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上海的傳統文化事件

上海的傳統文化事件

上海傳統文化

城市網2002-9-29 11:14

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明代上海籍科學家徐光啟的農學巨著,由陳子龍等在徐光啟逝世後整理修改,於崇禎十二年(1639)刊行。全書分60卷、12目、50余萬字。12目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書中大量輯錄古代和當世文獻,吸收西方科學技術,對中國歷史農學著作和當時農業生產經驗作了總結性評述。《農政全書》與漢代《?勝之書》、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宋代陳?《農書》、元代王禎《農書》並稱"五大農書",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中國形態的近代城市市民文化,源於上海城市。鴉片戰爭後,形形色色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融合,在上海城市形成壹種獨特的經濟、地理和文化環境。首先在繪畫、京劇等藝術領域生成壹種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風格,其特征要言之,在於它善於兼收並蓄,不受陳規拘束,敢於探索創新。這種風氣進而影響至社會各層面,成為狀態較穩定的民眾文化,相對於北方"京派"文化而存在。海派文化在近代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各地有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海派"在1949年後很長壹段時間裏作為貶義詞,近年在改革開放形勢下部分學者提出應倡導發揚光大"海派風格"。?

松江畫派

松江畫派藝術流派。又名"雲間畫派"。明末上海地區繪事很盛,人才輩出,幾乎同時形成以顧正誼為首的"華亭派"、越左為首的"蘇松派"、沈士充為首的"雲間派"。三派在美學思想和繪畫風格上基本壹致,講究水暈墨章,古雅神韻,富於江南清疏情致。他們3人又都是松江籍人,故又統稱"松江畫派"。董其昌是此派最有成就的人物,他融宋元諸名家之長,所作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秀逸瀟灑,具有平淡和洗練的特點。他的畫學思想對後世也有著深遠影響,莫士龍、陳繼儒、程嘉燧、李流芳等從之。清初,婁東、虞山兩派興起,為雲間畫派兩大支流。?

顧繡

顧繡民間工藝。古代上海地區著名刺繡技藝。源於明代。嘉靖年間,上海名宦顧名世築名園"露香園"。顧繡創始人是顧名世長子顧會海之妾繆氏,她在宋繡傳統上創新發展,奠定了顧繡基礎。傳至次子顧鬥英第二子壽潛妻韓希孟時,技藝登峰造極。她於畫藝有造詣,運用針鋒特技以體現畫稿的神韻,今存世之顧繡代表作均為她的作品。每幅繡品旁均有董其昌題詠,珍貴異常。顧名世曾孫女顧蘭玉精通繡藝,曾設幔授徒,四鄉婦女學藝後以此為營生,顧繡藝術得以傳世,其居功甚偉。顧繡特點是擘絲細過於發,針刺細如毫,配色精妙,繡品氣韻生動,工致無匹,有"畫繡"之美譽。顧繡對後來之蘇繡、湘繡、蜀繡均有影響,為中華民族藝術之瑰寶。?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清中葉特別是1843年開埠後的上海,海道暢通,人文薈萃,各地書畫人士挾藝流寓滬上者日眾,上海漸成繪畫活動中心。時人對壹批寓居上海賣字鬻畫的畫師畫匠名之曰"海上畫派"。代表人物有趙之謙、任頤、吳昌碩、黃賓虹等。這些畫家由於較早受到新思想的沖擊,不願墨守成法的陳陳相襲。他們上承唐宋優良繪畫傳統,吸取明清陳淳(白陽)、徐渭(青藤)、陳洪綬(老蓮)、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又受清代金石學影響,破格創新,個性鮮明,畫風趨向筆墨清新、渾厚豪放的氣質,富於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熔中西文化於壹爐。海上畫派與海派文化形成有壹定的淵源關系。?

