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7月3日來源:無來源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大學正逐漸從社會的邊緣過渡到社會的中心,成為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如何看待和把握精英教育,如何讓精英教育走出危機,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首先,要轉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戰略。國外高等教育大眾化主要走“外延式發展”的道路,通過建立非傳統、非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來實現,而研究型大學仍然集中於精英教育。比如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主要是通過社區學院的發展來承擔大眾化的任務。然而,日本主要依靠短期大學和學院的發展來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的轉變。進入大眾化階段後,日本的短期大學、專科學校、專門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函授大學和夜大仍然承擔著大眾化教育的主要任務。
在大眾化初期,中國選擇了壹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當時我國大學生規模並不大,教育資源相對較多。在這種背景下,學校“挖潛”作為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權宜之計,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今天的高校仍然采取“內涵式發展”的策略,必然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尤其是精英教育質量的下降。中國應借鑒國外經驗,采取“外延式發展”的方略。給幾所高校定位精英教育很有必要。這些學校不應該招收太多的學生,也不應該分散他們對成人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等大眾教育的註意力。他們要圍繞精英教育確定戰略,加大投入,鞏固成果,推進和深化改革,培養國家和民族需要的精英人才。大眾化的任務主要由高職院校和民辦學校承擔,讓研究型大學恢復精英教育的角色。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和民辦院校數量迅速增加,同時這些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招生困難。如果政府能給予這些學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引導學生流向高職院校和民辦學校,不僅能減輕精英教育機構的壓力,還能促進高職院校和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其次,政府應該加大對精英教育的財政投入,減輕財政壓力。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較低。雖然國家對高等教育經費的分配壹直向精英教育機構傾斜,特別是“985工程”啟動後,對壹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投入有所增加。比如,北大、清華除了每年的日常教育經費撥款外,三年內還可獲得國家專項撥款6543.8+08億元;其他7所首批進入“985工程”的高校,除正常的教育經費外,3年可獲得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約6543.8+0億元的專項投入。但這只是緩解了精英大學的資金短缺,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金短缺的狀況。所以很多精英教育機構還是通過舉辦成人教育、網絡教育、短期培訓班、民辦二級學院來籌集資金。
第三,壹些大學應該重視和促進某些領域的精英教育。我們有壹批學術水平高、文化底蘊深厚、知名學者眾多的大學。這些高校具備開展精英教育的水平和條件,但同時也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大眾化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任務。而且他們的資金來源比較緊張。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高水平大學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應該以精英教育為主。精英教育的重點是全面培養學生,讓他們在合適的環境中得到鍛煉,為將來步入社會的精英打下基礎。這包括精英意識、思想道德素質、誠信法律意識、社會責任與愛心、能力與知識的培養。在能力培養方面,要強調創新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語言文化能力的培養。此外,還要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三,高校要分層次發展。為了保留精英教育,需要區分大學的功能,即分層次、分類發展。只有不同類型的高校各司其職,才不會出現現在的錯位和越位現象。壹般地方高校要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重點。精英教育的關鍵在於“精”字,培養各類社會精英是我們的責任,不求最大,但求最強。只有這樣,才能在高校合並的今天依然如故。
最後,從投資體制、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建立精英教育的保障體系。推動精英教育有兩個關鍵點。壹是要有能承擔精英教育任務的師資,二是要有包括投入和管理在內的保障體系。要辦好精英教育,必須改革各種問題,同時建立新的機制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我們應該促進研究性學習,它將科學研究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改革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推進本科生導師制和學分制,改革舊的專業招生和固定學制。推進績效撥款機制,改革舊的人均撥款制度。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建立精英教育的培養保障機制。
精英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壹件大事。如何打好培養高素質精英人才的基礎,是當前國內外形勢對高校的客觀要求。認真應對和深化改革,積極發揮師生主人翁作用,進壹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好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