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安全形勢總體仍處於穩定狀態,但也發生了劇烈變化,呈現出以下特點:熱點問題依然突出。例如,在東北亞次區域,朝鮮半島問題長期以來壹直是熱點問題。日本與俄羅斯、韓國、中國在海洋領土問題上糾紛不斷,中韓日之間的歷史問題、慰安婦問題也頻頻見諸報端。在東南亞,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國家的爭端尤為突出。中海油“981”鉆井平臺開發西沙群島引發的糾紛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註。在南亞,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恐怖主義、領土等問題上的爭端壹直存在,而阿富汗問題則隨著2014美國的退出而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在中亞,“三股勢力”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極端宗教勢力的恐怖襲擊,對人民群眾的心理、財產和人身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和威脅。在西亞,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危機和伊拉克戰火重燃影響了國際能源市場和武器不擴散機制,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註的熱點問題。第二,亞洲安全觀的歷史地位。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比較了世界各種文明的發展之後指出,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從來沒有對外表現過帝國主義野心,傳統上是壹個大而不霸的國家。“避免人類自殺的方法,在這壹點上,是中華民族兩千年來培養出來的獨特思維方式。”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觀察家認為,亞洲的根本安全問題是地區力量的不平衡,即如何應對壹個崛起的中國,如何與壹個強大的中國共存是壹個重大挑戰。這是壹個歷史問題,因為壹戰後發展起來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傾向於用歷史案例來打壓崛起中的國家,認為崛起中的國家通常不滿足於守成國的利益分配,守成國往往不能適應新的利益調整。然而,歷史並不是線性發展的。我們不能說歷史上的歐洲安全秩序出了問題,今天的亞洲安全秩序會重蹈覆轍。同時,中國將建立什麽樣的亞洲安全秩序,中國能否走出壹條不同於西方500年來崛起的新路,也是壹個重要的理論課題。如何理解中國在CICA峰會上提出的亞洲新安全觀,這壹安全觀與歷史上構成亞洲安全架構的其他安全模式有何不同?這既要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與周邊國家的傳統關系來研究,也要從亞洲國家的實際情況來推斷。首先,亞洲歷史上有很多次區域制度,尤其是現代東亞社會,維持了東亞國家之間數百年的和平,其經驗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這種分級的地區安全網格以中國為核心,地區力量對比長期不平衡。由於力量對比差距較大,地區長期沒有敵對勢力,地區秩序總體和平。其次,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在東亞和西歐有不同的特點。歐洲形成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多邊北約體系。這個安全體系有三個特點:第壹,它建立的前提是同壹個外部威脅——蘇聯的存在,它迫使歐洲國家被納入美國設計的安全體系,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轉化為“家庭內部”的矛盾,這種矛盾可以通過其他利益交換來減少。第二,法德和解。這兩個陸上國家將其軍事力量約束在北約體系內,並建立了相互安全和相互信任。第三,經濟文化認同。歐洲壹體化的基礎還包括法德兩國享有戰略資源,歐洲各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接近,人均收入差距較小,歐洲各國普遍屬於同壹文化圈。3.中國崛起塑造亞洲安全秩序2014年4月6日,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亞信最大的意義在於,亞洲國家意識到安全合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願意向世界發出壹個聲音:亞洲事務應由亞洲解決,亞洲安全首先應通過亞洲國家自身加強合作來實現。亞洲的和平與穩定直接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安全觀的轉變。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宣布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將和平與發展作為外交政策的核心,不斷調整國家戰略目標和國家認同以實現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提出了融入地區壹體化的安全觀,構建了壹系列以夥伴關系為核心的新型雙邊關系,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環境。四。亞洲安全機制建設面臨的挑戰亞洲安全觀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安全秩序。中國還積極倡導亞洲新安全觀,塑造亞洲安全新秩序,贏得了大多數周邊國家的贊譽。然而,壹些分析師對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比如卡內基和平基金會主席斯蒂芬?哈德利認為,中國倡導“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取決於亞洲人民”,基本上被解讀為將美國排除在亞洲安全架構之外。確保亞洲地緣政治和經濟新格局的最大保證是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的兩個壹百年戰略。中國推進與周邊國家新型關系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到2021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包括初步完成治理體系現代化,到2049年實現人均收入中等國家化。亞洲目前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變化只是這壹長期目標的壹個階段,具有動態特征。
上一篇:端午節五大精選活動下一篇:紅軍長征有什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