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準書的基本含義

準書的基本含義

所謂類目書,就是壹種工具書,把各個類目或者某壹類目的信息收集起來,按照類目進行整理,方便查找和引用。

“準書”的體裁比較特殊。《四庫全書總目》分編序中提到:“準事四書,非非史非子集,四書之內無歸類。”《四庫全書》的提要只是沿襲了《隋書經籍誌》的舊習,將準書歸入分冊。也就是說,“準書”既不是經典,也不是史書,更不是子書,更不是藏書。

古人把作品分為經、史、哲、集四部分。壹種書“既不是經典也不是歷史,既不是分冊也不是文集”(《四庫全書總目·該種書序》)不能算作品。什麽是壹種書?書和四書有什麽關系?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縱觀全文,不外乎以下幾種認知取向。壹種是同壹關系:如李延壽、魏徵的《隋書經籍誌》將圖書歸入部雜類;其次是並列關系:宋代鄭樵《通誌》在沒有經典、歷史、書籍、藏書舊分類的情況下,將古今圖書分為十二類,類屬圖書是其中之壹;明代胡應麟主張將此類書籍排除在“四書”之外,歸類為佛經、道經、偽古籍。後晉《舊唐書·經典錄》將體裁書從部雜類中分離出來,標為“體裁事”。歐陽修等《新唐書·藝文誌》繼承,至宋代改為“體裁書”。第三,隸屬關系:如明代林世勤認為有經、史、子、紀之書,以《五經通義》、《九經補韻》為經,以《通典》、《姚輝》為史書。以《白氏六枝》、《初學者筆記》、《文藝匯萃》為分冊;以、、唐、為藏書;張清學成主張將書按其內容不同,分別附於經、史、書、集,如文獻總考,他認為應附於史部。

上述認知傾向導致諸多質疑和學術爭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判胡應麟的分類是“無以為然,無為而治”;清代張之洞編著的《目錄學問答》認為“此類書非小兒”,“此類書最方便讀書人,因其搜求余書,是壹大功績。如果他們想看更多的古籍,就必須買這個群體的書。其中有經、史、哲、集,很難調到四個系,所以不是壹個班。課書和叢書分別在夫子部和藏書部之後。英國學者以《永樂大典》為例,認為體裁書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1980出版的《經典劄記》指出,“和章學誠的分類反映了過去壹般學者缺乏明確的經典概念”,並稱贊鄭、胡等貶低林、張的觀點,但這些觀點沒有道理。《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年第4期發表了“屬書的類型與分類”。雖然它也註意到了類書的工具性,但並沒有給出類書的明確定義。更令人遺憾的是,作者在論述中還混淆了類屬書的分類問題和類屬書分類之爭,使類屬書研究陷入誤區。

《經典名著導讀》批評列舉的書,除了《白帖》以外,都不是上等書,說“究竟什麽是上等書,大家還沒有給他壹個科學的定義。所以它們同屬壹本書,被認為是壹類書,而別人認為不是,互不相同,見解不同。”然後,比如鄧嗣禹在20世紀30年代編纂的《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部》,將類書分為十類(類、典故、博物、典、名、編、同異、警世、啟蒙、常識)。認為這種分類避免了被劃分為四類的爭議,並且對類別進行了詳細劃分。為了使類屬書的概念清晰而有特色,主張將類屬書歸納為兩類:(1)編纂各種資料的壹般類屬書,具有真實性;(2)只編纂壹種內容的專門書籍,是另壹種書籍。

22年後,《經典的類型與分類》壹文又重復了舊的做法;

本文肯定了林世勤對明代類書的處理,但不自覺地混淆了系屬之爭和類書的劃分,更跑題了。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列舉了歷代書目中的圖書類型,感嘆描述繁雜、錯誤、不完整;還重點介紹了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中圖書的分類:圖書部。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把書分為三種:壹般書,壹般書,壹般書。筆者頓時感到壹頭霧水:“從上述書籍類型可以看出,書籍內容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根據內容特點區分書的類型是壹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如果我們仔細查壹下古籍,比如佛教、道教、農學、醫學,就會發現更多不同的書籍。”

上面的討論沒有抓住類書籍的特點。類屬圖書雖可分為編譯類和專題類,但“正宗”和“風格各異”的理論並不合理,分類“不清”。圖書的類型和分類本質上都是分類,只是分類層次不同,沒必要別出心裁。更糟糕的是,兩次論述都回避了歸部之爭,誤入歧途。

