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城市規劃表現為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對居住空間的規劃和建設。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日趨復雜,逐漸形成了城市生活環境。
2.02中國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及其社會政治制度。
1.文學
李周: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開始進入城市建設規劃,這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形成的最早時間。代表封建社會禮制主導的皇權至上的規劃理念。
《尚軍之書》:從城鄉關系、區域經濟、交通布局的角度,闡述了城市發展和城市管理體制的問題,開創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研究中區域城鎮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李周單壹模式的規劃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規劃思想。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規劃理念。
2.規劃概念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壹直體現農耕文化時代順應自然與改造自然並重的總體理念,城市格局反映農業社會時期以圖騰崇拜為哲學思想的權力中心結構,即天人合壹的理念。
3.典型城市
(1)唐代長安城:軸線對稱的格局,規則的網格路網,住宅分布采用李芳制。
(2)元代大都、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形城市,中間為宮城,對稱軸布局。
2.03歐洲古代城市的典型模式及其社會和政治制度
1.文學
建築十書: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所著,是唯壹壹部完整的西方古代國家古典建築著作。在第壹卷和第五卷《建築師教育、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其他公共建築》中,提出了許多關於城市規劃、建築工程和市政建設的論述。
根據藝術原則的城市設計。是壹部從城市美學和藝術的角度解決當時大都市的環境問題、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早期城市設計著作。
2.規劃理論
歐洲是封建領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經濟中心在城市。規劃以圖騰崇拜為主要哲學思想的權力中心結構,體現了封建社會統治者的突出地位。
3.典型城市
(1)古希臘城市:網格布局,以廣場和公共建築為城市核心。
(2)古羅馬城市:廣場、廣場、銅像、凱旋門、濟公柱成為城市空間的核心和焦點;道路、橋梁、城墻、水管等城市設施齊全(羅馬)。
(3)中世紀城市:教會成為城市的中心;不規則的街道和廣場;城市的有機發展;後期,公共建築成為城市活動中心(佛羅倫薩)。
(4)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歐洲城市:古典風格、構圖嚴謹的廣場和街道(威尼斯聖凱爾廣場、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廣場)。在君主專制時期,出現了街道、宮廷花園和規則對稱的公共廣場(巴黎-愛麗舍宮田園大道、凡爾賽宮和協和廣場的城市重建)。
*中世紀歐洲進入封建社會,出現了很多防禦性城堡。城市發展緩慢,形成了非常有機的城市形態和不規則的街道、廣場。
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宮殿被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所取代,它們構成了城市的核心,體現了民主平等的精神。
中世紀歐洲的教會非常強大,教會占據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規模和高聳的尖頂成為城市空間布局和天際線輪廓的主導因素。
由於中世紀城市發展緩慢,形成了非常有機的城市形態和不規則的街道和廣場,但它們具有特殊的景觀魅力。
17世紀下半葉,新資本主義為了維護其社會秩序,與國王結盟,建立了多個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制國家,形成了城市建設的古典思潮。
14世紀後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以羅馬和巴黎為代表的城市擁有古典風格、構圖嚴謹的廣場和街道,以及宏偉的宮廷園林。*
2.04現代城市規劃的歷史背景
1.社會和經濟背景
工業化伴隨著城市問題,如人口激增、居住環境惡劣、交通擁堵、衛生清潔問題突出等。
2.知識背景
空想社會主義--現代城市規劃的思想基礎。(摩爾、歐文、傅立葉)
英國關於城市衛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現代城市規劃的法律基礎。
奧斯曼重建巴黎--現代城市規劃實施中的行政權力實驗。
城市美化--空間景觀與建築藝術傳統的結合。奧姆斯特德的紐約中央公園。伯納姆完成的芝加哥規劃被稱為第壹個城市範圍的總體規劃。
公司城-私人投資建設。
*伯納姆是城市美化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於1909年完成了芝加哥的城市規劃。
2.05現代城市規劃的早期思想
1.霍華德的花園城市
花園城市:為健康、生活和工業而設計的城市,其規模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壹水平;被永久農業帶環繞;城市裏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壹個委員會管理。
2.柯布西耶的現代城市理念
城市要重點發展,由此引發的城市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利用大量高層建築提高密度,建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
3.其他探索
(1)索裏亞瑪爾塔線性城市:城市建設的其他問題都是以城市交通為基礎的;
(2)逝去的工業城市:在生活和技術的基本背景下,現代城市組織功能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區的雛形;
(3)西遞對城市形態的研究:按照藝術原理建造城市,對今天的城市設計有影響;
(4)格迪斯的理論:城市-區域研究;治療前的診斷:調查-分析-計劃。這壹思想被蒙特福德等人發揚光大,形成了對該地區的綜合研究和區域規劃。
*在現代城市規劃思想中,霍華德希望通過在大城市周圍建設壹系列較小的城市來吸引大城市的人口;另壹方面,柯布西耶希望通過重組大城市的結構,在人口進壹步集中的基礎上,解決城市內部的城市問題。這兩個理念定義了當代城市發展的兩個基本方向:城市的分散發展和集中發展。*
霍華德的規劃直接從空想社會主義出發,構建其體系,體現了對社會和經濟的關註。從建築師的角度來看,柯布西耶更關註建築和工程的內容,希望通過物質空間的改造來改造整個社會。
花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和工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控制是以提供豐富的社交生活為基礎的,但不應該超過這個水平。周圍應該是永久農業區,城市土地歸公眾所有,由委員會管理。
針對工業革命後的城市問題,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其中索裏亞·瑪塔提出了以城市交通為基礎的線性城市;體現現代城市基本組織原則的工業城市;依據西迪的藝術原則,研究城市形態;格迪斯為區域規劃理論的生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格迪斯提出,原來局限於城市空間布局的城市規劃,應該成為城市地區的規劃,即城市和鄉村的規劃應該納入同壹個體系。這個想法是由路易斯·芒福德提出的,並形成了區域規劃。
1931年,柯布西耶發表的《輝煌之城》規劃方案,是之前規劃的深化。
2.06城市分散發展模式——從花園城市到新城市
衛星城:是經濟、社會、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元,但也是大城市的衍生產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壹代衛星城僅作居住用途,有基本的生活服務設施,但生產和公共生活仍依賴母城,稱為睡城;第二代衛星城提供住房和壹定的工業和服務設施,使壹部分人能夠在當地工作,但另壹部分人仍然去了母城,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稱為半獨立衛星城;第三代衛星城是獨立的新城,距離大城市約30-50km,有相應的工業區和居民區,有配套的文化福利設施,可以保證居民在當地的就業和生活。
新城:按照規劃設計建設的新城市的總稱,強調新城市的相對獨立性。它基本上是某個區域的中心城市,服務於周邊地區,並與中心城市相互作用,成為城市體系的組成部分,對流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壹定的攔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