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練習下肢的虛實。下肢有三個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下肢主要起到前翻和後翻的作用。在進退轉折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要在曲線中間呈直線,要分清虛實。承受身體重量的那條腿是實腿,另壹條腿是虛腿。隨著重心的變化,真實腿和虛擬腿也在不斷變化。比如《武氏太極傳》的左懶腰綁衣從八步開始,身體重心十個有六七個在右腿上,是實腿,左腿起輔助作用,是虛腿;然後形成左弓步,左腿變成真腿,右腿變成虛腿。這就是左懶腰綁腿動作的虛實變化。這裏要註意的是,重心要落在堅實的湧泉穴上,不能落在腳跟或前腳手掌上。以前老前輩說“湧泉相報無力。”也就是說,湧泉穴沒有力量,就無法生根,站立不穩,意義也就失去了。所以實足的湧泉穴壹定要吸引地面,這樣腳步才能穩。另壹條腿通常是腳的前腳掌或腳後跟,起輔助作用。在這裏,雖然明確定義了腳的虛擬現實,但必須實現虛擬現實和虛擬現實。李藝真說:“不是完全站著,而是現實中有空;虛擬並非完全無能為力,虛擬中有現實。”現實與現實之間有相互轉化的機會。練太極拳要求全身都充滿了虛實,虛實總是在相互變化。這是虛擬的現實,真實的現實是虛擬的。這種虛實轉換主要體現在姿勢上。因此,吳玉祥提出“動閃”,要求虛與實盡快改變。
其次,在練習了下肢虛擬現實的變換之後,還要練習上肢虛擬現實的變化,區分上肢虛擬現實的開合。上肢包括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其中肘關節最為重要,起屈伸作用。太極拳的動作,無論是哪種拳,簡單的還是復雜的,都離不開屈、伸、升、降這幾個字。在屈伸過程中,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要在曲線中間呈直線。上肢屈伸如何區分虛實?太極拳是靜止的,靜止的,不動的,所以用意念區分現實和現實很重要。比如雙手做動作時,壹高壹低,壹前壹後。不管是軟化還是發力,哪只手是妳的想法,哪只手是真的,另壹只手是空的。所以上肢的虛實是用觀念來區分的。這個思路是根據武俠的意思來用的。
再次,在區分了上肢和下肢的虛擬現實之後,要練習虛擬現實和真實現實的交集。比如左手是真的,那麽左腿就是空的;右手真,右腿空。不要形成右手右腿同時為實,或者同時為虛。這是不平衡的。太極拳講究平衡和均衡。如果同側的手腳都是實的或者虛的,就會形成偏向,身體不穩。所以壹定要手腳交叉,這樣練拳的時候重心才會穩。
我認為,在練習太極拳時,如果基本做到以上三點,就能分清真假。這是從大局出發的。除了這三點,妳還要確定哪裏都有真,哪裏都有假。比如膝跳步:左手跪下,右手打壹掌。開始時左手是真的,右手是空的;當左手伸過膝蓋形成弓步時,左手是空的,右手是實的。右手向前移動時,手指是真實的,掌根和手腕是虛擬的。姿勢固定時,手腕、手指、手掌擡起。此時右手魚際點為實,其他部位為虛。想要進壹步提高自己的太極拳,不僅要在大的方面區分虛實,還要在小的部分練習虛實的變化。這種微妙部分虛實的變化,是以拳擊動作的意義為基礎的。這種現實的變化是非常快速多變的。
我上面說的只是物理實在的改變,要進壹步練習物理實在的改變。這就是王宗嶽在《論太極傳》中所說的“忽明忽暗”。隱藏是空的,現在是真實的。這種虛實的“忽明忽暗”變化,完全是基於練習者功夫的深淺和對太極拳的理解,是天意虛實變化的體現。
另外,推手的時候也要分清虛實變化。太極傳推手有五個訓練階段,分別是“順、逆、變、空、玄學”。這五個階段的練習,簡單來說就是訓練虛實開合的變化,離不開太極傳打手的原則,那就是“入門失敗就出來”。對此,《武氏太極傳》總結了兩句話:“逼時去,逢隙進。”就是遇到壹個力,妳就去;如果對方有破綻,從這裏進攻,下壹步打哪裏。這是推手時現實變化的要求。散手實際情況的變化要求更是復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但基本上還是虛與實的開合變化。現實中的這種變化不是固定的,而是符合實際情況的變化。