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上海金山縣民間傳統藝術。包括竈頭畫、剪紙漆繪、民間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構思新穎,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鄉獨特風韻。金山縣文化館組織農民畫創作骨幹20多人組成金山農民畫社,從事專業創作活動,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80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首展,大獲成功。1981年,金山農民畫在美國華盛頓、紐約、洛杉磯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和聯邦德國展出時,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的源頭"。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日本國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農民畫冊。有4幅精品被郵電部制成郵票發行。金山縣因而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民間工藝。竹刻是流行於江南壹帶的傳統工藝,始於唐朝,盛於明清。嘉定竹刻始於明隆慶年間,熔筆墨藝術和雕刻技藝於壹爐,作品富於詩情畫意,形成著名的竹刻流派--"嘉定派"。代表人物是朱鶴、朱纓和朱稚征祖孫三人(世稱"嘉定三朱"),以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為其流派特色。嘉定竹刻以留青陽刻為主,即利用竹皮、竹肌色澤的不同,雕鏤出濃淡相間、絢爛多姿的藝術品。品種繁多,既有插屏、掛屏等藝術欣賞品,亦有煙盒、扇骨、筆筒、花瓶、擱臂等實用工藝品。?

黃草編織

黃草編織傳統手工編織工藝,以嘉定最為有名。嘉定黃草色澤淡雅,質地堅韌,並能染色,用它編出的工藝品門類多樣,式樣新穎,色彩豐富,工藝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編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墊、拖鞋等等,充滿鄉土氣息,兼具手工織品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實用價值。早在清代,嘉定黃草拖鞋便遠銷歐亞各國。現在,黃草由野生改為人工培育,質量更佳,近年推出仿古圖案新產品,制作精巧,紋路細密,圖案中人物、車馬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奪天工,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上海著名的工藝品。?

小熱昏

小熱昏上海灘上植根於民間的壹種馬路說唱藝術。源於清末民初,當時杜寶林等民間藝人采用隱晦曲折的手法,以"說朝報"的形式,說唱時事新聞和笑話故事,諷喻當時的社會黑暗,初名"醒世笑談",後稱"小熱昏",盛行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為壹種獨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說唱。小熱昏用地道的上海方言演唱,壹般以小鑼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調有"鑼先鋒"、"三巧賦"、"東鄉調"等。很多小熱昏藝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唱"小熱昏"來推銷。名藝人有陳長生(藝名小得利),後有陳國安、徐和其、俞笑飛等。50年代後小熱昏藝人多半成為滑稽評彈演員,與今天活躍在上海舞臺的"輕松藝術"--獨腳戲、滑稽戲頗有淵源。?

上海花會

上海花會上海常有花會舉行,相沿成習。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農歷四月下旬的"蘭花會"和九月間的"菊花會"。花會多在城隍廟西園(今豫園)舉行。蘭花會壹般為期3天,參加花會的蘭花盆上,貼著寫有種花主人姓名的紅紙條,各色名貴蘭花爭奇鬥妍,品花者流連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後評出最優的"狀元花"。"菊花會"通常在豫園"四美軒"舉行,也是名花叢集,蔚為壯觀。時至今日,每逢花開季節,壹些公園亦常舉辦蘭花、菊花展覽。?

龍華廟會

龍華廟會農歷三月上海人遊龍華寺(位於今徐匯區龍華鎮)、賞桃花的節日盛會。廟會壹般自三月十五日開始,至二十八日結束。早在明末清初,民間就有"三月三,上龍華"的說法。龍華古剎,近水臨街,巍峨莊嚴。每逢三月間,十裏桃花,艷若紅霞,車馬舟船,川流往來,轂擊轡連,舳艫相接,遊人香客紛至沓來,是為趕廟會。舊時,廟會多售農副產品,如竹林藤器、香燭、龍華稀布、瓜果菜蔬和凈素風味小吃等。民間藝人、江湖班子亦聚會於此,壹顯身手。龍華寺中有家眷的亦可在三月十五日那天同親人見面。"文化大革命"期間廟會中斷,80年代恢復,規模勝過當年。?