筆者認為,歸屬是概念內涵和本質屬性之爭,有助於文獻學理論建設,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範疇書進行分類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這是壹個不必要的爭議,因為每個屬性都可以作為分類的標準,標準不同,層次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況且各種書都是自己的同類;即使要劃分類型,也要遵循形式邏輯的劃分規則。分類是壹種邏輯方法,子項只是語言表達。按照壹定標準劃分的子項應該是完全不同的,不相容的,不能並列使用交叉關系的概念。人們習慣於以其似是而非的“模式”來評判書籍。事實上,書籍的既定模式是不存在的。這也是他們與眾不同,與眾不同,備受爭議的原因之壹。類屬書和類屬書之間不僅有區別;有類屬詞(爾雅)、類屬詞(詞源)、類屬語(古語精華)、類屬書(叢書)。在信息傳播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和界定圖書的本質屬性和功能,具體描述如下。

書,名詞,它們的構詞是動賓式;類,意為相似、相似、分類,作為動詞靈活使用。所謂準書,即由相似的、相關的材料匯編而成的文獻信息,是由邏輯原理定義的。準書是收集和編纂類似資料、征集、檢索和傳播原始文獻的工具書。書和作品的關系如圖:(略)

作者認為,這類圖書有三個功能:儲存原著以供參考,繪制提綱以供引擎檢索,以及分類傳播。試以唐人編纂的壹種書《雜文部》卷五十八中的紙為佐證;

《漢書·東觀史》說:蔡倫,黃門,造紙於典頂,所謂蔡侯紙。《東巴記》雲:東京有蔡侯紙,即倫葉。故稱麻紙、木皮、名紋紙,故網紙也。《三輔錄》說:單薇奏,蔡邕自詡能把好方法和好方法結合起來,不白寫。丈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張芝的筆,博古的紙,陳黑都是古法,而且都是三才,手到擒來,然後就能盡善盡美,暢所欲言。《晉書》說:陳壽死,詔河南,送筆紙壽門,寫《國誌》。《朱功舊事》中說:皇太子在祭拜之初,賜紅紙、淡紅紙、麻紙、紙、法紙壹百張。《抱樸子》說:洪家窮,降薪賣了給紙和筆。白天園藝,晚上靠柴火寫書。正因為如此,妳不要過早的涉足藝術和文學,妳經常缺紙。妳寫的東西都是有字重復的,很少有人看得懂。《儒林外史》說:楊修是吳偉的集大成者。他知道嘗白色的東西壹定有反復的教導,他做好了回答問題,按照指示去做的準備。辯護人說:“我每教妳壹件事,我就重復壹遍。立案的話,我哥來答。”有風,吹紙亂,不對。眾怒推問,修復羞懼,如實回答。《楊進秋》說:李卡斯為荊州刺史,每次發跡,都手書郡國之事,而丁寧筆法綿密,不喜,乃顛倒頭說:“壹本公書抵十本書。”《林玉》說:王右軍正在議事,謝公求文具。校對庫有九萬本文具,我感激他。沈約的《宋書》上說:張永善是壹個熟練的書法家。紙墨自創,世間每壹個人都能時時表示開悟,需要他把玩勸諫,為帝王將相嘆息。【賦】金富賢《紙賦》說:世間有質,必有得失。所以禮隨時變,而器和物則易。既是更換繩子的契約,也是造紙的政策。夫為物,美為貴。誠實是規矩,幹凈是真。內含張雲藻,真的很溫柔。取他者之弊,從而為新。拿了就舒服,放棄了就卷起來。靈活性和延展性,安靜性和表現力。【啟】劉亮《龔紙啟》曰:吾與以聖為恥,神之沖如魯;這座城市的堡壘尤其沒有鳥類的保護。攻擊弱者和威脅死者是非常困難的;功勛獎勵,因為太長了。雖復廟堂鳳凰事,謝光明如漢代漁網,平淮桃花,宮谷樹木。

