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略論唐宋科舉制度發展和豐富的社會背景

略論唐宋科舉制度發展和豐富的社會背景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也是士人走向官場的主要階梯。始建於隋開帝年間,至清光緒三十壹年廢止,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在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它在不同的階段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揮了不同的作用。早期的科舉制度對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促進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成為反對社會改革、抵制進步思想、阻礙社會發展的工具。雖然八股文內容空洞,形式死板,但同時也要看到,以八股文選人有內因,也有外因。總之,對科舉和八股選官不能采取簡單的否定態度,而要以事實為依據具體分析,明確得失。

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從漢代的“德正”,到唐代的“詩賦”,實質上是用科舉制度取代了推薦選拔制度,這在歷史發展中無疑是進步的。

1.科舉制度的社會背景

漢代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縣州考察和朝廷征收。自東漢以來,儒學蔚然成風,產生了壹些經學世家。漢代的調查采集,大多以經學為基礎,經學世家往往出經學。他們德高望重,在社會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也就是所謂的宗族。東漢中期以後,察舉、正帝逐漸註重門第而不是真正的才能和學識,仕途逐漸被少數豪門子弟壟斷。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鐘政”的選官制度,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九品制是建立在精挑細選人才的基礎上的,但實施的結果卻是非常有害的。金朝的政權基本上是宗族政權,中正的官員幾乎完全被盤踞在朝廷的宗族官僚把持。他們都是權貴家庭的孩子。窮人家的孩子雖然天賦不同,但是很難得到高質量,所以窮人家的人很難躋身上流社會。宗族與平民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從而形成了晉朝和南北朝時期的門戶。因為中國正宗產品第壹人的標準不是德與德,而是家世,“所以按上品來說,非王侯的後代也是坤圖的兄弟。”(《晉書·段卓傳》)因此,九品鄭智制就成了擴大宗族勢力、鞏固門閥制度的工具。

門閥制度建立後,宗族在政治、社會、經濟上擁有特殊的權力,這是窮人無法企及的。在政治上,宗族在清朝占據顯要位置,這種官位高而不煩。宗族的家族地位越高,官位越重要,各有各的順序,不能越俎代庖。在社會方面,宗族地位崇高,宗族本身也因為家庭地位的不同而有明顯的等級劃分。有些窮人雖然身居高位,手握重權,但在社會上的地位永遠無法與宗族相比,家庭地位永遠無法上升。經濟上,宗族都擁有大量土地,經濟實力特別強。壹些最受歡迎的族人,依靠他們的政治權力,任意封閉山區和占領澤。據廣大莊園說,他們養了大量莊客,為他們經營各種產業。

南北朝時期,氏族的地主勢力日益衰落,而平民的地主勢力則日益增強。經過壹系列打擊,北方名門望族在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已經失去了羽毛。而中國文化中的鮮卑貴族和鮮卑文化中的漢族貧農地主,卻在咆哮著,翺翔著。南方,宗族子弟發呆,怕苦怕死;而很多出身卑微的人,為所欲為,各顯其能,快速致富。在宗族與庶民興衰的社會變遷中,卑微的庶民竭力擠進宗族的行列,代表庶民地主利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考試養庶民,壓制宗族,使庶民地主有了越來越多的參政機會。北周皇帝宇文邕,采取的是“不限資歷,只準得人”的選舉政策,而是“門閥資歷制”(《周樹蘇綽傳》)。這些改革為九品鄭智奏響了挽歌。到了隋代,由於封建經濟的進壹步發展,人數遠多於氏族地主的平民地主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對政治權利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所以地主階級內部矛盾也激化了。當時貴族家庭操縱地方政權,壟斷壹方的局面,不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為了進壹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政權的階級基礎,隋文帝把選官的權力下放到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度。

2.科舉制度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總的來說,唐宋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選官時對家世的徹底否定,為下層知識分子開辟了壹條為官之路。當時很多寒門士通過科舉進入各級衙門,後來形成壹股政治勢力與門閥勢力抗衡,史稱“清流”。“清流”的存在在壹定程度上為封建政權註入了壹批新鮮血液,緩和了社會矛盾,減少了官員腐敗。

唐宋時期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是出身於下層社會。正是通過科舉,他們進入仕途,甚至在中央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從而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使國家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年輕時就出身貧寒。由於他好學,終於考上了進士,當上了宰相。他在任期間推行“慶歷新政”,對北宋政治產生了積極影響。再比如歐陽修,他年輕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貧,學畫書”(《宋歐陽修傳》)。後來通過科舉入仕,最終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為中國古代文史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封建社會,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就唐代而言,2000多位詩人中,除李白、杜甫外,還有陳子昂、王維、白居易、劉禹錫、李賀、杜牧、李商隱等,大部分都是文人。王安石、陸遊、文天祥等宋代著名人物也通過科舉入仕,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狀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為,無論如何,通過考試選拔官員是公平的。況且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壹套嚴格的程序和客觀的標準。錢穆曾說: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行政官員的選拔早已通過科舉制度建立了客觀公開的標準,既不被任何特權階層(如貴族或富人)所控制,也不是由皇帝任意任命。韋伯還認為,現代西方國家官僚制度的建立最初是與民主的發展並行的。因為行政官員的任命采用客觀標準,打破了貴族的壟斷和私人關系,結果是被統治的人民在政權面前是平等的。這個政權本身不壹定是民主的,甚至不壹定是專制的,但這種發展還是離民主更近了壹步,所以他稱之為“被動民主化”。值得註意的是,韋伯引用的歷史事例主要是近代以來的西方,但其中包括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不僅如此,他還指出,中國的制度至少在理論上更加嚴格。【1】因此,羅素認為,中國傳統文明的三大特征之壹是通過科舉擔任政府官員,而不是實行貴族世襲制。他說,中國的科舉制度有很多優點,使不公正的貴族制度在中國早早消亡,使世俗文化成為國民精神生活的中心,使知識和學者受到廣泛尊重。但羅素也指出,中國在科舉制度定型後,只尊重少數古籍、註重八股形式主義的陳腐風氣完全扼殺了考生的創造力。

羅素指出的科舉制度的弊端在明清時期尤為突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明清時期,已進入衰亡後期。此時,科舉制度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維護封建舊秩序、抵制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工具。科舉考試從內容到形式都表現出極大的保守性和落後性。統治者利用科舉來宣揚腐朽的封建禮教,壓制和貶低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時候的科舉制度只能引導讀書人成為追名逐利的迂腐書呆子,很難培養出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才。考察明清歷史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出身的名人越來越少。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要麽從未涉足科舉,要麽屢試不爽。前者是顧、黃宗羲、王夫之,後者是吳承恩、蒲松齡、吳。至於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等,雖然也進入了科舉殿堂,但他們都是反對科舉的,是批判科舉害才的代表人物。總之,明清科舉制度本身已經失去了以量選賢的真諦,成為公平合理選官路上的絆腳石。最突出的局限是對考生采用八股的考試制度。

  • 上一篇:疫情下的傳統銷售文化
  • 下一篇:如何編壹個臟兮兮的辮子?拆了之後會是什麽樣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