上海土布

上海土布上海地區傳統產品。自元代以後,以松江烏泥涇(今上海縣華涇鄉)為中心的上海地區紡織業逐步發達。上海贏得"木棉文綾、衣被天下"的美名。上海土布品種有雲布、毛藍布、紫花布等,染有大紅、真紫、赭黃等鮮麗色彩,配制龍鳳、麒麟等花紋,有質地精細柔軟、保暖耐穿、不易褪色的特點。明以後,上海土布銷路已擴大到全國各地,而且還有壹部分銷往日本、南洋等地。鴉片戰爭後漸遭洋布沖擊而淘汰,但現在上海市郊集市偶爾能見到土布產品。?

上海年夜飯

上海年夜飯歲時習俗,農歷除夕俗稱大年夜,這壹天全家歡宴,稱"吃年夜飯"。古時過年可從農歷十二月十五日開始,直至除夕,各戶人家擇時做年可先後不壹,近代以後才漸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懸掛出先人遺容(即"畫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後圍坐歡宴。上海年夜飯菜肴很富特色,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黃豆芽)和發芽豆,含有"開發"的意思。這頓飯若有家人遠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團圓無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飯時,有諸種忌諱,如不許淘湯。據說淘湯吃飯,來年出遠門辦事要受雨淋,雖為無稽之談,亦寄托了百姓求福消災之意。?

迎財神

迎財神上海人把農歷正月初五稱作是"路頭神"即"五路財神"的生日,故民間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財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業發達,故這種風俗尤受重視。初四夜半子時,家家祭供鯉魚、羊頭(諧音"利"和"洋頭"),滿堂香紙蠟燭,壁上高掛財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財神爺送財降福,各商鋪店肆也都在這時舉行儀式迎接"財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將新制的旗幟掛在財神位前,待祭好財神後才算新的壹年開始營業。店主在這天要設"利市酒"宴請全體夥友,凡紅帳報造、職業進退、當年營業大計,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員在這天被解雇。50年代後此俗漸廢,80年代後,上海地區又出現燃放爆竹迎接財神的現象。?

本幫菜

本幫菜上海本幫地方菜的簡稱。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較早時候的本幫菜口味較重,後來為了適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別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幫菜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汲取別幫別派之長,菜肴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幫"之特色。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糟,別具江南風味。上海本幫菜館中,德興館和上海老飯店兩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竹筍腌鮮等名菜。?

城隍廟五香豆

城隍廟五香豆上海地方傳統小食品。為原上海城廂城隍廟內興隆郭記郭瀛洲創制,初名"老城隍廟冰糖奶油五香豆",已有半世紀歷史。精選粒大、性糯、軟硬適中之蠶豆為原料,主要作料是糖精、食鹽和香精,制成後表層奶油色,五香撲鼻,甜而不膩,食後回味無窮。70年代被列入上海特供商品。?

楓涇丁蹄

楓涇丁蹄上海風味食品。丁蹄是"丁義興"蹄膀的簡稱。"丁義興"菜館是上海金山縣楓涇鎮上的壹家老字號,自清鹹豐二年(1852)起,它制作的紅燒蹄膀便名揚四方。該店用120斤左右黑毛純種楓涇豬的後腿為原料,燒制時抽去筋骨,整修外形,上部橢圓,下部如管,然後下鍋。再加調味品,作料則專用嘉興姚福順的三套特曬醬油、紹興老花雕黃酒、蘇州桂圓齋冰糖。火候三文三旺,煮蹄用的是"百年老湯"。烹成後色澤棕紅,酥而不爛,蹄形完整,冷切吃香,蒸熱吃糯,很有特色。本世紀初,以丁蹄制成的罐頭,遠銷海外,1945年在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

四鰓鱸

四鰓鱸天下鱸魚皆兩鰓,獨松江(今吳淞江)所產為四鰓,頭大扁平,鰭棘堅硬。燒制的鱸魚,肉質細嫩無比,鮮而不腥。相傳清乾隆帝品嘗後親題"江南第壹名菜",並諭示每年入貢。50年代,魚源銳減,瀕臨絕跡。松江等地區采用人工育苗的辦法,增殖資源,初見成效。

  • 上一篇:秋季健康手冊報
  • 下一篇:綠色金融貸款產品綠色金融貸款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