這段文字列舉了《蔡論》中關於造紙的傳說,單薇、陳壽、葛洪、楊修關於紙的故事,以及付偉、劉曉偉的文章,將紙的多種材料記錄在壹起,類似於互聯網上網頁和類似網頁的設置以及相關文章的鏈接。從引用順序來看,類似於相關信息數據庫的檢索順序,如《中國法律法規大全-WTO法律文獻庫-反傾銷退稅暫行規則》。然而,信息的關聯性阻礙了人們的視線。例如,當我們鍵入“關鍵詞”來查找相關信息時,顯示屏會閃現我們需要的信息網頁。打開它,消費它,繼續點擊類似的網頁,或者打開附在它上面的相關鏈接,或者查閱信息,只是我們需要找到的信息內容的相關度的比例。通常壹些網站會在信息頁面之間標註百分比。還有就是書中的關聯性問題,這也是前人混淆概念,似是而非,舍本逐末,眾說紛紜的原因之壹。知道了信息相關性的問題,似乎就不應該再回到迷宮了。中國歷代文獻典籍不計其數,都是有著悠久文明史的照片。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有壹顆璀璨的明珠,被稱為中國書籍之冠《太平玉蘭》。《太平玉蘭》是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三月,由方莉、胡萌等人編撰而成。當時的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由於政權穩定,經濟初步繁榮,為了穩定民心,他做了壹些改善和平的努力。以提倡文化統治的名義,有官方的修書行動。繼《太平毓蘭》之後,又有《太平廣記》、《文苑華英》和他的兒子在趙桓統治時期編纂的《元規》,合稱為“宋會系四大書”,尤其是。原名《太平總類》,成書後,皇帝每天讀三卷,壹年後讀完,賜名《太平玉蘭》。這是壹本知識面很廣的百科全書。類書是中國壹種傳統的工具書。他們有選擇地從古籍中提取歷史典故、人名物事、詩詞文章、情話短語,然後分門別類地組合起來進行檢索和引用。書籍分綜合和專業,主要看材料範圍。《太平玉蘭》屬於綜合類書籍。此書壹千卷,分五十五部,意思是《易經》“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書中抄錄、引用了從古代到隋唐五代的數百條經史俗語,按時間順序排列。先列標題,後錄原文。引用的書籍有1000多種,其中漢族人物傳記100種,地方誌200種,種類繁多,引用廣泛,在書籍範疇中被稱為“前無古人”,故有“書之冠”之稱。而且《玉蘭》中引用的書籍十有八九已經失傳,所以學習技巧很有價值,壹直為人們所珍視。

壹類書是由各種書籍中的相關資料匯編而成,分門別類排列的工具書,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古籍的整理方法不是很科學,但都是用韻分字整理的。不過這類書還是很有用的,比如可以找出古代社會事物的原因,法律法規的演變,文字的興衰,奇聞軼事,也可以用來修訂古籍。

歷代編纂的書籍有600多種,大部分也已失傳。大約有200種存活於2010年左右。根據資料的範圍,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綜合性書籍和專門性書籍。今天就把其中最重要的介紹如下:古籍與經典、歷史、書籍、藏書密切相關,工具性、百科性特征非常明顯,絕不是“雜本”。林世勤對明代類書與經、史、子、紀關系的認識是對那個時代的正確認識。唐、韓、鄂為《歲禮》所作的序中指出“既倡詩風,又抑網絡”不難想象,非電子時代的先輩們是多麽認真地研究學問,多麽依賴那種書。難怪善本藏書中有1100多種中國古籍,這不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罕見現象”,而是有其必然性的“普遍現象”。

經典不是古人的專利,沒有既定的模式;隨著時代的進步,認知視野的拓寬,信息載體的變化,準書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豐富和延伸。廣義而言,詞典、叢書、中圖法及相關文獻數據庫不應該被視為書籍,這是不言而喻的。歷代關於狹義的書都沒有定論。我們可以把古籍理解為非電子時代類似信息的“數據庫”。必須指出的是,信息載體(甲、骨、金屬、石、竹、木、帛、紙、計算機)的變化和“書寫”方法(刻、刻、寫、印、輸)的變化,不能作為區分書籍和作品的依據;衍生性、收藏性和工具性是書籍最根本的屬性,從中可以看出文化傳播的歷史變遷和聯系。

有人抱怨“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無論是價值取向、概念範疇還是表達深度,都未能超越20世紀初的水平,未能滿足當代文化的期待,未能構成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學科”,“未能提供獨特的意義創造,反而被當代文化冷落”,並開出藥方:“不能再沿用前人的學術觀念和思維取向,必須完成研究語言的現代轉向”。為了擺脫古代目錄學的“頹勢”,恢復“學生重視國學”的“顯要地位”(《圖書館學刊》2002年第6期)。作者對這個話題的無知與上述言論不謀而合。

  • 上一篇:福建的婚禮習俗是怎樣的?
  • 下一篇:網絡課程教學評價與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有何異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