表現,因表現藝術而追求再現”成為中國畫的壹大特色。
中國畫講究天人合壹的創作方法和心態,被視為繪畫的最高境界。“趙自然,工作自然。或者遠處壹張地圖,寫下百裏風光,東西南北,宛兒就是現在。生於春夏秋冬。”很久以前的國畫理論就有這樣深刻的論述,說明國畫的開端是壹門比較高級的藝術,滲透在筆墨之中的是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反映和理解生活的壹個載體,他們對筆墨的興趣不受外在自然的束縛。我們要尋找的是“蟬林更靜,Tonamiyama更幽”和“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的獨特意境。也有中國畫家寫生,但不是創作,只是收集壹些素材。
(壹)表達方式
1.造型手段中國畫的造型手段是“線”。
2.造型特點:主張不局限於形,甚至“美在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畫的另壹個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